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9月1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和中國楹聯學會共同主辦的“中秋雲詩會·2024甲辰中秋主題雅集”在北京頤和園“太美術館”舉行。
9月17日舉行的“中秋雲詩會·2024甲辰中秋主題雅集”,在北京頤和園“太美術館”同步舉辦了“中秋雲詩會——沉浸式書法詩聯數字展”,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家創作了百幅詩聯書法作品進行展出。
提到泰山,有一句話很是流行:“泰山會征服每一個‘嘴硬’的人!”雖然有一定的玩笑意味,但也不難感受到人們對爬泰山的敬畏之情。泰山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其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等鮮明特點。
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這“五絕”著稱於世的黃山,是集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桂冠”于一身的名山。長久以來,世人眼中的黃山,有著“人間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等諸多美譽。黃山地處皖南山區,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這裡以山地為主,是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分佈著豐富的森林資源。
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以“雄、秀、奇、險、幽”著稱;又因為擁有著大量佛教文物、寺廟建築、碑刻等歷史遺存,“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這處文明瑰寶身上尤為耀眼的標簽。層巒疊嶂之間山勢雄偉、雲蒸霞蔚,四處瀰漫著濃郁神秘的氛圍。自先秦以來,峨眉山就成為了世人所景仰的鐘秀之地。
武夷山自然風光的獨樹一幟,在於它擁有典型的丹霞地貌,被譽為“碧水丹山”。其位於福建西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風景如畫、人文薈萃。更為難得的是,這裡還是烏龍茶和岩茶的發源地。隨著2022年11月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武夷山目前擁有的“三世遺”讓人一經提及,便滿生憧憬和嚮往。
《運河覽勝圖》是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譽為揚州的《清明上河圖》。畫面分為水、陸兩部分,從繁忙的河運到岸上的市民生活,畫家皆做了生動描繪。再看河岸上的建築工整有序,街上商鋪林立,藥鋪、理髮店、包子鋪……畫家用極為細膩的手法,繪製了當時揚州人民的生活。這幅畫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1970年,在駕雞溝向陽軸承廠19號地下糧窖出土了一塊含嘉倉刻銘磚。這塊磚斷代為唐朝,現保存于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是該館鎮館之寶。含嘉倉刻銘磚長、寬各33厘米,厚6厘米,上刻10行字,前面幾行為“含嘉倉東門從南第二十三行從西第五窖,蘇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內右聖歷二年十一月八日納了……”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州橋雖然不斷出現在詩篇中,卻只給後人留下一個傳説般的身影。直到1984年8月,開封市政部門在修築下水管道時才意外發現了州橋遺址。從此,州橋由一個美麗幻影,逐漸擁有了豐滿的真實。州橋石刻壁畫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雕有祥雲、瑞獸、海馬、仙鶴等等。
“二十日,晴,客杭。登吳山,城隍廟壁畫二鬼頗得。回立門首,左顧西湖,右觀大江,杭郡人家,皆在足下......”以上文字摘自郭畀的《客杭日記》。郭畀,元代書法家,鎮江人士,與趙孟頫、倪瓚等往還。其書學趙孟頫,得神髓而自成一格。其日記手稿《雲山日記》記錄了他從至大元年(1308年)八月二十七日至至大二年(1309年)十月三十一日的日常書畫活動和交往交遊。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通州取自“漕運通濟”之意,南北大運河的貫通,使通州成為京杭大運河段北端一座重要的漕運倉儲大碼頭。通州的文化離不開運河的文化。在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裏,陳列著一把別樣的扇子,扇面上勾畫著許多奇怪符碼,它並不是一把用來扇風乘涼的普通扇子,而是參與清代漕運監察制度的重要工具。
“北端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北京中軸線上的這15處遺産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5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
“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係客舟。卻到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萬寧橋作為中軸線上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應了其名“萬年永寧”之意。其飽經滄桑百餘年,歷經元代漕運舳艫蔽水的盛況,到清代荷花滿池的宜人之地,見證了朝代更迭,時移勢遷。
端門是帝王宮殿的標誌性意象,同時象徵著區分宮城內外的重要分界線。于百姓眼中,端門是皇宮禁地的外在標誌,這也暗示了其作為皇城外朝建築的內在禮制屬性。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位於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元、明、清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鐘鼓樓的建制史上,其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核心位置,形成于明代並於20世紀中葉擴建,成為北京中軸線公眾化轉變的重要實例之一。天安門廣場的規劃格局延續並強調了以北京中軸線均衡對稱的原則,其建築與景觀展現出20世紀中葉公共建築對民族風格的探索與創新,是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築發展的里程碑。
下載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