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中國,在哪?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央博”數字平臺)“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以下簡稱“何以文明”大展)繼續征程,正式上線“最初中國”陶寺遺址!
史書中的帝堯都城在何方?古人如何通過太陽升起的方位判斷節氣?踏上“何以文明”大展序廳的臺階,探秘“最初的中國”!
陶寺遺址 地中之國
陶寺遺址大臺基|來源於國家文物局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王族墓地、禮制建築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等功能區域,發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繪蟠龍盤、鼉鼓、特磬、圭尺、壁畫等精美文物。
這些重要發現表明,陶寺文化時期具備早期國家雛形,禮制初步形成,是中國夏、商、週三代輝煌文明的主要源頭。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復原“最初中國-陶寺”彩繪蟠龍盤
陶寺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遺址,陶寺遺址對探索早期國家的起源及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還原都城 追尋文明之根
“央博”數字平臺利用高新技術,線上虛擬復原了陶寺遺址的觀象臺、手工業作坊區、宮殿區、宮城南東門,通過場景還原,予以觀眾身臨其境般的遊覽體驗。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復原“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之宮殿區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復原“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之宮城南東門
陶寺遺址的觀象臺位於陶寺中期大城東南部,臺基基礎自東向西可分三層,第一層呈月牙形狀,由夯土版塊組成,第二層呈半環狀,第三層臺基呈半圓形,為現象臺的核心部分,由夯土擋土墻和13個夯土觀測柱縫及臺基芯構成。觀測點位於第三層生土臺基芯中部。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復原“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之觀象臺
陶寺遺址觀象臺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共有12道觀測縫,從觀測點可觀測到“冬至—夏至—冬至”一個太陽回歸年中20個時節的縫中線日切。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復原“最初中國-陶寺”遺址之手工業作坊區
陶寺社會已經進入文明階段:冶金術、文字出現;生産力顯著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開始分離;人口顯著增長,都邑性城市出現;階級分化明顯,王權和禮制誕生,國家雛形顯現。
親臨現場 體驗文物“誕生”
作為時空旅行者,用戶可以從“何以文明”序廳通過圖騰進入“最初中國”陶寺遺址,通過傳送門,在宮殿區、觀象臺、手工業作坊區等場景自由切換。
“央博”數字平臺通過考察陶寺遺址,臻選10件代表性文物,用戶可以與NPC對話領取任務,欣賞文物細節,體驗珍貴文物是如何被先民製作出來的。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國-陶寺”遺址遊戲之繪製蟠龍紋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甲骨文,而這件扁壺上的朱書字符儘管釋讀上仍然存在爭議,但學界普遍認為其是與甲骨文最接近的文字。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國-陶寺”遺址遊戲之識別朱書扁壺文字
啟程!探秘最初中國
陶寺遺址王墓、宮城等體現的社會制度,各類禮樂器所反映的“禮制”萌芽,以及最早出現的“銅器群”,與夏商週三代文明有明顯的傳承關係。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這是中國人對來處的追問,也是中國人對未來發展藍圖的期許。
在陶寺遺址這座沉睡的古老王都中,每一片瓦礫都是時間的琴鍵,演奏著數千年前中華文明的璀璨樂章。在這裡,我們不僅僅是遊客或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明的傳承人,未來的主人公。
“央博”數字平臺將一粒火種埋在“何以文明”數字大展中,讓中華文明的燭光永遠閃耀在人類文明的星空,成為永不熄滅的文明之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