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聲勢浩蕩,穿高山越峽谷,匯百川而入海。一泓清泉發源於世界屋脊,若中華文明始自涓微,奔騰萬里,成溪成澗,終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哺育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
長江之水滋養亙古文脈,長江之畔拾取璀璨明珠。江淮水鄉,太湖山側,先民曾在這裡創造出怎樣的史前文明?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央博”數字平臺)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正式上線“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
林木懷抱,滿目蔥蘢,我們沿著長江即刻啟程,“玉”見淩家灘,遇見中華文明之源!
以玉啟程,回溯歷史長河
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年代距今約5800~5300年,考古發現大型祭壇和大批高規格玉禮器(璜、璧、瑗等)、玉鷹、玉人、刻紋玉版,標誌著原始氏族社會由神權向王權過渡。
淩家灘遺址以精美玉器聞名,所出土玉器造型別致、數量眾多,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工藝製造水平,體現了先民的哲思與智慧。因此,淩家灘與紅山、良渚、石家河等遺址並列為“中國史前玉器中心”。
復現淩家灘生活圖景,感悟中華文明偉大不朽
“央博”數字平臺採用高精尖技術,在“何以文明”大展中構建移動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文明體驗數字化”空間。用戶借用數字分身於指尖方寸直抵淩家灘遺址,領略中華文明之偉大輝煌。
湖色旖旎,一覽千載風光。淩家灘遺址是目前國內所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好、功能分區最為完整的大型環壕聚落之一,為全國罕見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之祭壇
位於內壕以北的祭壇是先民祭天禮地的重要場所。周圍分佈的數十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極具特色的玉石器,其中07M23因出土玉器210余件,而被稱為“王者之墓”。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之外壕
先民依地勢進行建設規劃,建造出了這座保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外壕仿若後世的“護城河”,既有防禦功能,又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傾倒的作用。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之公共建築區
碧水縱橫,林蔭環繞。淩家灘先民種稻養殖,開展玉石器、陶器、紡織等手工業生産活動,裊裊炊煙守護一方土地,歷經滄海桑田,淩家灘遺址都曾留下怎樣的故事傳説?
玉色閃耀,觸摸“中國製造”!“央博”數字平臺以科技詮釋文物魅力,復原玉鷹、玉人、雙聯玉璧等十件淩家灘遺址核心文物,解析“玉,石之美者”的深刻內涵。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十件核心文物
玉璜的優美弧線延綿千載,玉鷹正中央的八角形紋照耀歷史長河。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寄託著原始宗教信仰,寄寓著先民的生活理念,為中華文明之源的探索揭開求知的面紗。
左:淩家灘遺址雙聯玉璧;右:北京2022年冬奧會獎牌
雙聯玉璧寄託“天圓地方”的理念,象徵著先民的精神信仰。5000多年前,淩家灘以玉為禮滋潤裕溪河畔;5000多年後,承先人之志的北京冬奧會獎牌走向世界。
開展跨時空對話,沉浸式體驗江淮水鄉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
浩蕩長江流淌而過,豐盈河水滋潤沃土。祭壇之上、外壕一側、公共建築區中,淩家灘古國的巫師已等候多時。他氣度不凡,雙眸深邃,珍貴的玉器點綴服飾。他的聲音厚重,訴説著悠久歷史。
“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小遊戲之史前鷹文物知多少
通過與淩家灘古國巫師對話,時空旅行者參與史前豬文物知多少、史前鷹文物知多少、史前玉璜知多少的互動遊戲,在探索中學習文博知識,沉浸式體驗淩家灘生活習俗,並收穫文明守護勳章。
“玉華萌發”淩家灘遺址小遊戲之史前豬文物知多少
“央博”數字平臺在沉浸式文明體驗中實現“一鍵式”瞬間位移和多模式交流互動等技術。時空旅行者漫遊淩家灘遺址,欣賞無限風光,與先民友好交流、完成任務,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穿越體驗,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見證者、參與者!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仰觀滿天星斗,感悟生命博大;聆聽水聲浩蕩,知曉歷史厚重;觸摸文化脈搏,方覺中華文明的偉大與不朽。
蘆葦花開,淩家灘玉華千載,仍照耀著後人前進的方向。始自涓微的中華文明,匯成流淌千載、滈汗九州的歷史長河,滋潤萬里疆土,福澤世代子孫。
“央博”數字平臺借“何以文明”之問,誠邀每位用戶沿蜿蜒文脈“玉”見中華文明之源,共襄一場文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