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

屯戍西域——錫伯西遷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6日 15:02

  中國歷史上稱新疆和它西邊的部分地區為西域,意思是西部的疆域。在西域屯墾戍邊是自漢武帝開始歷代政權治國安邦的國策。歷史上,經營西域卓有成效的當屬兩漢、盛唐和清代。

  在新疆伊犁昭蘇縣西南面的格登山上,一座記載歷史風雲的石碑,巍然矗立。它就是清政府在平定準格爾叛亂後,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

  清朝初年的準噶爾叛亂,歷時數十年,使伊犁地區百姓流亡,土地荒蕪,邊防空虛。

  1764年,為了加強邊疆的駐防力量,乾隆皇帝下令從東北的17個城市抽調錫伯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西遷到現在的新疆伊犁屯墾戍邊。

  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後裔,一直生活在我國東北。清朝初年被編入滿洲八旗。

  1764年農曆4月18日,在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西遷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在集體祭拜祖先後揮淚話別,3275人踏上了西遷的征程。

  他們向西出張家口,走過無垠的蒙古大漠,經庫倫,翻越杭愛山,行至烏裏雅蘇臺,遭遇到特大風雪,牲畜幾乎全部凍餓而死,錫伯人只能停下來在這裡過冬。

  第二年春天,西行的隊伍走到額爾齊斯河流域,趕上阿爾泰山積雪大量融化,諸河暴漲,水深流急。他們冒險架設浮橋,勇敢地渡過了冰河。

  1765年7月,饑餓疲憊的錫伯軍民終於抵達了西遷的目的地──惠遠城。

  這支長途跋涉的隊伍,風餐露宿,越過千山萬水,穿過沙漠戈壁,渡過急流冰河,克服了重重困難,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跨越一萬多裏,整整比清政府限定的行期縮短了一半。

  到達伊犁後,錫伯軍民以旗為單位,安營紮寨,開始了屯墾戍邊的生活。在錫伯語裏,“牛錄”就是“旗”的意思,至今,錫伯人的村莊依然叫“牛錄”。

  作為清政府的邊防軍,錫伯官兵守衛著從塔爾巴哈臺到伊犁甚至到喀什地區的邊防線。

  同時,他們開墾土地,擴大生産。從1801年起,錫伯軍民用7年時間,修成了80公里長的察布查爾大渠,使七萬多畝荒地變成了良田。

  “察布查爾”是錫伯語“糧倉”的發音。西遷的3275名錫伯軍民和他們的後人,艱苦奮鬥,在屯墾戍邊的風雨中,鑄造了一段光榮而傳奇的民族史詩。

(編輯:李菁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