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11月8日,央行發佈202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央行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有力有效支持經濟回升向好。接下來,央行還將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對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動態平衡的適配性和精準性。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就調整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改善政策利率傳導等熱點問題,特設專欄進行介紹。其中提到,央行正研究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方案,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同時,報告還指出當前銀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內卷”嚴重,下階段,央行將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數量目標
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現代經濟活動中,貨幣的形態多種多樣,很多金融産品和工具都具有貨幣性。IMF《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及編制指南》以金融機構資産負債表為基本框架,以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為標準,闡述了充當廣義貨幣的金融工具必須具有流動性、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功能。
我國自1994年正式編制並向社會公佈貨幣供應量統計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將貨幣供應量分為M0、M1、M2三個層次。其中,M0為流通中貨幣;M1包括M0、單位活期存款;M2包括M1、單位定期和其他存款、個人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份額。
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並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隨着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正在發生變化,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以及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正趨於減弱,即使結合金融業態的發展不斷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也不會改變這一趨勢。
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也會適時修訂本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更好服務於宏觀金融分析和貨幣政策調控。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定義的金融工具範疇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必要動態完善。
據悉,央行正認真研究貨幣供應量統計修訂的方案,未來將擇機發佈並適當進行歷史數據的回溯,不斷提高貨幣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有效性。
正視“內卷”問題 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今年以來,央行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明確公開市場7天期回購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
報告顯示,總的看,我國政策利率能夠有效傳導,但不同市場的傳導效率存在差異。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基本與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動,但存貸款利率與政策利率調整幅度存在較大偏離。主要原因在於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內卷”嚴重。
貸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情況下,銀行過度競爭貸款,部分貸款利率,特別是大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極少數銀行為搶佔市場份額,還出現以顯著低於保本點的利率水平發放房貸的情況,不利於可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動”,銀行存在規模情結,認為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核時點,出現一些“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行為。一些銀行還通過手工補息等操作把下調的存款利率又補回來,實際利率“明降實升”。部分銀行還不惜高息吸收同業存款,或以遠高於市場的利率水平來進行存款投標,推升了付息率。
報告指出,存貸款市場的利率傳導效率受損影響調控效果,制約貨幣政策空間。當前經濟運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但進一步降息面臨着凈息差和匯率內外部雙重約束。央行已採取多項措施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穩定銀行凈息差。下階段,央行將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改善政策利率傳導。
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報告顯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科技創新是關鍵。科技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居於首位,高質量金融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必須適應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和創造的大趨勢。
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一是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續健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推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制定紮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構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總體框架。優化區域科技金融佈局,指導科技要素密集地區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鼓勵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
二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完善和精準。2022年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激勵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
三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明顯提升。科技型企業貸款持續增量擴面。過去5年,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從14%提升至47%。科創類債券建立註冊發行綠色通道,發行規模持續提升,科創票據累計發行突破1萬億元。
四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産品服務模式更加豐富。“總部+區域科創中心+科技支行”的專業組織架構在大型銀行普遍建立,突出企業創新能力和成長性的“技術流”風險評估模式獲得廣泛運用。知識産權質押貸款持續增量擴面,2023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同比增長75.4%,供應鏈金融服務線上化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
五是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不斷健全。穩步推進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外匯管理試點。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平臺或服務專區,常態化推送科技型企業信息,促進銀企精準對接。
下階段,央行講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支持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促進科技金融健康持續發展。(央視網記者 趙子牛)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