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邀您體驗可玩可遊可逛的元宇宙新春“吉”市
展示新時代文化新氣象!大型人文紀錄片《韓美林》開機啟拍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術館開展
“新春雲廟會”!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上線
“國子文脈——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在京展出
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走進北京豐臺站
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lù)端》正式登上中國國家大劇院舞臺,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了戲劇藝術和傳統文化創新闡釋的饕餮盛宴,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
2023總臺春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演繹作為核心創作方法貫穿始終,用溫暖人心的精品節目、亮點滿滿的技術創新、美輪美奐的舞美效果為全球華人送上了一道紅紅火火的文化大餐。整臺晚會吉祥而又典雅的舞美視覺美學成為本屆晚會的一大亮點。
作為表現春晚美學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總臺春晚服裝設計從構思到最終落實都彰顯主創們對“國潮”“中國風”“新中式”的期待,充分體現了當下通過設計彰顯民族風格、弘揚民族文化的時代追求。
隨著“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一種新年俗,舉辦跨年特展成為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的“必修課”。從古代藝術典藏到當代文化創新,從丹青之境到匠作之美,借助新穎的藝術敘事、線下線上的展陳形式和多姿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各館不斷挖掘藝術資源,在文化共享中引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晚清著名海派畫家任預繪製的《十二生肖圖冊》,每開描繪一個生肖形象,與人物、山水、花鳥畫相融合,組成了不同的生肖故事。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佈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獲獎名單。經申報、評選並向社會公示,確定《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大理寺日誌(第一季)》等20個項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
文化豐富假期,藝術點亮生活。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推出眾多跨年大展,為觀眾奉上精彩的展覽大餐,為傳統節日增添濃濃的“文化味”。
1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平臺上線暨“央博新春雲廟會”發佈儀式在京舉行。“央博”平臺將於1月21日(大年三十)正式上線,“新春雲廟會”元宇宙體驗活動也將同步推出。
1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平臺上線暨“央博新春雲廟會”發佈儀式在京舉行。
大年三十當天,下載“央博”APP,元宇宙“央博新春雲廟會”將為您還原兒時的春節記憶,用元宇宙逛廟會的新潮方式打開你的兔年春節季。
俗話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1月15日,農曆臘月二十四,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走進中國航天,寫春聯送“福”字,向廣大航天職工傳遞節日的問候,向航天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1月14日,由全國總工會指導,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承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等單位協辦的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走進北京豐臺站,為因春運而繁忙工作的鐵路員工送去慰問、為過往的旅客送去新春的祝福。
1月13日上午,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走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為廣電系統勞模代表和廣電總局機關幹部群眾寫春聯、送“福”字。
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1月12日來到大興機場,向堅守在春運保障一線的民航職工和奔走在回家路上的旅客們送上節日的祝福。
1月10日,由全國總工會指導,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承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等單位協辦的2023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在抖音舉行。
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總結年度主題創作和學術研究成果,推動書法事業繁榮發展,1月10日,中國書協“主題性創作:定位·方法·路徑”學術工坊在北京舉辦。
入冬時節,社交平臺上興起了一股“圍爐煮茶”熱。三五好友,圍爐夜話,飲酒煮茶,在人間煙火中體驗詩意生活。這讓人想起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古人入冬時節會有哪些社交活動呢?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日前舉辦第43期影視大講堂,聚焦討論2022年國慶檔的重要作品——電影《鋼鐵意志》的美術設計與電影美學。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
近年來,美術界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聚力美術精品創作、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努力推動中國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利用數字技術,讓藝術博物館更好地、可持續性地為全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藝術博物館的發展和建設、技術領域的探索和實踐以及數字藝術博物館的期望和挑戰,無疑都已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近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持續開展,碩果纍纍,經國務院批准公佈的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已有13026部珍貴古籍和203家單位入選。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書法研究所承辦的“新學科、新專業、新視野:‘新學科專業目錄’全國高等書法教育論壇”在線召開。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24所全國高等院校書法專業的負責人齊聚數字會場。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美協工藝美術藝委會要站在文化高度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進一步開展思想建設、學術引領和專業指導工作,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宋太祖蹴鞠圖》,為元初畫家錢選臨摹宋朝畫家蘇漢臣之作。從中可看出宋代足球之熱,普及程度之高。蹴鞠,既需要個人嫻熟的球技,更需要團隊的默契配合。由此可見,此圖傳遞出一種運動精神,也表達了群臣齊心協力治理國家的理想。
15日,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2022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在線上數字會場推出。
人工智慧繪畫程序能代替人類繪畫創作者嗎?繪畫創作者該如何應對撲面而來的人工智慧浪潮?
“公共藝術”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伴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逐步開展了本土化的實踐和研究嘗試,並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雕塑的建設成就。新時代,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公共藝術的根本定位與未來方向進行認真總結與思考。
有錢人怎麼打造藝術中心?卡塔爾逐步提升底蘊,打造新的世界藝術中心。除去大量公共藝術裝置,還在首都多哈及周邊不斷新建博物館、畫廊,舉行不同藝術活動為公眾提供藝術體驗。
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第六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近日在江蘇省現代藝術館舉辦。本屆東博會兩大展廳共展出作品近500件(套),作品涉及雲錦、刺繡、木雕、刻瓷、核雕、玉雕、漆器、紫砂等20多個工藝門類。
近日,由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四川美院主辦,四川美院美術館承辦的“策展在中國”論壇——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展覽與展覽史在四川美院美術館和線上同步舉行。
“西湖論壇”以“博士見博士”的新形式,分“從校園到田間”“從個人到家國”“從理論到實踐”三個環節進行,集中探討新時代造型藝術新審美,關注新青年新作為,充分發掘匯聚青年力量,打開青年創新創造的廣闊空間。
為推動中華詩詞在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條件下實現“破圈”發展,“數字化時代中華詩詞發展高峰論壇”于11月22日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本屆論壇以“女性藝術與藝術女性”為主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聚焦“新時代新女性”。
80多個藝術機構,100多位頂流IP,40000方展覽活動面積……開展消息一經對外發佈就引起圈內的躁動,被媒體稱為“國內年度重磅藝術展”之一的2022(第十五屆)杭州藝術博覽會暨H'art Week杭州藝術周正式亮相小河公園,從11月17日一直持續到11月21日。
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16日至17日在澳門舉行,邀請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發表專題研究成果和演講。
世界透過進博會看中國,中國與世界的優秀文化也在此交流互鑒。本屆進博會上,人文交流活動精彩紛呈,非遺、文創、藝術品引人關注。進博文化展示中心全景展現進博會5年來的成果,成為進博文化的重要宣傳場所。
11月10日至11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北京市文藝研究與網絡文藝發展中心承辦的2022北京文藝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新時代北京文藝的價值向度與藝術創新”為主題,旨在系統梳理和總結新時代北京文藝發展脈絡和歷程。
11月16日上午,備受關注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這標誌著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面建成。
2022年11月16日,“新時代漆畫藝術特徵與發展態勢”學術研討會在廈門美術館舉行。圍繞新時代漆畫藝術特徵、圖像的媒介轉換與漆畫語言特徵辯證、漆畫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等主題,以不同時間維度、不同畫種的類比方式深入研討中國漆畫藝術。
為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美術交流,促進美術教育的國際化合作和發展,搭建國際交流的學術平臺,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西北師範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美術教育國際研討會于11月13日至14日在西北師範大學舉辦。
中國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如良渚、三星堆、孔廟孔府孔林、莫高窟、長城等,它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我們如何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充分發掘和弘揚?如何讓這些內容廣博的文化遺産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深秋時節,丹桂飄香,蟹肥菊黃,一派瓜果飄香、稻穀滿倉的豐收景象。“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代詩人辛棄疾展現的正是對豐收年景的由衷喜悅。古今畫家也用畫筆描繪了一幅幅豐收美景。
論壇加強當代美術理論建設,更廣泛更深入了解中國美術理論發展現狀,更好地把握美術批評對藝術創作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促進新時代中國美術理論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隨著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書法與美術並列進入一級學科等政策引導以及社會對書法藝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書法藝術作為社會文化藝術普及的重要內容,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新的附著點。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1年新增備案博物館395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費開放率91%。“到博物館去”已經成為社會新風尚。
10月30日至11月9日,“雲夢之境——陸永安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以“夢之餘”“時空”“遐想”“致敬”四個篇章構成,共展出陸永安自2014年以來創作的油畫作品32幅,代表了其藝術語言的日臻成熟完善。
增強文化自信,具體到文藝創作上,就是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5個方面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奮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這一過程中,美術作品和美術展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月26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館建館25週年,三星堆博物館舉辦系列活動以慶祝這一重要時間節點。
今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週年。100年來,中國動畫從無到有、從短到長、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二維手繪到數字化設計,在繼承傳統和推陳出新中,講述著中國故事,傳播著中國文化,弘揚著中國精神。
山水,不只是山水畫,也不只是詩情畫意的山水,而是作為經驗的山水,作為世界觀的山水,希望在山水中重新喚起我們對世界的一種獨特的感觀和感覺。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初心和勇氣,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科學方法,不斷探索以舞臺藝術形式讓文物“活”起來的路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厚植中華民族精神,從歷史與今天的對話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中國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銅制技藝是一種古老的金屬細工技法,是一種在銅板上用腐蝕液腐蝕或者直接用針或刀刻製而形成的獨特工藝。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為當代銅藝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和靈感。
十年間,全國非遺系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著眼服務黨和國家大局,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取得顯著成效,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提供了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中國方案”。
十年來,全國文物系統砥礪奮進,文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文物保護意識持續深化,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故宮藝術史》是一部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串連起來的中國藝術史,或者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構成了一部宏大、浩瀚、可視的中國藝術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立足國家非遺保護工作框架和學科建設,在我國文化遺産保護歷史脈絡中,特別是近20年來保護實踐和理論積累基礎上,探索學術話語體系建設。
9月22日,中國航天書法家協會成立大會暨“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航天職工書法篆刻作品展開幕式在京舉行。中國航天書法家協會由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聯合成立,旨在推動書法篆刻藝術在航天系統的傳承、繁榮與發展。
9月16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介紹了內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等考古發現,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
9月17日,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西安開幕,原創音樂劇《絲路之聲》作為開幕演出在西安浐灞保利劇院上演。本屆藝術節以“共譜和平之曲,高唱絲路歡歌”為主題,分文藝演出、美術展覽、線上展播三大板塊。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在2022年新生入學典禮上的講話。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創新傳播途徑,促進文旅融合,利用“互聯網+”模式,構建集成化展示、分眾化傳播的演播直播平臺矩陣,建設“雲劇場”,舉辦“雲展覽”。雖然十三藝節已接近尾聲,但“雲端”藝術節的熱度依然不減。
近年來,“高冷”的傳世古畫,開始成為熱門IP,從《富春山居圖》到《千里江山圖》,從《清明上河圖》到《冰嬉圖》,它們為不同類型的文藝創作,既提供了素材和靈感,又貢獻了流量和“噱頭”。
服貿會文博文創展區共有28家參展博物館推出的近千件新上線文創産品與觀眾見面,其中首都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等博物館的系列“高顏值”文創産品閃亮“出圈”,文物元素“潮”玩涌動,深受一大批年輕人的喜愛。
645家參展單位,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305場在線直播,1455次媒體報道,1億人次網絡點擊……萬眾矚目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經歷了4天的精彩綻放後,于9月4日圓滿落幕。
有聲讀物《韓美林藝術隨筆》是根據韓美林先生創作的27篇散文,精心編輯而成的20集有聲書節目。通過講述韓美林先生的創作經歷和藝術成就,展現其永不停歇的創作活力,以及對藝術、對人生、對世界的哲思。
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清明上河圖》于2022年9月1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上首次與觀眾見面,向觀眾述説故宮人守護國寶背後的動人故事。
北京鼓樓正在試運營的展覽“時間的故事”通過沉浸式數字展、交互體驗等方式闡釋北京鐘鼓樓的古代報時功能、建築特點、周邊地區民俗文化及其與北京中軸線的關係等內容。
8月2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濟南開幕。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山東省副省長孫繼業出席開幕式,共同啟動本屆博覽會。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將於2022年9月1日至15日在京津冀舉辦。展覽是本屆藝術節的主體活動之一,包括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和“人民為中心 文藝攀高峰——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週年主題展”等4項內容。
如今,博物館日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次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人次。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全國博物館仍接待觀眾7.79億人次。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60%以上的旅遊者將博物館作為旅遊目的地。
2022年8月22日上午,故宮博物院舉行《故宮回聲:國寶南遷的傳奇》新書發佈會。
近期,數字技術與文博發展的命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文博數字化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即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完成各類文物信息的修復、存儲、傳播、再開發等環節,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
8月18日,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江蘇南京開幕。本屆博覽會展覽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設6個展區,展品共計10萬餘件,將持續至8月21日。
目前,首都博物館已啟動常設展陳提升改造工作。30公里之外,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東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首都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齊密雲介紹,東館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實現外立面亮相,預計2022年底工程竣工。
近年來,數字技術逐漸改變著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構造,藝術的邊界被數字媒介、科技、遊戲等種種新經驗所敲開;特別是歷經元宇宙爆發的元年,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趨勢。
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週年,中國美術館于7月31日舉辦“為新時代人物塑像” 八一建軍節專場活動,為已故“八一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三級“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獲得者郝毅塑像。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于7月26日圓滿閉幕。兩天來,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和文化單位的負責人、專家學者、知名作家、演藝人士以及基層文化工作者,緊緊圍繞“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這一年度主題,碰撞思想,分享經驗,共商未來。
今年以來,伴隨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國內NFT數字藏品市場不斷升溫,傳統演藝行業也開始進行試水。經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近10家文藝院團探索發行了紀念票、劇中人物、演出音視頻等數字藏品。
7月15日下午,2022年度數字故宮發佈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本屆發佈會以“翩翩新燕來”為主題,旨在展示故宮博物院數字文化産品研發的階段性成果,加強與科技企業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數字故宮”體系建設。
2022年7月9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美術館校館合作會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開啟了校館合作新模式。雙方將不斷拓展更加多元的合作,為青年人才的培根鑄魂,為迎接二十大勝利召開貢獻力量。
在數字時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近日,一場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主辦的“非遺館裏話非遺——文化數字化背景下非遺保護與教育”線上論壇,讓公眾對非遺未來的模樣有了更豐富的想象。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2日舉行開幕典禮,將於7月2日向公眾開放。開幕展是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共同策展,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將於七個展廳中亮相,展示故宮引人入勝的歷史和文化。
值此父親節之日,追溯著美術史中關於“父親”的面孔、側影和姿態,再一次咏嘆這震耳欲聾的沉默,三緘其口的深情。致敬父親,致敬于無聲處的呼喊與細語。
剛剛過去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開展多項宣傳推廣活動。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非遺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明珠,受到人們的尊重與認可。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非遺,探索合作、發展模式。
作為國內迄今唯一一部以冬奧為主題的特許動畫電影,《我們的冬奧》50多個經典形象合力組成的國産動漫“夢之隊”,彰顯了冰雪運動極限寒冷背後的創作熱情,展現出我國體育事業高速發展的雄厚實力。
6月9日,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第二屆論壇以視頻方式召開。論壇分“主題演講”和“聯盟工作會議”兩個議程。
作為藝術界集體智慧的結晶,《報告》對中國藝術發展年度成果、發展態勢和對策建議的梳理與思考,彰顯了歷史的縱深視角和時代的廣闊視野,表現出獨有的系統性、原創性、專業性。
2022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週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當天,QQ瀏覽器聯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瀏覽中國動畫百年”系列活動,和首個穿越式VR動畫直播,與網友一起回望中國動畫發展歷程,重溫兒時看動畫片的快樂時光。
張大千的青綠與金碧山水畫為何如此受到追捧?其青綠山水畫究竟有何特色?《倣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藝術價值在哪?拍場上近年張大千青綠山水畫的市場行情如何?
對於中國兒童繪本畫家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如何在兒童繪本創作中運用中國符號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讓孩子們浸潤其中,健康成長,是當下兒童繪本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HABF2022杭州藝術書展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有130家優秀出版社、書店、機構團體和品牌工作室等參展方共同亮相,同時策展團隊推出了8個特別單元。
從“到博物館去”成為社會新風尚到文創産品引領“國潮”新時尚,從文博探索類節目大受歡迎到多姿多彩的展覽提供豐富體驗,如今,博物館的展廳早已延伸進公眾生活,延伸向更廣闊的世界。
由韓勁松著、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為人民:延安美術史》獲2021年度“中國好書”。該書對延安美術豐富的歷史內涵、延安美術的體系性特徵以及深刻的社會歷史動因做了充分的挖掘和梳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週年之際,共同從延安美術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今年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週年, 80年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著中國的美術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心繫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以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美術作品,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
5月18日上午,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以視頻聯線的方式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館舉行。會上,國家文物局發佈了2021年度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最新數據,2021年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佔比達90%以上。
近年來,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投入大量資金培育了很多非遺傳承項目、培養了大批非遺傳承人。可以看到,各地非遺項目得到了切實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傳承體系逐步健全,非遺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
伴隨著鄉村振興的腳步,鄉村美育成果日漸顯現,豐滿了莘莘學子夢想的羽翼,拓寬了小小少年生命的維度。為進一步補齊短板,把鄉村美育持續深入做好,社會各界與教育界人士一起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下載央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