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訊
看展
節目
藝課
藝庫
專題
何以文明
下載APP
返回央視網>>
  • 詩畫中國
  • 中國考古大會
  • 美術裏的中國
  • 榮寶齋
  • 古韻新聲
  • 如果國寶會説話
  • 國家寶藏
  • 一日一字聖教序
  • 書畫游學課
  • 牛爺爺的書法
  • 博物館説
  • 書畫百科
  • 國寶講壇
  • 藝林春秋
  • 少年博物説
  • 書寫榮光
  • 2025央博新春雲廟會
  • 何以文明大展

網頁

網頁 視頻
熱搜榜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登錄 立即註冊
使用合作網站賬號登錄 微信 QQ 新浪 支付寶

沉浸式漫游文明現場,近距離探索文物之美,
親身體會“中華何以五千年”的偉大輝煌!

指導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
主辦單位:央視網、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

指導單位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國家文物局
主辦單位
央視網
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禮出東方”焦家遺址探源指南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二里頭遺址探源指南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玉華萌發——凌家灘”遺址上線
  • 視頻
    【新聞聯播】科技復原約6300年前的紅山文化龍形蚌飾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探源指南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石家河遺址探源指南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荊聲玉振-石家河”遺址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陶寺遺址探源新手引導視頻
  • 點播
    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直播回放
  • 點播
    何以文明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宣傳片
  • 視頻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石峁遺址探源新手引導視頻
  • 視頻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殷墟遺址探源新手引導視頻
  • 新聞
    [新聞聯播]總台“何以文明”數字藝術大展啟動
  • 新聞
    [朝聞天下]總台“何以文明”數字藝術大展啟動
  • 回看
    “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文化藝術大展”啟動儀式
  • 回看
    彭健明:“央博”用數字化方式讓用戶沉浸式體驗和探源中華文明
  • 回看
    王巍:“何以文明”大展將教育引導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
  • 回看
    過彤:“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文化藝術大展”項目介紹
  • 視頻
    “何以文明”大展主題宣傳片
  • 視頻
    十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遺址保護單位代表祝福視頻
  • 視頻
    “央博”復原良渚文明遺址場景短片
  • “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第二季啟動

    2025年5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啟“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第二季製作工作,持續通過文化價值挖掘闡釋與沉浸式體驗、可視化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數字科技結合,系統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新聞聯播】5月27日,總台“何以文明”數字藝術大展正式上線

    2023年5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 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動在喀山舉行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羅斯喀山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之際,當地時間10月22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聯合主辦的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動在喀山舉行。與會嘉賓共同見證總台“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俄羅斯特展啟動。

  • “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新加坡特展開幕

    當地時間10月19日,由總台亞太總站聯合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新加坡特展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 “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亞特展開幕

    當地時間8月20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非洲總站、埃塞俄比亞文物局、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和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亞特展在位於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國家博物館開幕。

  • “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盧克索特展啟動

    當地時間8月1日,由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埃及盧克索博物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盧克索特展在盧克索博物館啟動。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臺長慎海雄,埃及盧克索省省長伊馬拉共同見證特展啟動,並就文化、旅游、媒體等領域互利合作進行深入交流。

  • 喜報!“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入圍CHCD2024數字遺産最佳實踐案例

    2024年7月16-19日,2024文化遺産保護數字化國際論壇(CHCD2024)在京舉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央博”)製作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入圍數字遺産最佳實踐案例。

  • 總台“央博”“何以文明”大展第一季完美收官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總台“央博”推出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第一季十個遺址全部上線。大展融合星際漫游和古今穿越的構思,彰顯中華文化“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研究主導思想。

  • “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國特展成功舉辦

    當地時間6月8日到9日,由總台歐洲總站聯合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國特展在英國大曼徹斯特地區成功舉辦。活動期間恰逢中華民族傳統佳節端午節,正所謂“濃濃粽葉香,暖暖端午情”。

  • “何以文明”大展焦家遺址上線!

    約5300-4600年前,在現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焦家地區,生活着一個大型聚落。從發現遺址到數次發掘,前後歷經幾十載光陰。遺址中發現了夯土城墻、壕溝、墓葬、祭祀坑等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跡,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焦家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形態研究的空白,為探究黃河下游地區古代社會的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線索。

  • 雲游焦家遺址,一篇攻略全知曉!

    焦家遺址主要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年代距今約5000多年,考古發現夯土城墻、護城壕溝、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內的諸多高等級設施,出土玉器、白陶等禮儀用具,為黃河下游地區重要古國遺存。

  • “禮出東方”在焦家遺址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一場關於焦家遺址的沉浸式體驗全新開啟!“央博”數字平臺在“何以文明”大展中創造性地轉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復現陶背壺、彩陶罐、黑陶高柄杯、白陶鬶等10件珍貴文物。

  • 禮制先河!在焦家遺址回望文明之光

    提起山東省,或許很多人會想起泰山之頂一覽眾山小的旖旎風光,“有朋自遠方來”的孔孟之鄉,又或是影視劇中常常念起的“大明湖畔”,但若將視線轉移至濟南市章丘區,一躬一鏟撥開沉積的厚土,黃河下游地區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焦家遺址”映入眼簾。

  • 五千多年前的“山東大漢”帶你走進焦家遺址!

    每當提起山東人,很多人會聯想到“人高馬大”“山東大漢”這樣的字眼,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焦家先民的身高就已如此高大偉岸。跟着焦家古國首領一起走進焦家遺址吧!“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焦家遺址等你來!

  • 穿越的大禹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繼續啟程,“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已經上線,現在進入“二里頭遺址”就可以解鎖非玩家角色(NPC)——大禹王!

  • 玩轉“二里頭”,“華夏主脈”互動攻略!

    “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正式上線“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這座傳奇都邑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成組青銅禮器)和銅鑲玉(石)製品。讓我們走進“華夏主脈-二里頭”,跟隨攻略玩轉二里頭吧!

  • 探索“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十件核心文物

    距今約3800-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晚期的重要都邑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王都”。它若一部厚重的史書,記述華夏文明肇始階段的輝煌序言,也為後世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演進歷程提供了珍貴史料。

  • “何以文明”大展二里頭遺址正式上線!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繼續啟程,正式上線“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

  • 這個遺址有多項“中國之最”

    有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之最”,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不斷向前推進,它就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 探秘攻略速遞,帶你游遍凌家灘!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再啟征程,正式上線“玉華萌發”凌家灘遺址!“央博”數字平臺還原的凌家灘遺址有哪些好看、好玩的?我們一探究竟!

  • 凌家灘古國巫師在這裡等你!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再次開啟“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我們一起進入凌家灘遺址解鎖“何以文明”大展凌家灘遺址NPC——凌家灘古國的巫師。

  • 在“凌家灘遺址”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年代距今約5800~5300年,考古發現大型祭壇和大批高規格玉禮器(璜、璧、瑗等)、玉鷹、玉人、刻紋玉版,標誌着原始氏族社會由神權向王權過渡。凌家灘遺址與紅山、良渚並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器中心”。

  • “何以文明”大展凌家灘遺址上線

    江淮水鄉,太湖山側,先民曾在這裡創造出怎樣的史前文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正式上線“玉華萌發”凌家灘遺址!

  • 從普通村莊到中華文明起源重要遺址的蛻變......

    這裡,本是一個普通村莊,考古專家們卻從這片土地上發掘出上千件玉器,其高超的琢制工藝、豐富的文化內涵讓無數研究者為之着迷......這就是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

  • 探索“崇龍尚玉——紅山文化”的十件核心文物!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最知名的考古學文化,其中,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豐富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已經發展到古國階段,為揭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 時空旅行者們,來紅山文化聽聽我們的故事

    想聽紅山部族首領給你講述關於紅山古國的故事嗎?他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中等待你的到來!

  • 請查收這份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暢游指南!

    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建平、凌源一帶。考古人員在這裡先後發現了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等重要遺存,併發掘出諸如玉豬龍、泥塑人像、玉人等大量精美文物。這一系列考古成果為探索中華文明之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 這一遺址讓中華文明起源縱深推進約五六百年

    牛河梁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最重要的遺址之一,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實證。其發現與發掘極大豐富了紅山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研究西遼河上游地區文明化進程及中國文明起源特徵的核心內容之一。

  • “何以文明”大展紅山文化上線!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那麼,“何以文明”中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有哪些亮點呢?

  • 時空旅行者們,石家河城主在等你來做客

    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石家河遺址中,解鎖非玩家角色(NPC)主形象——石家河城主,我們一起跟隨城主走過最繁華的城中心,去到城主家做客,聆聽這座古城的故事。

  • 雲游石家河遺址,攻略全知曉!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位於長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脈南部的山前開闊平原,東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經遺址後注入漢水的支流天門河,匯入長江。石家河遺址持續時間長,距今約5900-3800年,經歷了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後石家河文化4個發展階段,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

  • 在“荊聲玉振——石家河遺址”中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借科技之力復現文明發軔之地,在“何以文明”大展中“聚首”石家河遺址的十大核心文物,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為中華文明何以偉大、何以不朽持續作答!

  • “何以文明”大展石家河遺址上線!

    3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再啟新程,正式上線“荊聲玉振”石家河遺址!

  • “中華第一鳳”從這裡飛出!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距今約5900-3800年,遺址由內城、城壕、外郭城構成,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附屬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曾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等。

  • “走吧!我帶你好好看一看偉大的陶寺古國!”

    “您好呀,時空旅行者!”解鎖陶寺遺址非玩家角色(NPC)——陶寺古國大祭司的女兒在這裡等着您,與先民對話,沉浸式地進行文明體驗。

  • 走進古文明:陶寺的十件核心文物!

    “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在“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中,有哪些核心文物值得一探究竟呢?

  • 來“堯都平陽”追尋一次太陽初升!

    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國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央博”數字平臺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點亮滿天星斗,在“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中同尋中華文明之源!

  • “何以文明”大展陶寺遺址上線!

    最初的中國,在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繼續征程,正式上線“最初中國”陶寺遺址!

  • 來看看“最初的中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再啟新程,繼良渚、殷墟、石峁、三星堆遺址後,重磅推出“何以文明”陶寺遺址大展,帶領用戶沉浸式地感受“最初中國”——陶寺遺址的魅力。

  • 國家文物局發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12月9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並回答記者提問。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出席發佈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主持發佈會。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日本特展在東京啟動

    12月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日本特展在東京啟動。“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央視網、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

  • “雲”游三星堆!場景游戲全攻略!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央博”數字平臺)展開了對三星堆遺址的探索。這座古蜀王國有着怎樣的美景等待你去欣賞?又有怎樣的驚喜等待你去發現?

  • 速來圍觀!蜀王正在三星堆等你

    三星堆蜀王,是“央博”數字平臺推出的三星堆遺址非玩家角色(NPC),其體現了數字化手段探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旨在讓用戶可以與蜀國先民對話、互動,更加沉浸式地進行文明體驗。

  • 走進古文明:三星堆的十件核心文物!

    三星堆遺址出土上千件珍貴文物,揭示的青銅文化引起轟動,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文化面貌十分特別,卻又與中原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夏商時期古文化有着緊密聯絡,是中華文明早期國家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朝聞天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發佈

    11月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央視網承辦、三星堆博物館協辦的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發佈會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行。

  • 【中國新聞】總台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發佈

    11月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央視網承辦、三星堆博物館協辦的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線發佈會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行。

  • 開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何以文明”萬國宮特展舉行

    當地時間10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聯合主辦的“何以文明”萬國宮特展在瑞士日內瓦正式啟動。

  • 走進古文明:石峁的十件核心文物!

    站在石峁遺址的土地上,我們仿佛可以聽到歷史的呼喚。石砌城垣訴説着古人的智慧,珍貴文物為我們打開通向過去的時光之門。 何以文明島誠邀您踏足這片神秘的土地,親身探尋更多珍貴文物的故事,解讀歷史的密碼。

  • “何以文明”大展石峁遺址上線!

    “中國文明的前夜”是什麼樣子?“央博”數字平臺“何以文明”大展再啟新程,正式上線“王者聖城”石峁遺址!雄踞在蒼穹之下的石頭之城藏着哪些秘密?“石破驚天”般的橫空出世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哪些意義?透過石頭的縫隙,我們一起探索答案!

  • 了不起的神秘都邑!

    每一處遺跡、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綿延不絕的見證。陜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它被譽為“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併入選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等你很久了,時空旅行者”

    進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大展的殷墟遺址,就可以解鎖殷墟遺址非玩家角色——大邑商女將!不論身高、外貌、服飾、兵器……大邑商女將的誕生均有實物可依。她將帶領用戶探尋殷墟遺址的更多奧秘。

  • 殷墟游玩攻略在此,請收好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商邑翼翼-殷墟”中,用戶通過“青銅器分類”“甲骨文識讀體驗”等小游戲,探索大邑商的文明密碼。

  • 走進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殷墟作為商王朝都邑,展現了包括文字系統在內的高度發達的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並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關於商代晚期文化傳統的證據。殷墟考古發現為漢字語言、古代信仰、社會制度以及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了物質證據。

  • 沉浸式游覽商代都城——殷墟!

    商代的都城——殷墟是什麼樣的?殷墟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最大最重的青銅方鼎——後母戊鼎,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女性將軍墓——婦好墓。幾千年前,這座都城該是何等的繁榮?

  • “何以文明”大展殷墟遺址上線!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傳承“中國百年考古夢”,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於今年5月27日隆重推出“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繼於良渚古城遺址啟程後,“何以文明”大展正式上線殷墟遺址。

  • 商代晚期的都邑

    神秘的甲骨文、“國之重器”、絕無僅有的青銅文明,這些驚艷世人的考古發現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是殷商王朝都城,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是中國甲骨文的發現地,也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

  • 從殷墟到大邑商——展示新時代殷墟考古新發現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聯合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共同發佈了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名單,河南安陽博物館“從殷墟到大邑商——新時代殷墟考古新發現成果展”入選。

  • 榮登設計巔峰!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斬獲“設計界奧斯卡”2023德國紅點獎

    近日,備受全球矚目的紅點獎2023年度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央博“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憑藉其思想+技術+藝術的創新融合設計和極具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在全球近萬件參評産品中脫穎而出,斬獲“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獎(Red Dot Design Award)品牌&傳達設計大獎!

  • 中華文明有多美?聯合國裏他們這樣説

    文明之間的互相交流有多重要?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來説意味着什麼?在當地時間6月29日,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聯合國特展”的開幕式上,到場的嘉賓給出了答案。

  • 以文物保護利用繪就文化傳承發展新畫卷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佇立在中華文明的歲月星河,遍佈中華大地的一件件文物串聯起歷史的脈絡,突出展現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演進和中外文明交流的歷史圖景。

  • [新聞聯播]【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守護悠久歷史根脈 傳承燦爛中華文明

    6月10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題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文物資源和文化遺産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

  • “央博”與良渚博物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與自然遺産日,“央博”APP“何以文明—良渚文明展”線下發佈暨“央博”-良渚博物院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在良渚博物院舉辦。

  • 總台“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在京啟動

    5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臺長慎海雄,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出席,並與嘉賓共同啟動展覽。

  • 探尋中華文明之源

    “何以中國”展覽好比一部可以走入的沉浸式電影,文物是劇中的演員,講述着中國故事,觀眾觀賞每一件文物,隨着劇情的發展,走過歷史長河,認識中國。

  • [專家解讀]王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啟示

    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2002年春,國家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項目由科技部立項作為國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項目,涉及考古學、歷史學和自然科學在內的20多個學科,60多個單位的400多位專家學者直接參加工程,到2022年5月,工程進行了整整20年。經過20年的工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

  • [專家解讀] 高蒙河: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高蒙河(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考古學教授、著名公眾考古學家、博物館策展人)。何以文明大展觀眾可在每個遺址時空穿梭中了解古代先民的生産生活和偉大創造,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希望以這種全新的展覽形式,讓觀眾在虛擬游玩體驗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了解我們民族從哪來、怎麼來的問題,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與精神動力。

  • 出發!一起去文明的源頭看一看!

    文明的長河如何流淌,夜空的星斗指引何方,“央博”即將開幕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將邀請萬千用戶一同飛臨“何以文明”島,尋找答案!

  • [探索·發現]“之”字紋是紅山文化最為著名的標誌之一

    “之”字紋是紅山文化最為著名的標誌之一。

  • [探索·發現]哈民遺址出土的丫形器與紅山文化的丫形玉器形成鮮明對比

    哈民遺址出土的丫形器與紅山文化的丫形玉器形成鮮明對比。

  • [探索·發現]赤峰市翁牛特旗意外出土的玉器拉開了對紅山文化研究的大幕

    赤峰市翁牛特旗意外出土的玉器拉開了對紅山文化研究的大幕。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中學歷史課本中,考古學家們根據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將人類文明主要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其中石器時代又細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那麼,所處新石器時代的凌家灘人到底長什麼樣子?當時的人類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書本旅行團前往凌家灘尋找答案。(《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 【跟着書本去旅行】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凌家灘曾出土過兩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緻的玉器竟多達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紋、獨特的鑽孔工藝,這些巧奪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後都深藏了怎樣的秘密?為了破譯凌家灘的玉器密碼,書本旅行團特別邀請到了凌家灘第二任考古領隊吳衛紅教授帶領大家繼續探秘凌家灘。(《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 【跟着書本去旅行】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藝術清單]安徽凌家灘遺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灘遺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兔年兔寶貝》以兔為媒,用文物説話,解鎖各種關於兔子的知識。“玉兔老家凌家灘,年齡大約五千三”,一句話穿越時空,把大家帶回到新石器時代的廣袤天地,去探索古人與兔最早的緣分。除了生動的歷史,還有有趣的百科知識,雜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這個兔年,讓我們一起走進兔寶貝!(《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探索·發現]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 [探索·發現]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 《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遠古而來的風沙裏席捲着先民的傳説,變化了億萬年的溝壑裏刻錄着歷史的年輪。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場不曾間斷的曠世發現,陶器、玉器、刻劃符號、墓葬......不斷涌現的文物信息串聯起時空,將人們帶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遺址,解鎖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探索·發現]紅山文化和玉印結合 於曉光成功制出太陽神印章

    紅山文化和玉印結合,於曉光成功制出太陽神印章。

  • [一槌定音]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中學歷史課本中,考古學家們根據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將人類文明主要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其中石器時代又細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那麼,所處新石器時代的凌家灘人到底長什麼樣子?當時的人類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書本旅行團前往凌家灘尋找答案。(《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 【跟着書本去旅行】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凌家灘曾出土過兩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緻的玉器竟多達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紋、獨特的鑽孔工藝,這些巧奪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後都深藏了怎樣的秘密?為了破譯凌家灘的玉器密碼,書本旅行團特別邀請到了凌家灘第二任考古領隊吳衛紅教授帶領大家繼續探秘凌家灘。(《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 【跟着書本去旅行】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藝術清單]安徽凌家灘遺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灘遺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兔年兔寶貝》以兔為媒,用文物説話,解鎖各種關於兔子的知識。“玉兔老家凌家灘,年齡大約五千三”,一句話穿越時空,把大家帶回到新石器時代的廣袤天地,去探索古人與兔最早的緣分。除了生動的歷史,還有有趣的百科知識,雜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這個兔年,讓我們一起走進兔寶貝!(《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探索·發現]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 [探索·發現]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 《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遠古而來的風沙裏席捲着先民的傳説,變化了億萬年的溝壑裏刻錄着歷史的年輪。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場不曾間斷的曠世發現,陶器、玉器、刻劃符號、墓葬......不斷涌現的文物信息串聯起時空,將人們帶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遺址,解鎖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在中學歷史課本中,考古學家們根據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將人類文明主要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其中石器時代又細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那麼,所處新石器時代的凌家灘人到底長什麼樣子?當時的人類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書本旅行團前往凌家灘尋找答案。(《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7 長江流域的珍寶——初識凌家灘)

  • 【跟着書本去旅行】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為啥説凌家灘是個新石器時代的“藏寶地”?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凌家灘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麼歷史信息?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凌家灘的墓葬區裏為啥沒有人類骨骸?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凌家灘曾出土過兩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緻的玉器竟多達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紋、獨特的鑽孔工藝,這些巧奪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後都深藏了怎樣的秘密?為了破譯凌家灘的玉器密碼,書本旅行團特別邀請到了凌家灘第二任考古領隊吳衛紅教授帶領大家繼續探秘凌家灘。(《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10618 長江流域的珍寶——玉器密碼)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凌家灘“尋寶”大作戰!看誰能“拔得頭籌”?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灘玉龍的“現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凌家灘玉龍為啥能在眾多玉龍中“脫穎而出”?

  • 【跟着書本去旅行】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凌家灘玉鷹的胸前為啥會有八角星紋?

  • 【跟着書本去旅行】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灘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藝術清單]安徽凌家灘遺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灘遺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探源凌家灘:令人驚嘆的玉器工藝。

  • [超級新聞場]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灘: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兔年兔寶貝》以兔為媒,用文物説話,解鎖各種關於兔子的知識。“玉兔老家凌家灘,年齡大約五千三”,一句話穿越時空,把大家帶回到新石器時代的廣袤天地,去探索古人與兔最早的緣分。除了生動的歷史,還有有趣的百科知識,雜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這個兔年,讓我們一起走進兔寶貝!(《智力快車》 20230411 兔年兔寶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緣,解鎖百科過大年)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彰顯華夏玉文化 探尋中華古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彰顯華夏玉文化,探尋中華古文明。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 體驗玉文化 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體驗玉文化,感受遠古文明魅力。

  • [探索·發現]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 [探索·發現]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 《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遠古而來的風沙裏席捲着先民的傳説,變化了億萬年的溝壑裏刻錄着歷史的年輪。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場不曾間斷的曠世發現,陶器、玉器、刻劃符號、墓葬......不斷涌現的文物信息串聯起時空,將人們帶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遺址,解鎖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探索·發現]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

  • [探索·發現]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以石家河為代表的長江中游的上層社會和石峁集團存在着遠程的貿易。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石家河遺址的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石家河遺址的發現源於66年前的那個夏天。

  • [探索·發現]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石家河遺址從考古工作來説經歷了三個階段。

  • 《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遠古而來的風沙裏席捲着先民的傳説,變化了億萬年的溝壑裏刻錄着歷史的年輪。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場不曾間斷的曠世發現,陶器、玉器、刻劃符號、墓葬......不斷涌現的文物信息串聯起時空,將人們帶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遺址,解鎖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發現》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三星堆新發現》 20210323 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湖北天門·探訪石家河遺址,石家河遺址:似曾相識的玉制神人頭像;安徽馬鞍山·探訪凌家灘遺址:翻開五千年前的生活畫卷;河南偃師·探訪二里頭遺址:多個文物顯示,二里頭文化影響三星堆;甘肅臨洮·探訪臨洮縣博物館:古蜀或為馬家窯文化南下遷徙形成。(《三星堆新發現》 20210323 2)

  • 《考古公開課》 20210822 古老的中國·湖北石家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是一座距今5900年到3800年的都邑性聚落遺址。在這片遺址中,考古隊員發現並確認了巨型史前城址、大型祭祀區、專業制陶作坊等。此外,遺址還出土了造型奇特、製作精美的玉器。石家河遺址是當時長江中游地區持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史前文明中心。 (《考古公開課》 20210822 古老的中國·湖北石家河)

  • [新聞直播間]湖北 史前聚落新發現 石家河遺址古城考古確認內外城結構

    湖北·史前聚落新發現:石家河遺址古城考古確認內外城結構。

  • [新聞直播間]湖北 史前聚落新發現 石家河玉器:雕琢技藝精湛 地域特徵鮮明

    湖北·史前聚落新發現——石家河玉器:雕琢技藝精湛,地域特徵鮮明。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山東新聞聯播]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開啟第六次考古發掘。

  • [探索·發現]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考古隊在焦家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毀墓行為。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焦家遺址的墓葬表明當時已有貧富分化現象。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焦家遺址發現城墻和壕溝的跡象證明這裡具備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探索·發現]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焦家遺址可能是當時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

  • [探索·發現]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對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人的壽命均比較短。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臨汾盆地誕生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古國。它規模宏大、經濟發達、政治先進、文化繁榮,無論朝代如何風雲變幻,它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成為了中華文明始終存續的文化基因。遙想當年,在那個萬邦林立的早期中國,極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産、夯土建都、務實創新、和合萬邦,為我們留下了“最初中國”的模樣。 (《考古公開課》 20220529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時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萬平方米。考古跡象表面,石峁遺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國家形態,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鄉土中國》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發現]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陶寺北晉國墓地的大墓因積石坍塌對墓葬造成嚴重破壞。

  • 《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裏的龍抬頭日,每年這一天,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村民都會獻上一台驚險的舞獅表演。天塔舞獅,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鼓,是給它配曲的最佳樂器,幾隻舞獅要想登上29條板凳臨時搭起的9米高的塔臺,就必須聽從鼓樂的指揮。早在4200年前,鼓這種樂器就已經出現在了陶寺,考古學家們認為,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先聲。(《鄉土中國》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北京時間就是由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劉次沅,是國家授時中心的一名研究員,他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將古籍記載的天文現象通過計算而復原,其中也包括曆法和節氣的記載。(《鄉土中國》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3900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考古公開課》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是同時期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晉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觀象臺的發現,可以説是最轟動、也最有爭議的一項,考古工作者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陶寺觀象臺是用來觀測太陽運動規律的,利用陶寺觀象臺,目前可以觀測到24節氣中的20個節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 (《鄉土中國》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文明是褪去野蠻、隨機與無序,是一群人産生共識,有了國家;40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肇始於汾河岸邊這片豐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嚴寒驅趕的華夏先民,幸運地發現了陶寺,他們在這裡種植小米、製作陶器、興建土木,度過了最難熬的歲月。 (《鄉土中國》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農田下的陶寺被確認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遺址,比最早的王朝夏還要提前500年。 (《鄉土中國》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講壇]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陶寺遺址的幾大特點。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 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遺址:這就是“最初的中國”。

  •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地處晉南臨汾盆地,距今約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開始發掘以來,經過44年考古發掘證明,陶寺遺址很可能是堯舜時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創造的文明與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傳承關係。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做客現場為我們講述。 (《考古公開課》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濤《探源視野下的陶寺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探源論壇。

  • [健康之路]博物館裏話中醫(一) 陶寺圭尺

    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的這把圭尺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天文測量儀器。中醫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淵源,古人通過觀天、觀察日月五星,總結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規律,然後運用在中醫中,對養生治病都有指導意義。

  •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來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黃河流域發現墓葬或者文物並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遺址卻極為特別,從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發掘。這個遺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驚了海內外。本期節目將帶您了解更多有關陶寺遺址的秘密。 (《讀書》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的《發現石峁古城》,比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遺址從1976年發現以來學界對於石峁遺址的深刻認識以及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重大收穫。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讀書》 20170925 發現石峁古城)

  • 《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驚現於山峁之上,有人猜測這裡就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它為什麼被稱為“世界級發現”?本期《探索發現》帶你一起圍觀石峁遺址發掘現場的大小事。(《探索發現》 20181018 2018考古進行時 第三季 陜西石峁發掘現場)

  • [中國影像方志]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狀“皇城臺”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 《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大約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中國的文物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據説這批文物在當時非常地受歡迎,甚至有國外的買手是高價收購,據賣玉的人説,這批玉器是來自於現在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國寶·發現》 20200117 石峁之謎 美玉迷蹤)

  • 《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樂,最初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送達天聽的手段。史前的樂早已湮沒在數十個世紀的風雲變化中,只留下幾許神話與傳説,誰也未曾想到在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遺存中,居然藏着改寫中國音樂史的重大秘密。(《國寶·發現》 20200116 石峁之謎 太古初音)

  • 《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16年起,考古隊通過對石峁皇城台東護墻北段墻體的規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在考古隊員看來,疊壓在東護墻北段上部這些石墻下的棄置堆積裏,都是貴比黃金的史前遺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個側面。(《國寶·發現》 20200115 石峁之謎 生生不息)

  • 《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千三百年前,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壯麗的城,展現着至高無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度,這就是石峁。(《國寶·發現》 20200114 石峁之謎 王城之門)

  • 《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緯38度33分,東經110度18分,中國黃土高原邊緣,陜北的溝溝壑壑之間,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從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驚地橫空出世,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學界,這就是被譽為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的石峁遺址。(《國寶·發現》 20200113 石峁之謎 石破天驚)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探索·發現]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 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龍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發現]二里頭文化之前 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二里頭文化之前,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各種材質的龍形象。

  • [探索·發現]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應該與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關係。

  • [探索·發現]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頭的人們為何如此喜愛綠松石?

  • [探索·發現]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三官廟遺址的年代被鎖定到了從二里頭二期到四期。

  • [探索·發現]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發現了一件後來被稱為“超級國寶”的器物。

  • [探索·發現]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二里頭村夏朝遺址於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銅鈴,考古人員在對周邊散落的綠松石片進行細緻的清理時,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由於現場發掘干擾頗多,在轉移到實驗室深入清理後一組由青銅鈴、綠松石片、瑪瑙組成的龍形器物逐漸顯露。(《探索·發現》 20220630 綠松石龍發現記)

  • [記住鄉愁]二里頭遺址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多網格佈局:發現“王朝國家”的重要標誌。

  • [河南新聞聯播]記者探訪 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記者探訪:二里頭遺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二里頭文化誕生並逐漸向外輻射。

  • 《航拍中國》第四季 第9集: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遺址讓世人看見了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

  •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爵。請問,以下哪些選項是青銅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北京您早]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改變商王陵陵園格局。

  • [河南新聞聯播]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聚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考古“聖地”再放華彩。

  • [新聞直播間]河南 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新探明兩個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三星堆出土銅像的服飾和殷墟的服飾有着密切的聯絡。

  • [新聞直播間]考古中國 問“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考古中國:問“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佈局漸現。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內容: 1988年,安陽被列為中國七大古都,殷墟與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它浸透在安陽人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館陳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方鼎的原模複製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鎮館之寶。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內容: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殷墟博物苑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如織游人,這裡有商朝時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種青銅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們正在細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發掘的墓葬。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綜藝]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博物游·殷墟博物館。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一條名叫鴨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東北方,有一道形似彎月的臺地,名叫月亮灣,當地人給這個景觀取名為“三星伴月”。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它豐富的埋藏如何被發現,神秘的面紗又怎樣被揭開? (《國家記憶》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華麗面具的背後,三星堆人到底過着怎樣的生活?更多精彩盡在本期節目。 (《國寶話豐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聞直播間]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兩件青銅重器三維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發現的。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藝術清單]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關嗎?

  •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稱為業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從神秘的三星堆青銅文物到音樂《橄欖樹》、電視劇《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考古與藝術的那些事兒。 (《我的藝術清單》 202303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

  • 一起解鎖五千年前“良渚人”生活圖鑒

    一起解鎖五千年前“良渚人”生活圖鑒

  • [文化十分]中華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聆聽五千年前的文明先聲

    中華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遺址,良渚古城:聆聽五千年前的文明先聲。

  • [開講啦]良渚成功申遺 中國方案獲得國際認可

    良渚成功申遺,中國方案獲得國際認可。

  • 王巍:憶考古征程 探文明起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課題之一,就是擬定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王巍多學科結合,對浙江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這四個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和調查,用二十年的時間解答了“中華文明從何而起”。本期《開講啦》時隔六年再次邀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帶我們看看這幾年考古界都幹了哪些大事。 (《開講啦》 20220702 本期分享者:王巍)

  • [中國文藝報道]舞集《良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舞集《良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 [新聞直播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良渚古城:現代數字科技打造數智體驗公園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古城:現代數字科技打造數智體驗公園。

  • 《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30420 湘湖水下的千年文明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我國的土地上,在遙遠的史前曾誕生過眾多燦爛的文明,如黃河流域的老官臺·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出現、發展、演變,它們有着諸多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文化密碼。本期書本旅行團來到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要在這裡尋找一處史前文化遺存。(《跟着書本去旅行》 20230420 湘湖水下的千年文明)

點擊加載更多>
  • 選擇探索空間
  • 跟隨先民導覽
  • 探索文物細節
  • 沉浸式交互體驗

置身於滿天星斗的文明現場,選擇將要探索的文明。

  • 央小央
    央小央
    時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島”沉浸式探索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吧!
  • 焦家古國首領
    焦家古國首領
    龍山破曉,華夏初興。禮出東方,求索千年。
  • 凌家灘古國巫師
    凌家灘古國巫師
    濡須河畔的驚世文明,玉華萌發的璀璨星光。
  • 紅山文化部落首領
    紅山文化部落首領
    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徵。
  • 石家河城主
    石家河城主
    長江文明,荊楚印跡 ,石家河進一步破譯 “早期中國”密碼。
  • 陶寺祭司之女
    陶寺祭司之女
    帝堯之都-陶寺:圭影度量,定立四方天下。觀象授時,時令稼穡。
  • 古蜀國國王
    古蜀國國王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 良渚王
    良渚王
    文明聖地-良渚:林木蔥鬱,水系縱橫,盡顯水鄉澤國風姿。 飯稻羹魚、琢玉築城,繪就江南水鄉文明長卷。
  • 殷墟大邑商女將軍
    殷墟大邑商女將軍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 石峁衛兵首領
    石峁衛兵首領
    王者聖城-石峁:“飾瑤臺”、“立玉門”,藏玉於墻,祈求城防永固。
  • 大禹王
    大禹王
    華夏主脈-二里頭:規劃有序,宮室翼翼,百工齊聚,禮樂初成。

時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島”沉浸式探索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吧!

  • 城墻與環壕(復原)| 焦家遺址發現有夯土城墻以及環繞城墻的壕溝。環壕所圈範圍平面近橢圓形,東北部有寬約80米的缺口,總面積約12.25萬平方米。夯土城墻位於環壕內側,分兩期建造而成。城墻與環壕的建設反映了焦家遺址已經具備較強的聚落規劃能力和動員組織能力,説明焦家遺址已經擁有了一定規模的早期城市形態,具備了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 城墻與環壕(復原)- 2

  • 城墻與環壕(復原)- 3

  • 城墻與城壕(復原)- 4

  • 一號宮殿(復原)| 一號宮殿基址位於宮城西南部,是一座大型院落式建築基址,建於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大型夯土臺基之上,由四圍廊廡和圍墻、主體殿堂、寬闊的庭院和正門門塾等單元組成。

  • 一號宮殿(復原)- 2

  • 一號宮殿(復原)- 3

  • 一號宮殿(復原)- 4

  • 一號宮殿(復原)- 5

  • 祭祀區(復原)| 祭祀區位於宮殿區以北,考古發現有高出地面的圓形夯土建築,直徑在7米左右,其上現存若干圓柱形土墩,原本應為柱子,推測此建築可能是二里頭先民祭祀天神使用的祭壇。

  • 祭祀區(復原)- 2

  • 祭祀區(復原)- 3

  • 祭祀區(復原)- 4

  • 祭祀區(復原)- 5

  • 作坊區(復原)| 作坊區位於二里頭宮城以南,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鑄銅作坊、綠松石器加工作坊、骨器作坊、制陶作坊等手工業作坊遺存,是經過嚴密規劃、有明確功能分區的,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

  • 作坊區(復原)- 2

  • 作坊區(復原)- 3

  • 作坊區(復原)- 4

  • 作坊區(復原)- 5

  • 外壕(復原) | 外壕位於凌家灘崗地的北側,外壕口寬45米、底寬25米,崗地與外壕的落差達6-9米。外壕具有積極的防禦功能,同時還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傾倒的功能。外壕南側即為崗地,且崗地堆土裏包含有碎石塊,應為開挖外壕向南側堆土而成。

  • 外壕(復原)- 2

  • 外壕(復原)- 3

  • 外壕(復原)- 4

  • 祭壇(復原)| 祭壇位於內壕以北,處在崗地的最高點,略呈方形,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40米,用黃土、石子、石塊分層建成,上有祭祀坑和積石圈。在祭壇之上和周邊,分佈着數十座墓葬,隨葬品以玉石器為主,比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龜、版、鷹、龍等。

  • 祭壇(復原)- 2

  • 祭壇(復原)- 3

  • 公共建築區(復原)| 在內壕中部崗地的東南角,分佈着一片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大型紅燒土遺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0米。

  • 公共建築區(復原) - 2

  • 公共建築區(復原)- 3

  • 積石冢(復原)| 2號冢平面輪廓呈正方形,方向近於正南北,東西寬17.2米,南北長19.5米。冢內墓葬佈局十分清晰,由位於冢中心的一座大墓和南側的3座小型墓葬組成。

  • 積石冢(復原)-2

  • 祭壇(復原)| 祭壇位於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的中心位置,由紅色安山岩製成的柱狀石樁排列成三重規整的圓環形,規格由外向內逐層縮小並高起,形成規整的三層圓臺,內圈石樁的內側還擺放有陶筒形器。

  • 祭壇(復原)-2

  • 祭壇(復原 )-3

  • 金字塔(復原)| 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築遺址,也是牛河梁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金字塔”是一處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獨立土石建築,它的中心是直徑40米、殘高約7米的分層夯築的正圓形土丘,夯層厚約20厘米。

  • 金字塔(復原)-2

  • 女神廟(復原)| 女神廟位於牛河梁主梁頂部,坐北朝南,為半地穴式,土木結構。廟的平面呈窄長形狀,主體部分為七室相連的佈局,南北總長18.4米;主體部分以南橫置一單室,長6米。

  • 女神廟(復原)- 2

  • 女神廟(復原)-3

  • 譚家嶺(復原)| 譚家嶺古城位於石家河遺址的中心,平面呈圓角方形,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始建於油子嶺文化晚期。古城內5座甕棺出土了240余件精美玉器。

  • 譚家嶺(復原)| 2

  • 譚家嶺(復原)| 3

  • 譚家嶺(復原)| 4

  • 譚家嶺(復原)| 5

  • 三房灣(復原)| 三房灣遺址位於石家河古城南部,堆積範圍超過5000平方米,厚度達到1-2米。這裡發現的遺跡主要有黃土堆積、黃土坑、窯、燒土面、洗泥池等,多與制陶有關,顯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徵。

  • 三房灣(復原)| 2

  • 三房灣(復原)| 3

  • 三房灣(復原)| 4

  • 三房灣(復原)| 5

  • 印信臺(復原)| 印信臺祭祀區位於石家河古城西城垣外、古城正西方,是一座人工堆築的方形臺地,南北長110米、東西寬130米,年代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印信臺遺址是進行祭祀活動的特殊場所,也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

  • 印信臺(復原)| 2

  • 印信臺(復原)| 3

  • 印信臺(復原)| 4

  • 印信臺(復原)| 5

  • 觀象臺(復原)| 陶寺觀象臺位於陶寺中期大城東南部,以南城墻Q6為依託,面向東南,平面呈大半圓形。整個建築由弧形外環道和弧形臺基基礎構成。

  • 觀象臺(復原)-2

  • 觀象臺(復原)-3

  • 宮城南東門(復原)| 陶寺遺址宮城位於遺址中部偏北,整體呈長方形,南北約270米,東西470米,面積近13萬平方米。這種結構複雜、形制特殊的門址,兼具防禦功能和禮儀作用,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闕樓式門址。

  • 宮城南東門(復原)-2

  • 宮殿區(復原)| 夯土基址平面大體為長方形,南北長約84米,東西寬76.5米,面積近6500平方米。基址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南部門址等,結構複雜、佈局規整。

  • 宮殿區(復原)-2

  • 手工作坊(復原)| 手工業作坊區位於陶寺城址的西南,發現有陶窯、灰坑、白灰皮房子、石器加工場面等遺跡。最重要的是發現了一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FJT2,平面形狀基本為“回”字形

  • 手工作坊(復原)-2

  • 宮殿區(復原)| 三星堆遺址北面的青關山臺地是三星堆王國“宮殿區”所在地。青關山一號建築基址總體呈窄長方形,體量宏大,建築面積接近1000平方米,是同時期中國南方地區已知的最大的單體建築。作為迄今三星堆遺址發現的最高規格的建築基址,青山關一號建築可能是當時古蜀國最高統治者處理政務和舉行重大典禮的禮儀建築。

  • 宮殿區(復原)-2

  • 宮殿區(復原)-3

  • 宮殿區(復原)-4

  • 宮殿區(復原)-5

  • 祭祀區(復原) | 三星堆祭祀區位於穿城而過的馬牧河南岸,“三星堆城墻”和遺址南城墻之間的中部,平面近西北-東南向的長方形,面積約1.3萬平方米,與“三星堆城墻”和城壕大致平行。三星堆祭祀區目前已發現 “祭祀坑” 8座,出土青銅器、象牙、金器、玉器等精美文物一萬餘件,對研究古蜀國的祭祀活動、祭祀體系以及三星堆遺址聚落變遷過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 祭祀區(復原)-2

  • 祭祀區(復原)-3

  • 祭祀區(復原)-4

  • 祭祀區(復原)-5

  • 居住區(復原)| 三星堆古城內外分佈着大量的居住遺址,主要文化遺跡有建築基址、灰坑、灰溝、窖穴等,反映出多樣的生産、生活活動和複雜的社會分工,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皿殘片及各類玉石器等工具。

  • 居住區(復原)-2

  • 居住區(復原)-3

  • 居住區(復原)-5

  • 皇城臺(復原)| 皇城臺呈“金字塔”狀,是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築基址的核心分佈區;外城東門址體量巨大,以先進的築造技術搭建而成,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城門遺跡,有學者將其譽為“華夏第一門”。

  • 皇城臺(復原)-2

  • 皇城臺(復原)-3

  • 皇城臺(復原)-4

  • 皇城臺(復原)-5

  • 外城東門址(復原)| 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跡,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有學者將其譽為“華夏第一門”。作為石峁城址的制高點,堅固雄厚的外城東門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內守的實體屏障,也是石峁統治者構建的精神屏障。

  • 外城東門址(復原)-2

  • 外城東門址(復原)-3

  •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 皇城臺的修建傾注了建設者大量的精力,這裡出土的上萬枚骨針以及“製作鏈” 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着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皇城臺的修建傾注了建設者大量的精力,這裡出土的上萬枚骨針以及“製作鏈” 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着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

  •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2

  •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3

  •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4

  •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5

  •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 後陽灣居住區房址均為地穴式(窯洞),2012F2內出土了鱷魚骨板、2012M1發現了女性殉人。後陽灣居住區出土的頭骨顯示石峁先民的族屬特徵接近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

  •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2

  •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3

  •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4

  • 宮殿宗廟區(復原)| 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代後期王宮宗廟的所在地,是殷商都城的中心,面積約5萬平方米。1928年開始,中國考古學家在此進行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超2萬平方米,已發掘的建築基址有56座,可分為甲、乙、丙三組,還發現了甲骨卜辭、王室成員墓葬等重要遺存。在宮廟區附近,有一些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墓葬。

  • 宮殿宗廟區(復原)-2

  • 宮殿宗廟區(復原)-3

  • 宮殿宗廟區(復原)-4

  • 宮殿宗廟區(復原)-5

  • 宮殿宗廟區(復原)-6

  • 宮殿宗廟區(復原)-7

  • 宮殿宗廟區(復原)-8

  • 王陵區(復原)|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5-6公里的洹水北岸,與位於小屯村的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莊、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的大片地區,已發現大墓13座,2個大型圍溝和大量祭祀坑。

  • 王陵區(復原)-2

  • 王陵區(復原)-3

  • 王陵區(復原)-4

  • 制陶作坊區(復原)|位於小屯宮廟區南,在不少於70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了大量遺跡和遺物。包括帶車轍的商代道路多條,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溝27條、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銅器窖藏坑1座、祭祀遺存多處,以及歷代墓葬950余座;出土各類遺物數千件。

  • 制陶作坊區(復原)-2

  • 制陶作坊區(復原)-3

  •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位於洹北商城中北部,作坊區面積不小於8萬平方米,發現了大量房基、道路、灰溝、灰坑、水井等生産生活遺跡,陶范、銅渣、熔爐殘塊、骨刻刀、磨石等鑄銅制骨手工業生産遺存,以及分佈有序的工匠墓地,揭示了集生産、生活、喪葬於一體的“居葬合一”族邑佈局模式,生動展示了商代手工業生産圖景。

  •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2

  •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3

  • 莫角山宮殿 (復原) | 大莫角山基址位於良渚古城核心區,由人工堆築,是一處包含禮制廣場和多座大型建築基址的宮殿區,在這裡發現了7座房屋基址,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顯示出良渚社會的強大集權性和組織性。

  • 莫角山宮殿 (復原-2)

  • 莫角山宮殿 (復原-3)

  • 莫角山宮殿 (復原-4)

  • 莫角山宮殿 (復原-5)

  • 莫角山宮殿 (復原-6)

  • 莫角山宮殿 (復原-7)

  • 莫角山宮殿 (復原-8)

  • 池中寺糧倉 (復原) | 池中寺遺址位於莫角山南部,考古發現3座良渚晚期的房基土臺,以及大量炭化稻穀遺存,其堆積總體量約為6000立方米,估算有20 萬千克,應是從古城郊區及良渚遺址(群)以外地區通過水路運輸而來存儲於此,供城內統治者及非農業居民食用。因此,推測池中寺遺址正是良渚古國的國家官倉。

  • 池中寺糧倉 (復原-2)

  • 池中寺糧倉 (復原-3)

  • 池中寺糧倉 (復原-4)

  • 池中寺糧倉 (復原-5)

  • 池中寺糧倉 (復原-6)

  • 池中寺糧倉 (復原-7)

  • 池中寺糧倉 (復原-8)

  • 池中寺糧倉 (復原-9)

  • 池中寺糧倉 (復原-10)

  • 池中寺糧倉 (復原-11)

  • 反山王陵 (復原) | 反山王陵位於良渚古城內莫角山西北方,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約6米的人工土臺之上,面積近10000平方米,出土隨葬品數量之多、規格之高,為其他良渚文化遺址所未見,是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12號墓主人應是掌握神權、軍權與王權的良渚國王。

  • 反山王陵 (復原-2)

  • 反山王陵 (復原-3)

  • 反山王陵 (復原-4)

  • 內城南城墻 (復原) | 良渚古城內城南北長1910米、東西寬1770米,城墻總長約6公里,寬約20-150米。城墻寬大,下寬上窄呈梯形,四面城墻分別設有兩個水門,南城墻中間設有唯一一個陸城門。城墻底部大都採用了墊石工藝,城墻墻體又黃土分層堆築壓實而成。南城墻築造過程中還採用了草裹泥技術,在良渚城墻建造中較為特殊。

  • 內城南城墻 (復原-2)

  • 內城南城墻 (復原-3)

  • 內城南城墻 (復原-4)

  • 內城南城墻 (復原-5)

  • 內城南城墻 (復原-6)

  • 鍾家港作坊 (復原) | 鍾家港古河道位於莫角山以東,長約1000米,是一條貫通古城南北的主河道。河道內發現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製作的殘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構件等遺物,説明河道兩岸臺地存在着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揭示出這裡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業生産者。

  • 鍾家港作坊 (復原-2)

  • 鍾家港作坊 (復原-3)

  • 鍾家港作坊 (復原-4)

  • 鍾家港作坊 (復原-5)

  • 鍾家港作坊 (復原-6)

  • 鍾家港作坊 (復原-7)

  • 鍾家港作坊 (復原-8)

  • 鍾家港作坊 (復原-9)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0)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1)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2)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3)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4)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5)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6)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7)

  • 鍾家港作坊 (復原-18)

  • 禮出東方-焦家

    焦家古城首領

    禮出東方-焦家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我國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已惠及學生3.5億人次,據監測,計劃實施地區學生的平均身高增長4厘米,孩子們未來都有希望長得和焦家首領一樣高!
  • 玉華萌發-凌家灘

    凌家灘雙聯玉璧

    玉華萌發-凌家灘

    北京2022年冬奧會獎牌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聯玉璧,是凌家灘文化的玉禮器之一。凌家灘古人相信“天圓地方”,圓形的玉璧代表着上天,是祭天使用的禮器,象徵着凌家灘先民的精神信仰。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五環同心”的造型,設計靈感正是源於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聯玉璧,五千多年前凌家灘先民的奇思妙想,通過奧運獎牌得到了傳承,走向了全世界。
  • 崇龍尚玉-紅山

    紅山玉豬龍

    崇龍尚玉-紅山

    中國探月工程標誌

    從五千年前溝通天地的玉禮器,到今天探月工程的標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探索未知、認識世界的重要見證!也是五千年中華民族延綿不斷、傳承有序的文明密碼。
  • 荊聲玉振-石家河

    三房灣遺址出土的紅陶杯

    荊聲玉振-石家河

    嫦娥三號月基光學望遠鏡

    在石家河古城的三房灣制陶作坊,出土的數百萬件紅陶杯令人讚嘆。而五千年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高緻密碳化硅特種陶瓷材料,也被應用在嫦娥三號的月基光學望遠鏡中。從三房灣紅陶杯到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見證了我國陶瓷技術延綿不斷的傳承發展。
  • 帝堯之都-陶寺

    陶寺觀象臺

    帝堯之都-陶寺

    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

    從距今4700年的陶寺觀象臺到當今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國人從未放棄對天空的尋望,對宇宙的探索,完成了從肉眼到“天眼”的革新。從觀象臺到“中國天眼”,這是獨屬於中國的星空浪漫,更是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力量的核心體現。
  • 古蜀之光-三星堆

    青銅太陽輪

    古蜀之光-三星堆

    “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

    古蜀人發揮創造精神,善於吸收外來文化,成為了中華文明完整圖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日追光,也是從三星堆一直延伸到當代的精神追求。位於成都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為國際“人造太陽”工程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中國技術,我們從未忘記對於太陽的追崇。
  • 王者聖城-石峁

    石峁陶鷹

    王者聖城-石峁

    運-20代號“鯤鵬”

    石峁遺址中神秘的陶鷹或許代表着古人的飛翔之夢,數千年後的運-20,一架寄託了中國航空人夢想的銀翼戰鷹,鯤鵬一躍,扶搖而上,凝聚起一曲奮發圖強、慷慨激昂的航空壯歌,開啟了國産大型運輸機研製的新征程。
  • 商邑翼翼-殷墟

    殷墟甲骨

    商邑翼翼-殷墟

    漢字演變

    三千多年前,商人用於占卜記事的甲骨文,逐漸演變為篆、隸、楷、草、行等字體,並沿用至今。從甲骨文到簡體字,變化的是漢字形體,不變的是中華文明的與時俱進與文化傳承。
  • 文明聖地-良渚

    良渚池中寺遺址出土碳化稻穀

    文明聖地-良渚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稻田

    5000年前,水稻是良渚古國高超生産力的象徵;5000年後,水稻依然是當代國人的生命之源!如今,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 華夏主脈-二里頭

    二里頭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

    華夏主脈-二里頭

    “復興號”高鐵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數千年後雙輪車轍已升級為復興號高鐵的軌道,中華文明發展之路也延綿不絕走到今天。從車轍遺跡到復興號高鐵的科技發展,見證了我國交通事業的突飛猛進。

我國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已惠及學生3.5億人次,據監測,計劃實施地區學生的平均身高增長4厘米,孩子們未來都有希望長得和焦家首領一樣高!

探源何以文明島
親臨歷史現場
沉浸式體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請立即下載
  • 首頁
  • 視頻點播
  • 新聞動態
  • 探索指南
  • 文明導覽員
  • 禮出東方-焦家
  • 華夏主脈-二里頭
  • 玉華萌發-凌家灘
  • 崇龍尚玉-紅山
  • 荊聲玉振-石家河
  • 最初中國-陶寺
  • 古蜀之光-三星堆
  • 王者聖城-石峁
  • 商邑翼翼-殷墟
  • 文明聖地-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