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德陽市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是迄今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分佈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為古蜀國都邑。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來源於央視網
三星堆遺址出土上千件珍貴文物,揭示的青銅文化引起轟動,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三星堆文化面貌十分特別,卻又與中原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夏商時期古文化有著緊密聯絡,是中華文明早期國家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央博”數字平臺)再次開啟“尋根之旅”,展開對三星堆遺址的探索!
在“古蜀之光-三星堆遺址”中,有哪些核心文物值得一探究竟呢?
金杖
金杖|直徑2.3厘米,長143厘米,重約463克|三星堆博物館藏
金杖是用金條捶打成金箔後,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芯已炭化,僅存金皮,金皮內可見炭化的木渣。金杖的一端有長約46厘米的三組雕刻圖案:靠近端頭的一組,為兩個前後對稱的巫師頭像;另兩組圖案相同,均為兩背相對的鳥和魚,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下還疊壓著一支箭狀物。有學者認為,三星堆金杖是古蜀魚鳧王朝的徽號,為蜀王的權杖或者藉以通神的法器。
象牙
象牙|三星堆博物館藏
象牙是古蜀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中,僅八號坑出土的象牙就有300多根,1、2號坑共計出土象牙80根,其中1號坑13根,2號坑67根,K3齣土象牙104根。通過考古、岩土、古生物等研究,專家認為這些象牙極有可能來自本地的大象群。
祭山圖玉璋
祭山圖玉璋|通長54.2厘米,射寬8.8厘米,厚0.8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璋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器之一。這件玉璋出土于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兩面陰刻相同的圖案,各分上下兩組,正反相對呈對稱佈局,每組紋飾包含山陵、牙璋、雲雷紋和兩排做祭拜狀的人像,推測該圖像表現的是隆重的祭祀場景,即所謂的“山陵之祭”。2001年,祭山圖玉璋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陶三足炊器
陶三足炊器|口徑18.4厘米,高39.2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這件器物形體碩大,三足成鼎立之勢,足下可生火加溫;袋狀足中空,與口部相通;盤面寬大,可盛水或置物;一般認為其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陶盉
陶盉|高34.1厘米,寬21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陶盉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數量較多。該盉器頂有一半圓形口,器身微束,一側有一寬銴;三個中空的袋狀足與器身相通,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溫。陶盉是一種溫酒器,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的酒器説明當時的農業生産比較繁榮,已有剩餘糧食用於釀酒。學者認為,三星堆陶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高396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採用分段鑄造法鑄成,通高396厘米,是我國迄今為止形體最大的一件青銅文物。三星堆青銅神樹是古代傳説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複合型産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神靈藉此降世,巫師憑此登天,樹間攀援之龍,可能就是巫師的駕乘。學者認為,三星堆神樹是上古先民天人感應、人天合一、人神互通思想意識的形象化寫照,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
青銅縱目面具
青銅縱目面具|高66厘米,寬138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縱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偉壯觀的,眼球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超現實的造型使這尊造像顯得威淩八方,給人以強烈的震懾感。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象有關,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體量、極為誇張的眼和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應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青銅立人像
青銅立人像|通高260.8厘米,其中人像高180厘米,重約180千克|三星堆博物館藏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像。人像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頭戴高冠,衣服紋飾繁複精麗,雙手環握中空,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學者認為,其應是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結合的象徵。
青銅神壇
青銅神壇|高53.3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神壇由獸形座、立人座、山形座和盝頂建築、立鳥等構成,大致可分三層,底層是一對頭尾相向的神獸,中層為四立人及頭頂的山峰,上層有建築及人物、飛鳥造型等,建築額間有人首鳥身神像。豎向垂直展開的時空序列表徵天、地、人“三界”,體現出古蜀人的神話宇宙觀。
金面銅人頭像
金面銅人頭像|高42.5厘米|三星堆博物館藏
人頭像為平頂,髮辮垂于腦後,作為常設于宗廟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飾以黃金,具有特定功用和文化意義。
在中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三星堆無疑是一顆璀璨而特殊的明珠。青銅器奇特的外形與先進的鑄造技藝,讓人對古蜀人的生活浮想聯翩。
來“央博”何以文明島,走進三星堆遺址,探秘更多珍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