心向中原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7:18)
公元639年唐朝貞觀年間,長安城的皇宮裏,御史官站在大殿門外,膽戰心驚地記錄著皇帝李世民與大臣魏徵之間一次激烈爭吵。引發他們爭執的是遙遠的西域城邦疏勒接連派來使臣,請求中央去解救他們。
城邦疏勒是今天新疆喀什的前身,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側,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和南道匯合的地方。
《漢書?西域傳》中説:“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與首都相距萬里的疏勒,永遠處在外敵侵擾的最前沿。
唐朝初年,疏勒已經被西突厥佔領了。
自公先前60年,西漢神爵二年開始,疏勒就正式歸屬我國中央政權,此後與歷代中原王朝,都保持著政治與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絡。
兩漢時自不必説,即使是魏晉南北朝中原政局紛擾的年代,這種聯絡也不曾中斷。
北魏年間,從公元435年到公元512年,僅正史記載,疏勒就曾先後15次向北魏朝廷派使者朝貢。
公元567年,西突厥控制了疏勒,突厥貴族用軍事手段徵收賦稅,疏勒人民苦不堪言,無不渴望與內地早日恢復政治上的統一。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大一統局面逐漸形成,疏勒回歸的願望有了實現的條件。
公元635年,疏勒終於衝破突厥政權的軍事高壓,遣使來到長安,面見太宗李世民,要求恢復中央對疏勒的統轄。
這次見面引起唐太宗的高度重視,産生了要在西域設置都護府的初步設想。
事隔一年,疏勒再次遣使入唐。催促中央,早下決斷。
剛剛打敗東突厥的唐朝廷,面對西突厥佔領下廣闊而遙遠的西部疆域,如何征戰,一時間還沒有把握。
三年後,疏勒第三次遣使入唐,再度重申了上兩次的請求,唐太宗終於被西域城邦中百姓的迫切心願打動了。
但是大臣魏徵堅決反對,他擔心唐朝剛剛恢復的國力會被曠日持久的遠征拖垮。唐太宗卻認為,人心向背才是戰爭勝利的最大保障。
就這樣,他們爭執的結果是李世民斷然決定出兵收復西域。
第二年,唐朝軍隊收復高昌;公元642年,唐軍向西突厥展開全面進攻;649年,奪回了南疆的龜茲,疏勒、于闐等地的突厥軍隊全都望風而降。
不久,突厥政權便分崩離析,西域失地全部被唐朝收復了。
在大唐王朝實現統一的諸多因素中,有一股推動的力量,那就是疏勒人民心向中原、維護統一的心願始終未變。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