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聲玉振——石家河遺址”中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3月18日 17:16
央視網 | 2024年03月18日 17:16
正在加載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史前中心聚落,距今約5900-3800年,規模宏大的史前遺址出土了數量驚人的陶器和雕琢精美的玉器,對研究長江中游史前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央博”數字平臺)借科技之力復現文明發軔之地,在“何以文明”大展中“聚首”石家河遺址的十大核心文物,為中華文明何以偉大、何以不朽持續作答!

陶缸 | 現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陶缸 | 現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陶缸于印信臺遺址出土,為夾粗砂紅陶,寬折沿、深腹、平底,紋飾為橫向寬籃紋。印信臺遺址中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最長的有30多節、9米多長,部分缸體上有刻劃符號。陶缸可能是長江中游地區原始先民的祭祀用具,表達了先民某種心靈寄託。

彩陶紡輪,直徑3.1-4.3厘米 | 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彩陶紡輪,直徑3.1-4.3厘米 | 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彩陶紡輪于鄧家灣遺址出土,它是石家河文化早期最有特色的陶器之一,色彩有橙黃、橙紅、黑褐、紅褐等。紡輪圖案豐富多彩,有四分直線紋、漩渦紋、麻點紋、扇面紋、同心圓紋、太極圖紋等。紋飾一般繪于一面,少數周邊也有彩繪。

玉鳳,最大徑4.9厘米 |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鳳,最大徑4.9厘米 |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鳳于1955年在羅家柏嶺遺址出土。玉鳳呈雞骨白色,首尾相街呈團鳳形。雙面鏤空透雕,長冠尖喙,短翅長尾,爪臥腹下。紋飾使用減地凸起陽線的琢刻技法,腰琢圓孔,可用於係佩。此器造型秀美,線條遒勁流暢,細部刻畫精緻,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的琢玉水平。

玉神人頭像,冠寬3.1厘米、耳寬4.6厘米、高3.35厘米、厚0.6-1.1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玉神人頭像,冠寬3.1厘米、耳寬4.6厘米、高3.35厘米、厚0.6-1.1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玉神人頭像于譚家嶺遺址出土,其由雲母玉製成。玉神人面龐寫實,兩眼圓睜,鼻寬闊,口有獠牙,頭戴平頂冠,散發著威嚴與神秘的氣息,是石家河文化代表性玉器。

玉虎,通長9.2厘米、寬3.5厘米、厚0.55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玉虎,通長9.2厘米、寬3.5厘米、厚0.55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玉虎于譚家嶺遺址出土,它由透閃石軟玉製成,淺浮雕虎首,高額短臉,卷葉形耳,闊鼻,菱形眼眶,圓睛,鼻下部縷空一圓孔做口,雕工熟練圓潤。玉虎的虎頭向西,虎尾捲曲,氣勢昂揚。

連體雙人頭像,直徑2.4-2.5厘米、厚0.6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連體雙人頭像,直徑2.4-2.5厘米、厚0.6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連體雙人頭像于譚家嶺遺址出土,由透閃石軟玉製成,整體為玦形,兩端各雕一人頭像。人像以玦的外緣為中軸,將人面部一分為二,雕于玦的兩面。人像寬額,帶冠,冠上刻紋;梭眼凸鼻,大嘴張開,耳廓清晰,頭後有鉤狀長髮;頸部彎曲相連。該玉玦是石家河先民對蘊含通天通神能量的某種信仰的體現,也是人首蛇身傳説已知的最早實物證據。

紅陶杯,高8.5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3.3厘米 | 現藏于長江文明館

紅陶杯,高8.5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3.3厘米 | 現藏于長江文明館

紅陶杯于三房灣遺址出土,為夾砂紅陶,斜壁厚胎,是石家河先民用來飲水的日常生活用具。

虎座雙鷹玉偑,寬4.46厘米、高4.46厘米、厚0.25-0.42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虎座雙鷹玉偑,寬4.46厘米、高4.46厘米、厚0.25-0.42厘米 | 現藏于天門市博物館

虎座雙鷹玉佩于譚家嶺遺址出土,其由透閃石軟玉製成,雙面減地陽刻,兩面紋飾相同。兩鷹面對面,以尾“站立” 在底座上。鷹勾喙碩大,喙前端相連;圓眼,頸披勾羽,身體前弓,翅收于身前,羽脈清晰,腿粗壯而上縮。底座似抽象獸面,獸重圈大眼,頭戴“介”字冠,冠兩側有飛檐。

羽冠持鉞人像陶罐,高31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8厘米 | 現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羽冠持鉞人像陶罐,高31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8厘米 | 現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羽冠持鉞人像陶罐于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灰陶罐表面刻有頭戴羽冠、手持斧鉞、足蹬長靴的人物圖像。鉞在史前時期代表著軍權與神權,這件陶罐是一件祭祀通天的法器,刻劃人物應具有溝通上天的能力。

動物陶塑,5-10厘米 | 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動物陶塑,5-10厘米 | 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動物陶塑于鄧家灣遺址出土,均為紅陶,由手工捏制而成,形體較小。主要有象、雞、鳥、狗、羊、豬、猴、兔、貘、鱉、龜等十余種,造型質樸逼真,對動物的主要特徵及動態把握十分準確。

以玉為禮,回溯石家河先民對祖先神祇的信仰;以陶為媒,仰望石家河先民對自然生靈的敬畏。

石家河遺址文物數量之龐大、造型之精美、寓意之深遠,體現了史前“藝術家們”卓越的審美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為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探索開啟了一扇窗,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進程。

“央博”數字平臺借“何以文明”之問,溯“中華文明”之源,為“中華民族發端于何時、何處?”持續作答!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