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視,我國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和輝煌成就。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27”重要講話精神,“央博”數字平臺延續“用前沿科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定位,依託總臺5G+8K+AI戰略格局,用數字化人工智慧手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推出了“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既是對總書記講話一週年的紀念,也標誌著總臺在全國率先踐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主動參與、積極開展“工程化”佈局的又一次首創實踐。
為此,我們特別採訪了此次展覽的學術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考古學教授、著名公眾考古學家、博物館策展人高蒙河,就如何理解與實施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展覽的項目背景和策劃理念等問題進行解答。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考古學教授、著名公眾考古學家、博物館策展人 高蒙河
央博:去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正式將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調整為“二十二字方針”,您一直致力於文物考古資源的活化利用工作,能否談一下您對這次文物工作方針調整的理解?及其對新時代文物工作的影響?
高蒙河:文物工作方針是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並隨著經濟社會和文物事業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20世紀50年代,我國首次確立了“重點保護、重點發掘,既對文物保護有利,又對基本建設有利”的“兩重兩利”文物工作方針,來指導和配合農業生産建設以及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活動。199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針對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並在2002年修訂《文物保護法》時正式確立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此後二十年我國文物事業蓬勃發展,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顯著增強,文物保護力度有效加大,考古、博物館引起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文物工作也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物事業的發展,並就我國文物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涉及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去年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二十二字”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進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社會價值,為做好新形勢下的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比“十六字”方針和“二十二字”方針,我們可以發現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更加強調保護在文物工作的根本性地位,提高保護水平;“加強管理”被提到前面,更加凸顯其關鍵性與迫切性,要不斷提升文物領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挖掘價值”是新增加的內容,要求加強文物價值研究闡釋,為保護傳承提供基礎,也是文物活起來的重要前提;“合理利用”調整為“有效利用”,更加注重文物利用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讓文物活起來”強調應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讓文物為社會各項事業所用,這也是新時代文物工作的重要目標。
從十六字到二十二字,文物工作理念沒有變,但是文物工作的內涵更豐富了,挑戰和機遇並存。因此,我們文物工作者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確保文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並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央博:《“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在“加強文物價值闡釋傳播”板塊明確要求:創新表現手法,拓展傳播渠道,推進重要文物全媒體傳播。作為中國文物學會文化遺産傳播專委會主任委員,您認為當下應該如何促進文物遺産的傳播推廣工作呢?
高蒙河:剛才講到“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物工作的重要目標,那麼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呢?怎麼樣才算是讓文物活起來了呢?我認為在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研究闡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宣傳工作,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弘揚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社會價值,運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文物事業的良好氛圍,只有讓文物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才能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傳”下去。
近年來,在“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下,國內眾多文博單位與各大媒體、出版、展覽以及文教、文旅、文創行業跨界融合,積極探索文物和文化遺産類新聞、書刊、展覽、節目、講座、研學、文創等創新表達方式。比如影視傳播領域,在過去以紀錄片為主的傳播文物考古、文化遺産的影視作品的基礎上,逐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以內容為王、形式為先、創意出新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博類綜藝節目,比如《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國寶大會》《中國考古大會》《萬里走單騎》《博物館之城》《文博中華》等等,在全社會引發了熱烈的反響,“文物熱”、“考古熱”成為轟動一時的現象級事件。展覽展示領域同樣如此,在各種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不斷推陳出新,借助數字多媒體技術創新展覽表達形式,數字多媒體展項、數字展廳、線上展覽、雲展覽等新的展示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比如《“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全景故宮》《雲遊敦煌》《三星堆與巴蜀考古虛擬展廳》等等,為觀眾帶來了更加智慧化、互動性、沉浸式的全新觀展體驗,也是促進文物傳播利用的重要方式。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説明當今社會關注文物和文化遺産的熱情空前高漲,文物傳播事業的社會效應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優秀文物和文化遺産題材作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都為我國文物傳播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這就要求我們新時代文物工作應該緊扣“讓文物活起來”的宏偉目標,在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的基礎上,還要積極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背後的古代價值與當代價值,同時積極結合新媒體傳播語境、創新表現手法與傳播方式,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文物故事,展現中華文明風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央博: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作為國內公眾考古學的最早倡導者和踐行者,您認為應該如何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以及這項工作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高蒙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綜合性研究項目。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先民創造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其中蘊含促進中華民族歷史自覺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
因此,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首先,文物考古工作者要加強對學術成果的轉化工作,完成專業語境向社會語境的轉化,可通過科普書籍、社會講座、電視節目等形式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社會推廣與宣傳,以及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納入中小學歷史教材之中,讓廣大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從小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相關博物館、廣播電視、自媒體等傳播領域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組織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的展覽展示、文化節目、教育活動等,向青少年及社會公眾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和時代價值,如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何以中國”展覽就引發了十分轟動的社會反響;同時,還要積極結合當下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創新使用多種展示傳播手段,借助短視頻、元宇宙等信息平臺,多渠道、全媒體宣傳推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加強自身的歷史意識、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通過各種途徑積極了解我國古代歷史和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史,增進對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認識,相信一定會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央博:您作為“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的學術顧問,深度參與了此次展覽的策劃工作,能否為簡單介紹下這個展覽的項目背景和策劃理念,以及它相較于一般博物館展覽的獨特性?
高蒙河:“央博”,全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是以數字內容為載體和核心,從元宇宙概念出發,利用3D數字展館形態, “用前沿科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數字化手段深度融合,打造匯集各類國家級文化資源的數字融媒體平臺。
“央博”此次推出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是以探源工程直接成果為核心,前後延展到距今一萬年至兩千年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提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重要遺址的文明元素,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進行創意解讀與闡釋,並運用3D復原技術對重點考古遺址進行“反推演”,重建每一處磚石、每一根柱礎、每一個城市。推出的包括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石峁遺址、殷墟遺址等十處遺址。觀眾可以在每個遺址中自由穿梭,與不同時代、不同遺址的人物進行對話交流、實景觀摩、互動體驗,在時空穿梭中了解中國古代先民的生産生活和偉大創造,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飽覽中華文明的無限魅力。此外,每個遺址還都設計了“古今傳承”環節,比如從良渚人種下的一粒水稻,到惠及世界的雜交水稻技術,一粒小小的種子勾連起五千年文明的古今對話,嫁接起觀眾與宏偉敘事的情感連接,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
我們希望以這種全新的展覽形式,讓觀眾在虛擬遊玩體驗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了解我們民族從哪來、怎麼來的問題,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與精神動力。
央博:“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即將上線,您對這個展覽有什麼期待?以及有什麼想對廣大觀眾朋友説的話?
高蒙河:我相信這個展覽將以全新的呈現方式呈現全景的文明歷程,展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講述中華文明故事;以虛擬沉浸的觀展方式帶領觀眾走進中華文明現場、感受中華文明的無限魅力;以新奇好玩的體驗方式吸引廣大青少年群體參與其中,增進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與了解。
希望廣大觀眾朋友可以及時關注、參與此次展覽,相信這次中華文明探源之旅一定讓你不虛此行,你準備赴這一場中華文明的盛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