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昆明池的由來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0:39)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這是毛澤東盛讚“昆明池”的詩句。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昆明池”即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下的一頃碧波。這讓人頓生疑惑,京城開鑿的人工湖泊,怎麼會與遙遠雲南的一個地名聯絡在一起呢?

  “昆明”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是指秦漢時期西南地區一個部落眾多的遊牧民族的名稱。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生活在洱海一帶的遊牧民族就被稱做昆明族。他們伴水而居,善於水上生活和行軍作戰。


  西漢時期,為了打敗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等國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22年,張騫曆盡艱險回到首都長安,向漢武帝報告西域情況時説,他在大夏國,今天的阿富汗見到過中國産的蜀布和筇竹杖,經過了解是從身毒,今天的印度販運去的,這説明有一條從雲南通往印度的道路,而且很近。他極力進言:大夏國很希望同中國往來,卻憂慮匈奴從中阻撓,如果從蜀郡通身毒後去往大夏國,道路近便,有利無害。

  根據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遣使臣去往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到了滇國,滇王派了十幾批人為他們尋求通身毒之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大理洱海附近,道路被昆明族所阻,最終未能通身毒。漢軍回師後,漢武帝在長安西南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一個周圍四十里的人工湖,稱之為“昆明池”。漢軍在此演習水兵,準備以武力打通通往身毒的道路。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舉國投降,隨後,漢武帝統一了洱海地區。多年後,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的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池”。

  當年,漢武帝苦苦尋覓的正是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它從今天的成都經大理輾轉到達緬甸、印度。這條商路讓大夏國與漢朝往來便利,也將遙遠雲南的一個地名與北京聯絡在一起。當年,毛澤東給柳亞子的“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的詩句。正是將昆明池遙指京城,請有識之士共聚北京,施展政治抱負。柳亞子心領神會,寫下了“昆明湖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從此,安居北京。

  東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龍戰血玄黃。名園容我添詩料,野史憑人入短章。漢彘唐貓原有恨,唐堯漢武詎能量。昆明湖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