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群什麼樣?
3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央博”數字平臺)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再啟新程,正式上線“荊聲玉振”石家河遺址!距今約5900-3800年的史前聚落遺址群——石家河遺址在文明脈絡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再現石家河遺址原景
圖片來源於新華網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地處江漢平原北部與大洪山南麓結合處的山前地帶,是長江中游地區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附屬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
石家河遺址主要經歷了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後石家河文化四個階段,其是長江中游史前中心聚落,也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珍貴實物。
圖片來源於新華網
遺址由城墻、城壕和外圍臺崗組成的城址構成,遺址在環壕聚落與城址的建設、聚落社群分工和功能分區等方面已經發展得尤為先進。
“央博”數字平臺真實還原石家河遺址場景,傾力打造譚家嶺古城、印信臺祭祀區、三房灣制陶作坊三個核心遺址區,再現石家河居民的日常生活。
譚家嶺場景還原
譚家嶺古城位於石家河遺址的中心,平面呈圓角方形,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始建於油子嶺文化晚期。
印信臺祭祀區場景還原
印信臺祭祀區位於石家河古城西城垣外、古城正西方,是一座人工堆築的方形臺地,南北長110米、東西寬130米,年代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
三房灣場景還原
三房灣遺址位於石家河古城南部,堆積範圍超過5000平方米,厚度達到1-2米。出土紅陶杯殘件近200萬件,距今年代約4300年-4000年。
在“央博”數字平臺,用戶可于指尖實現時空穿越,直抵這座“荊聲玉振”的古城,感受中華文明的無窮魅力。
還原10大珍貴文物
除此之外,石家河遺址還出土了許多精美玉器、數百萬件陶器以及數以萬計的陶塑,石家河玉器工藝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
考古發現,石家河文化年代出土了陶符神徽、陶塑及鳳形佩、人頭像等極具特色的玉器。
“央博”數字平臺深入研究石家河遺址,在“何以文明”大展中創造性地轉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復現陶缸、彩陶紡輪、玉鳳等10件珍貴文物。
陶缸均為夾粗砂紅陶,器形以寬折沿深腹小平底缸為主,紋飾以橫向寬籃紋居多。
彩陶紡輪直徑3.1-4.3厘米,是石家河文化早期最有特色的陶器。色彩有橙黃、橙紅、黑褐、紅褐等。
玉鳳,最大徑4.9厘米,1955年湖北天門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玉鳳呈雞骨白色,首尾相銜團鳳形。雙面鏤空透雕,長冠尖喙,短翅長尾,爪臥腹下。紋飾使用減地凸起陽線的琢刻技法,腰琢圓孔,可係佩。
創新科技賦能
化身時空旅行者的用戶,可以在復原的石家河遺址場景內自由穿梭,通過傳送門完成場景跳轉。
不同場景中,用戶通過與NPC(“央博”數字平臺復原的先民形象)對話、接收完成任務,沉浸式感受石家河先民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文化風俗。
石家河遺址NPC
在復原的石家河遺址場景中,用戶還可以參與繪就彩陶、競猜文物遊戲與神奇的紡輪、鳳元素文物連線、認識史前人像文物等,切身感受石家河遺址的無窮魅力。
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數量驚人的陶器和陶塑、雕琢技藝精湛的精美玉器……“央博”數字平臺“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誠邀大家即刻啟程探尋答案。現在進入大展,尋找屬於石家河獨有的文明密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