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門——正陽門的記憶》(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9日 10:44)

  影像這種現代化的記錄手段,使人們看到了百餘年前的北京城,跟隨著鏡頭的焦點我們把目光投注到正陽門這個匯聚了最多關注的地方。作為今天北京城裏僅存的一座有著完整城樓和箭樓的城門。它的存在是幸運的也是必然。一切都緣于它建在了一個北京城最特殊的位置上。

  1911年的北京城裏發生了一件大事,正陽門箭樓下那扇曾經只為皇帝而開的大門打開了,而從門中走過的卻是剛剛當上了大總統的袁世凱,在人們眼中,這就像是一種儀式,它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那座為象徵君王威嚴而建的城門從此失去了它的意義,在後來的日子裏,它反而成為了阻塞交通的一大障礙。

  明清時,北京城的道路分佈大多是南北向的,很少有東西直行的大路。內外城之間只靠宣武、正陽、崇文三門進出,因為前門外是最繁華的商業區,所以進出城門的人流以正陽門為最多。

  1900年,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英國人強迫性地把鐵路線從奉天修到北京的大門口。他們指定了前門這個敏感的地方為火車的終點站,理由很簡單,因為這裡靠近東交民巷使館區。後來,京漢鐵路正陽門西站也修到了正陽門月城的西側。

  這樣一來進出京城上下火車的人,全都聚到了正陽門外,那時前門的交通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堵”。正陽門巨大的甕城擋在了當間兒。

  為了環節日益嚴重的交通堵塞,1912年國民政府開始了對正陽門的改造工程。此項工程規模宏大,拆除正陽門東、西的月墻,在正陽門城門樓的兩側開闢新門,修築兩條南北向的、寬20公尺的馬路。這就是整修一新的正陽門,它保留了城樓東、西兩側的觀音廟、關帝廟。寬闊的馬路環繞城樓,並且還向西方學習,在道路兩旁栽種了行道樹。獨立後的城樓、箭樓比鄰而立,中間部分成為了火車站的站前廣場。

  這是一次成功的改造,它不僅解決了當時交通擁堵的問題,更保留住了城樓、箭樓的古建築。

  而當時負責此項工程的是一位名叫羅恩凱格爾的德國工程師,現在我們看到的正陽門箭樓就是他的設計。為了讓獨立後的正陽門箭樓看起來美觀,他在箭樓兩端原先連接月城的地方做了托架似的處理,還在原來射箭打炮用的窗孔上加了弧形的裝飾物,這些處理都是西洋式的,而月臺和用漢白玉做成的欄杆則又保持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式樣。

  從此正陽門就以這全新的面貌,記錄著北京城新的歷史。

  正陽門就像是北京城裏的一座碑刻,它記錄了歷史的厚重與蒼涼。這也許就是它能夠留存至今的又一個原因了。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