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及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已成為世界上首個既舉辦過夏奧會,又舉辦過冬奧會的“雙奧之城”。而這些場館、文化等奧運遺産,又逐步豐富北京市民的精神生活體驗,釋放後奧運的乘數效應。
2024年12月,由中國生活體育大會智庫團隊發起,北京體育大學白宇飛教授團隊傾力打造的2024年度中國城市生活體育指數榜單矩陣重磅發佈,北京各項指標尤其是體育指標都居於前列——在25座城市各項指標排名中,北京的經濟指標為0.8929,宜居指標為0.4119,體育指標為2.0781,認知指標為0.4342,潛力指標為0.4662。
城市生活體育指數理論模型
北京生活體育指數得分圖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聖火,到2024年“雙奧100”的國際賽事推出,北京在競技和全民賽事兩條賽道上均交出厚重的成績單。
一、雙奧經濟無限,創新消費新場景
2024年全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9843.1億元,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
經濟的快速增長,全面推動北京市體育産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據2024年10月公佈的《北京市居民體育消費調查》顯示,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3834.9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873.8元,增長率29.5%;對照《北京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北京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8.1%,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2023年北京市居民體育消費總量為837.6億元。
2024年國慶黃金周,恰逢中國網球公開賽、WTT中國大滿貫舉行。中網總票房創8000萬元,是去年同期銷售額的2倍。官方數據顯示,約有14萬外地球迷和超過1.3萬名境外觀眾來京觀賽。WTT中國大滿貫的票房近6000萬元,並帶動綜合消費額超5000萬元。舉辦地北京首鋼園,每日吸引入園游客約7萬人次,強勁地帶動文旅消費增長。
北京馬拉松在2024年11月舉行,共有43個國家和地區的超18萬人報名,而中簽率僅為16.4%。北京對於拉動體育消費有兩個指標:一線城市舉辦的大型路跑賽事辦賽總收入平均值為2910.24萬元;外地參與者對吃、住、行、游、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高達1:13。
中超賽事中,北京國安和成都蓉城、上海申花擁有最強悍的主場,場均主場上座人數均超過3萬。客隊球迷也貢獻着青春力量,本賽季曾多次出現超過4000名客隊球迷來京觀賽的盛況。
第五屆“8·8”北京體育消費節期間,天貓、京東、卡爾美體育等平臺攜手,共同打造了一場盛大的體育消費盛宴。匯聚超過1.1萬家品牌,提供商品突破百萬種,全國範圍內實現銷售額達11.2億元,其中北京地區佔到了可觀的20%份額。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購物狂歡,更創新性地引入了體旅融合的新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與此同時,線上賽事如火如荼地展開,超過20場涵蓋跑步、籃球、廣場舞等多樣化的項目吸引了眾多運動愛好者的積極參與。這些線上賽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還讓不同地區的參與者能夠共享競技的樂趣。此外,參與場館數量超過3000家,大大豐富了市民的選擇,使得更多人可以便捷地參與到各種體育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想動就動”的理念。
2024—2025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和國際滑聯速度滑冰世界盃北京站的比賽,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選手和粉絲,帶動園區及周邊區域的餐飲、娛樂和住宿消費。僅比賽地首鋼園三天入園人數就有近14萬人。
首鋼園滑雪大跳臺
隨着賽事的迅猛發展,冰雪裝備及相關産業也迎來了蓬勃的增長。第十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便是這一趨勢的生動寫照,活動期間,3萬張冰雪消費券已陸續向市民發放,旨在鼓勵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體驗冬季樂趣。
2024年,依託王者榮耀KPL年度總決賽、王者榮耀女子公開賽總決賽、北京高校電競超級聯賽總決賽及北京電競創新發展大會等電競IP跨界活動,北京高居電競話題熱度榜排名第二。其中,王者榮耀共創之夜和KPL年度總決賽中,跨省市購票用戶佔比均超過八成;後者帶動的直接經濟效益約3.03億元,其中對旅游六要素的拉動規模約2.34億元。
二、夯實“15分鐘生活圈”
一方面,北京向民眾廣泛開放奧運場館,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轉換為“冰立方”)、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專業級體育場館,使之成為推動全民健身的絕佳載體;另一方面,北京積極改善居民生活體育環境設施,“15分鐘健身圈”在城市社區的覆蓋率達100%,切實提升了居民參與健身的便利度。
北京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致力於建設宜居之都。政府加大了對城市綠化、公園建設、健康綠道等方面的投入,比如加強濱河森林公園建設、城市休閒公園、健康綠道網絡,以及濱水綠廊的打造。尤其是通過改擴建10個體育公園,新建更新5000件室外健身器材,改善公共體育設施條件。比如積極推進門頭溝區和房山區健身設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更新修復3個體育場館、100余處體育健身活動場所、5000余件室外健身器材。
改建後的居民健身區
據統計,北京全市體育場地已超過4.43萬個,體育場地面積超過6453.62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95平方米。不完全統計,全市全民健身路徑12778個,健身房4135個,健身步道1220個,長度共3320.934公里。相關公共體育設施與健身場館,為生活體育提供重組的場地條件。同時通過智慧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如智慧體育館、游泳館等,北京繼續支持智慧賽事組織、觀賽體驗及安防措施。
三、“雙奧國際賽事名城”進行時
北京正努力構建“雙奧100”賽事體系,推動自有IP賽事提質升級,推進北京雙奧國際賽事名城建設。
2024年,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北京國際長跑節等自由品牌賽事均創造歷史最好成績,北京滑板公開賽、攀岩公開賽、藝術體操公開賽等系列賽事的賽事潛力也充分得到釋放,打造“北京公開賽”賽事IP恰逢其時。中國網球公開賽也將在2025年啟動實施“4+N”提升計劃,着力在賽事級別、商業模式、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提升。
2024年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速度滑冰世界盃、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高山滑雪遠東杯、世界泳聯花樣游泳世界盃等5項國際賽事先後舉行,十四冬高山滑雪比賽等國內冰雪賽事同樣圓滿落幕,2025-2027年已確定在京舉辦的6項國際冰雪賽歷賽事籌辦工作也已啟動。北京繼續保持國際賽歷賽事數量全國第一。
北京體育局計劃每個冬奧場館都有一項國際冰雪賽歷賽事落戶,2027田徑世錦賽、2029游泳世錦賽已申辦成功,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錦賽和世界女排聯賽等國際頂級體育賽事的落戶將起到積極作用。
北京明確項目佈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三大球”、自行車、游泳、棒球、馬術等高影響力項目國際商業賽事,舉辦滑板、攀岩、體育舞蹈、電子競技等新興項目國際商業賽事,舉辦山地徒步大會、風箏節、帆船賽等具有觀賞性、有品質的國際群眾性賽事活動。
四、打通最後“一公里”
北京城市體育形象良好。調查結果顯示(5分制),北京市居民體育賽事影響力認知評價高達4.45分,體育整體聲望認知評價高達4.50分,在受調查城市中位居前列。近年來,通過整合社區賽事資源,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建設社區體育服務平臺,北京市積極打通全民健身最後一公里,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北京市在2024年創建了20個全民健身示範街道和體育特色鄉鎮,這些地區通過引入智慧健身設施和服務,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運動環境。這不僅提升了社區的形象,也增強了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知。
北京市推動智慧體育的發展,利用健身地圖平臺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同時在室外健身器材上補充安裝二維碼標牌,實現了“一鍵報修”功能;同時組織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等領域的智慧體育評選,遴選一批技術先進、成效顯著的産品和設施設備,推動體育科技創新應用。
北京舉辦運動處方培訓班,探索本土化智慧體醫融合健康促進科學模式。開展全民健身科學指導系列活動760余場,提供科學健身指導課程1000小時。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1300人次,做好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化試點工作。
北京市文旅局聯合推出以體育為特色的商圈,如首鋼園、五棵松、新工體等,結合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的發佈,推進體商文旅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4年,北京市先後舉辦體育大會、社區杯“三大球”賽事、和諧杯乒乓球賽等品牌賽事活動,組織卡丁車公開賽、水下曲棍球公開賽、飛盤聯賽、輪滑公開賽、露營大會等新興時尚賽事活動,開展以“數智體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舉辦通州馬拉松、運河半程馬拉松、職工三人籃球賽等城市副中心群眾賽事活動。推動區、街鄉、社區組織各級各類賽事活動,達到3.6萬場次。
北京市通過打通全民健身“最後一公里”,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社會氛圍。近兩年來,北京市舉辦了覆蓋各年齡段、不同人群的賽事活動平均年場次超過3.3萬場次,居民參與生活體育的熱情高漲。
六、從“體教融合”到國際合作
北京體育局積極深化體校改革,加強青訓中心建設,組織後備人才集訓營,選拔、訓練並輸送更多優秀青少年運動員。同時,抓好“三大球”青訓基地建設,加快完成規劃報審、立項等前期手續,開工建設足球和籃球、排球青訓基地,啟動籃球、排球青訓基地一期項目周邊用地徵地工作,為二期建設打好基礎。研究引進足球、籃球、冰球等項目高水平職業俱樂部落戶,啟動國際游泳交流中心、體育職業學院新院區、城市副中心電子競技場館、青少年體育運動中心等項目前期概念性方案規劃研究。
訓練中的足球少年
北京統籌整合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同時長期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結合學校體育課程,培養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和習慣。尤其是進一步完善京津冀青少年賽事體系,創建京津冀青少年體育賽事品牌,組織籃球、冰球等8個項目青少年賽事。同時,北京市體育局正與津冀聯辦游泳、徒步、健身氣功、柔力球、羽毛球等賽事活動,起草北京市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先期在延慶區、張家口市規劃建設國家步道,推動北京市、河北省健身步道互聯互通。同時注重體育産業協同,舉辦京津冀體育産業大會,開展第四屆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活動,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
北京市也積極開展了北京-日本、北京-澳門、京藏、京新等青少年體育交流活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青少年體育交流合作品牌,提升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此外,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10條京張冬日滑雪嬉冰線路,與旅游季線路相結合,整合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沿線滑雪運動、戲雪樂園、冰雪賽事、節慶活動等冰雪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多元化沉浸式文旅體驗。
北京市擁有生活體育強大的科技、人才和國際平臺支撐,正在積極推進體科結合。北京市佔有全國科技創新企業500強和全國科技創新高校50強的2成,全國科技創新研究機構50強的5城,“雙一流”高校34所也是全國之最。近年來,北京舉辦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化、品牌化活動,如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北京國際電影節等,同時北京擁有173個外國駐華大使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開展生活體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特約撰稿:楊旺 實習生:杜欣蔚)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