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何以文明
書畫大會
藝訊
看展
節目
藝課
專題
返回央視網>>
詩畫中國
中國考古大會
美術裏的中國
榮寶齋
古韻新聲
如果國寶會説話
國家寶藏
一日一字聖教序
書畫遊學課
牛爺爺的書法
博物館説
書畫百科
國寶講壇
藝林春秋
網頁
網頁
視頻
熱搜榜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登錄
立即註冊
使用合作網站賬號登錄
活動回看
回看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博物館之夜
回看
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上)
回看
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下)
回看
第四屆博物館青年論壇(上):博物館與美好生活
回看
第四屆博物館青年論壇(下):博物館與可持續性
回看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會(上)
回看
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會(下)
視頻
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省博物館宣傳片
視頻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宣傳片
視頻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宣傳片15S版
視頻
有福之州——博物館之夜
視頻
當梨園戲歌舞劇遇見世界遺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視頻
中國海洋文明的縮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精彩視頻
李群: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賦能人民美好生活
吳乃心:那一天和這一天
吳志華:博物館的可持續性及其機遇和挑戰
趙豐 博物館:可持續性 美好生活 2023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試解
劉曙光:以優秀展覽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中國博協《策展筆記》編輯印象
傅柒生 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三“生”思考
張榮:傳承·創新·協作·賦能 服務新時代高等教育和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博物館之夜
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上)
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下)
第四屆博物館青年論壇(上):博物館與美好生活
第四屆博物館青年論壇(下):博物館與可持續性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宣傳片
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省博物館宣傳片
有福之州——博物館之夜
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致辭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林文珍致辭
臨安博物館鎮館之寶
[朝聞天下]浙江杭州 第二屆吳越文化節啟幕 展現吳越文化之韻
楊婉麗:中外博物館研學實踐比較研究——兼論博物館學習如何助力美好生活
王思怡:作為“幸福處方”的物件:博物館文物療愈要素研究——以上海博物館為例
霍錕:音樂文物活化利用初議——以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為例
蔣菡:以授權許可模式探索博物館文化傳播新路徑——以蘇州博物館為例
吳絲禾:試論博物館的直接經濟影響力——基於博物館作為旅遊重要目的地分析
石章:亞美尼亞文化瑰寶的本土化呈現——福建博物院在“全球文明倡議”下引進外展的展陳實踐
王磊:綠色理念與展陳建設的結合運用實踐
馬瑞文:綠色守望:可持續發展目標下藏品預防性保護——兼略談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三大任務”
管曉銳:可視化、參與式、展演式:國際展覽體驗式闡釋路徑分析
燕海鳴:世界遺産在展覽語境下的價值表述——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策劃實踐
王晨雅:多維體系:博物館國際展覽價值與策略分析——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例
李晉芳:博物館小型外展的新模式——以“絲綢與絲路”系列主題展Box show為例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致辭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會(上)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會(下)
遼寧省博物館:和合中國
廣東省博物館:焦點 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
浙江省博物館:麗人行 中國古代女性圖像展
上海博物館:宅茲中國 河南夏商週三代文明展
陜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與古代中國 秦漢文明的遺産
中國文字博物館:文以化人 字以載道 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基本陳列
國家典籍博物館:邂逅·美索不達米亞 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
無錫博物館:來試人間第二泉 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
蘇州博物館:純粹江南 技憶蘇州 蘇州博物館西館基本陳列
江西省博物館:尋·虎 小鳥虎兒童主題展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春風又綠 江南水鄉文化展
贛州市博物館:奮進新時代 書寫新榮光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十週年成就展
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紀念館:南國烽煙舉紅旗 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紀念館陳列彙報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範 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
鄭州博物館:繁星盈天 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色如天相 器傳韆鞦 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
成都博物館:百年無極 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藏藝術大師真跡展
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選舉産生新一屆理事會和領導機構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一〇〇部隊細菌戰罪證陳列
湖南博物院:王者歸來 中國古代青銅器巡禮
深圳博物館:金木交輝 嶺南金漆木雕、描金漆繪精品展
中山市博物館:風起伶仃洋 中山市博物館基本陳列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
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 蘇軾主題展
宜賓市博物院:宜賓市博物院基本陳列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夜郎的疑問 貴州漢代歷史文物展
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基本陳列 西藏曆史與文化、民俗展
陜西考古博物館:考古聖地·華章陜西 陜西考古博物館基本陳列
青海省博物館:青海歷史文物展
新疆烏魯木齊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歷史文物展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展
南京博物院、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裏尋她 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
敦煌研究院:敦煌 千載情緣的故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彙報
點擊加載更多
今年恰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回顧十年征程,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課題,為文博機構的研究與展陳開拓了更深遠的視野,指引出更廣闊的方向。又是一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以文化繪藍圖,作為總臺國家級專業平臺,“央博”數字平臺推出“千年文脈海上絲路”特別策劃,以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這面“多棱鏡”,展現千年文脈生生不息的多元魅力。僅以此專題傳達對文化最質樸的熱愛,同時致敬默默耕耘、可親可敬的文博人!
打卡海絲之路五座重鎮
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州開幕
5月18日上午,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羅東川,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吳賢德出席開幕式,併為“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開展揭幕,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艾瑪·納迪女士作視頻致辭。
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推介活動在博物館界和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十大精品”獎也成為全國博物館界翹首以盼的一項殊榮,代表了當年博物館陳列展覽和社會服務的最高水平。
“5·18國際博物館日”好展精推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業的盛事。全國各地也將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開展數千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平臺。
“天目疊翠 吳越千年”第二屆吳越文化節正式啟幕
5月18日,“天目疊翠 吳越千年”第二屆吳越文化節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正式啟幕。啟動儀式當天恰逢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臨安博物館正式入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這一“央地合作”新模式將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雲遊臨安博物館,暢覽吳越千年風韻。
故宮“數字文物庫”再上新2萬件 總數超過10萬件
5月18日,結合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的主題,故宮博物院舉辦“‘新’中有數,共‘創’未來——5·18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建設成果發佈會”。
打卡北海——大手一揮,定格海絲之路興起
在廣西南端北海市,矗立著一座名為合浦的溫婉小城。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正是合浦縣博物館。這也燃起了社會各界對該館“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的強烈關注。
打卡福州——“開閩王出手,有福之州成重鎮”
自明代始,福州港便逐漸取代了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至今仍被大眾所津津樂道,視為永恒傳奇。作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會場城市,福州是海絲之路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打卡廣州——十三行,不只是一個數字
奔騰的珠江潤澤了嶺南文脈,也滋養出務實創新的商都精神。海絲之路漫漫,廣州被認為是長期不衰的港口。特別是到了清初,中國歷史上首部海關稅則便是以“粵海關”為名;“一口通商”諭令更使得這顆“南國明珠”成為當時中國連通世界的唯一窗口。
打卡寧波——人來人往,打開文化交流新格局
寧波古稱明州。1793年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二次漂流記》中曾對此有過非常詩意地描述,即“大海與江河相遇的地方”。早在大唐盛世時期,明州已然是遣唐使到達“簽證”與返航的重要口岸。
打卡泉州——“曾記否,當年起錨?”
宋元時期,被稱為“刺桐港”的泉州迅速崛起為東方大港,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多元化的文化藝術在此融匯生長,“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城市美名當之無愧。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點擊加載更多
博物館展訊
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
展覽時間:2023年5月18日至8月18日,展覽地點:福建博物院2、4號展廳。
展覽立足福建、放眼全國,以新的視角重新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並從中提煉出美學亮點,與設計深入融合,營造出藝術性的典雅氛圍。
中國白 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18日至8月18日,展覽地點:福建博物院10號展廳。
展覽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文物局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12家文博單位,展出德化白瓷精品130組。
諾亞之子 大美初見——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18日至7月18日,展覽地點:福建博物院主展館一層1號展廳。
該展是中國首次引進的有關亞美尼亞歷史文化的展覽,亦是福建省首次作為國內首站向觀眾進行展示的引進外展。
“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18日至8月18日,展覽地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伊斯蘭陳列館三樓。
本展覽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館支持,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承辦。
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16日至8月13日,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
古籍是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思想智慧的重要載體,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在古籍中得以傳承和延續。宋元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國古籍發展史上的黃金階段。
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
展覽日期:2023年4月29日至7月30日,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
本次展覽是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關係史的大型綜合性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所存與西藏有關的文物為基礎,結合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下屬各單位及薩迦寺管委會收藏的文物精品,講述中國古代西藏與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動人故事。
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5月18日-10月8日,展覽地點:大英博物館30號展廳。
這是全球首個涵蓋整個19世紀中國的大型特展,它將以近代人物的故事來展現當時中國非凡的韌性和創造力。從1796年到1912年,在不斷的民間起義和對外戰爭之後,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覆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也就此終結。然而在這個動蕩時代,科技、文化和政治上的變革也孕育出了非凡的創造力。
邂逅·多彩大明1573——萬曆文物主題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4月28日至2023年8月29日,展覽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七、八展廳。
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和北京眾創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共分為“以禮永續”“物裏乾坤”“放眼世界”三個單元,以明代萬曆皇帝在位的四十八年為原點,涵蓋了明代宮廷禮儀、日常起居生活、外交貿易等內容,讓觀眾在欣賞明代審美意境的同時,能夠進一步了解明代豐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展覽日期:2023年02月22日至9月25日,展覽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此次展覽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個以本館館藏為主的特別展覽,將展出200多件(套)由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所捐贈及收藏的古代中國金器,亦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覽。
共飲一江水——三星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
展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至8月13日,展覽地點:安徽博物院新館二樓臨展廳。
滾滾長江,延綿萬里,溝通兩岸及各干支流,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
從文藝復興到維多利亞——英國V&A博物館藏吉爾伯特精品展
展覽時間:2023年4月28日至8月31日,展覽地點:山東博物館一樓5號展廳。
本展覽精選吉爾伯特夫婦的90件珍藏,包括金銀器、琺瑯彩肖像畫、微型馬賽克等歐洲頂級裝飾藝術單品,展覽同時精選山東博物館16件鼻煙壺,通過歐風古韻、奢華盛宴、微觀之作、美美與共四個部分,帶領觀眾在欣賞這些珍寶的同時,感受歐洲從文藝復興到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文化氣息,足不出戶領略歐洲的風土人情。
兩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與西方
海上絲綢之路自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並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産生著巨大的影響。自17世紀開始,中國傳統工藝和審美意趣跨越重洋,在西方社會掀起了“中國熱”。與此同時,傳教士訪華帶來的宗教信仰和科學技術,也為東方藝術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覽時間:2023年5月18日至8月17日,展覽地點:臨安博物館臨展廳。
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
展覽日期:2023年2月24日至06月11日,展覽地點:湖南博物院特展廳一廳。
本次展覽匯集陜西歷史博物館、咸陽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等多家單位的120組陜西古代文物精品。
寶鏡風華——館藏銅鏡展
展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至2023年8月20日。展覽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
本次展覽共展出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兩百餘件文物藏品,其中包括了銅鏡實物、配套用具及相關書畫作品。展品覆蓋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典型銅鏡、明清時期的玻璃鏡、日本的和鏡。
點擊加載更多
合作博物館
下載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