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印象??寧波商人走四方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6:10)
一個多世紀以前,當鴉片戰爭的硝煙還未徹底從上海灘頭消散的時候,一水之隔的寧波人便已背井離鄉,來到了這片新天地。他們在黃埔江畔結營搭寨,建起了上海灘最早的棚戶區,憑藉著手中的理髮刀、菜刀和裁縫剪刀,開始了他們“三把刀闖天下”的創業之路。從此風雲際會的上海便難離“寧波”二字,寧波商人在上海的開埠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清時,我國的社會經濟出現了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地方商幫的興起。今天説來,在當時尤以晉商、徽商為代表的十大商幫最為著名。在十大商幫中,寧波商幫雖然興起較晚,但當鴉片戰爭爆發,五口通商後,他們異軍突起,很快便成為了中國近代最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幫。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扼南北水路要衝,有魚鹽市舶之利。唐宋以來,便一直是我國對外交往與海外貿易的重要口岸。良好的地理條件、濃郁的商業氛圍孕育了一代代長袖善舞、經營有方的寧波人。曾經受民間崇商風氣的影響,寧波城裏的街道巷弄大多以集市、店舖、商號來命名,不過當年留存至今的名稱已不多了。
當明朝施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後,原來靠海為生的寧波人便開始到內陸各省或海外去尋找商機,今天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便是那時由來到北京經商的寧波人創辦的。
當太平天國起義後,長江中下游的內陸運輸受阻近二十年,那時的貨運不得不取道寧波出口,通商路線北至河北、山東,南至福建、廣東,西達四川、湖南湖北,鄰近的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的物産也都在寧波集散。一時間寧波的繁榮無與倫比,寧波商人抓住了這個時代賦予的商機,在晉商、徽商衰落的時候,一躍而起。
“要想竄,海三灣”是清末流傳在寧波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説,要想發跡,就得走遠路,闖世界。五口通商後,與寧波一水之隔的上海,便成為了寧波人創業的新舞臺。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寧波人已達40萬人,約佔當時上海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夥計做到老,不如一根草。"旅滬的寧波人大多是從最底層的勞動做起,他們一旦稍有基礎便自立門戶,積極投身新興行業。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銀行買辦多數是寧波人。曾經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裏,遍佈的大多是以西方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而其中卻有兩個中國人的名字,虞洽卿和朱葆三都是當年商界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他們都來自寧波。
寧波商人在上海寫下了輝煌的創業史,而當這些享譽國際的寧波人發跡後,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件事情:建設家鄉。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