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週一至週日
首播 中午12:45分
重播 晚上11:10 次日早上6:40
相關鏈結
眾説《百家講壇》
閻崇年自曝綽號叫“國家級免檢産品”
閻崇年告訴記者,在上《百家講壇》之前,編導曾給他看過他們認為成功的一些講座光盤。閻崇年看過之後發現,這些人講得不錯,但他們講的自己學不來,所以只有"另辟蹊徑",揚長避短。
于丹易中天坐而論道
在談到經典閱讀問題時,易中天表示,閱讀經典就是一件興之所至的事情。"什麼時候想讀什麼時候讀,從你想讀的那天開始。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去讀,如果你作為一個母親或父親感覺不幹點什麼就沒有盡責的話,那我給你一個建議,從懷孕那天開始讀,準爸爸在準媽媽耳朵旁邊讀《論語》。
學歷史可以給人鼓氣讓人清醒
站在講臺上的紀連海,還是去年那個瘦得近乎"幹巴"的中學老師,他沒有博得像去年那樣"3分鐘1次"的掌聲,因為聽他講座的同學們都在深思,來不及鼓掌。他的每一句話都撥動聽眾"脆弱"的心弦,講臺上的的紀連海少了三分慷慨激昂,多了七分循循善誘--站在市一中講臺上的紀連海,更像一名用心良苦的心理輔導老師,用歷史為這些稚嫩的學子做一場心理輔導。
“小于丹”蒙曼:滿族血統讓我更懂武則天
蒙曼給人的感覺非常精明,她卻直呼自己其實是個大迷糊。"我的迷糊絕不是你想像得到的。"她最害怕別人問路,尤其在學校裏問路。"我大學就進入中央民族大學,如今成了這裡的老師,待了那麼多年,有一次,有人問我16號樓在哪,我壓根兒就不知道。他又問你是這個學校的嗎?我趕緊回答,不是的。"
武則天唐高宗是戰友
蒙曼:武則天的親子關係確實比較複雜,在她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也確實曾經以犧牲子女的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但是,李弘並不是她毒死的,而是肺病自然死亡。"毒殺長子李弘"的説法應該屬於歷史誤判。
康震發新書“還原”李清照
康震説,撰寫《康震評説李清照》並不是件輕鬆的事,不僅要反復閱讀李清照的所有作品,還需要研讀大量文獻資料,尤其需要參閱學術界的諸多最新研究成果。"除了文獻資料的徵引核對外,還必須對詩詞文章進行分析解讀、對歷史事件進行描述判斷,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還得追求優美活潑的文字風格。
古今相通在人性 歷史熱出現是必然
25日晚聯絡到王立群先生的時候,他正在昆明,而且接下來還要到玉溪參加一個活動。當我正擔心他會拒絕如此匆忙的這個採訪時,他説:你把問題發到我郵箱吧。27日上午,撥通了王先生的手機,他説:我正筆答的問題呢。很快,記者收到了王立群先生的這份“答卷”。雖然是在差旅途中,但王先生的回答異常認真,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歷史觀。
劉心武回應作品"偷意"説:我的觀點都是獨家的
9月12日陜西某報刊出一篇《陜西師大教授王志武質疑劉心武——販賣別人舊觀點》的報道,在文壇及紅學界引起又一輪紅學"風波"。王志武稱,劉心武關於《紅樓夢》的書裏對他進行了"偷意"。昨日,劉心武與本報記者通電話時表示,"令我莫名驚詫,我‘偷’誰的‘意’呀?我的觀點都是我獨家的。"為此,劉心武給本報發來獨家聲明,"在此次回應後,將不再就王教授的奇怪質疑耽擱寶貴的時間。"
錢文忠:季羨林門下的語言天才小子
錢文忠,1966年生,祖籍江蘇無錫,係無錫錢家的後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季羨林關門弟子,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研究梵文、巴利文學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留學德國漢堡大學,主修印度學,副修伊朗學、藏學。
錢文忠:願為“潛艇宣言”而死
人民網北京24日電 由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關門弟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主講的《玄奘西遊記》,正在央視熱播,收視率屢創新高。央視在9月22日播出的張越對話錢文忠的節目中,張越當場朗讀了一份《潛艇宣言》,令錢文忠大為感動,他説:“我寫不出這樣句子,但如果《百家講壇》能讓我為大家傳遞這樣一種價值精神,我願意為此而死。”
百家講壇&大學課堂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9月9日9時整,戴著墨鏡,身著白色短袖襯衫的《百家講壇》年度主講王立群走進本報會客廳,在讀者熱烈的掌聲中,王立群揮灑其特有的儒雅風度打開話匣子,現場開講《史記》。他幽默地説,自己現在要每天緊張地在各個城市間奔波,“簡直就是拿著飛機當面的使。”
續緣、感恩、助學:易中天拍賣會充滿人情味
拍賣會開始前,易中天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師母——沈佩珍女士徐徐入場,現場隨即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百家講壇》文化名人馬瑞芳向沈佩珍女士獻花,感謝她培養了易中天這樣優秀的學生。
季羨林關門弟子百家講壇説玄奘
百家講壇首位青年學者錢文忠36講的《玄奘西遊記》節目,同樣創收視新高。所講的內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遊記》故事的歷史原型。日前《玄奘西遊記》花落世紀文景出版社,將在9月面世,內容比電視節目更全面。
感受“國學熱”
 以央視“百家講壇”國學類講座為標誌和契機催生的當今中國“國學”的文化復興和弘揚,到今天,這種傳統文化的熱度不僅絲毫未減,而且,似乎越來越熱……
《百家講壇》開播“品三國4” 易中天觀點又出新
今晚,《品三國》第四部開始在《百家講壇》上演,這也是《品三國》的最後一部。記者今天上午採訪了《百家講壇》負責人,為讀者提前揭秘《品三國4》。
林黛玉沉湖自盡?劉心武大膽推測遭反駁
劉心武前晚重返《百家講壇》首次揭示黛玉之死等謎團,並在《當代》開設了一個欄目《紅樓心語》,吸引眼球的是劉心武的最新文章《林黛玉沉湖之謎》。文章中劉心武大膽提出新論點:“林黛玉是沉湖自盡的”。由此引來新新紅學派們的反駁,昨日,劉心武作出回應,一場新一輪的紅學論戰由此拉開序幕。
學者要有甘當“文化奶媽”的精神
從閻崇年到易中天,從於丹到王立群,央視《百家講壇》捧紅了一個又一個“學者明星”。對於這些“學者明星”,崇拜的、褒揚的、貶斥的,爭論的聲音從“學者明星”誕生之日起就從未斷絕過,也産生了諸如“電視知識分子”、“學術超男”等稱謂。去年年底,一些觀眾突然給這些“學者明星”起了一個新的稱謂:“文化奶媽”。
路見不平 易中天昨反駁學者對於丹的指責
央視“百家講壇”打造的“學術女明星”于丹在一炮打響、名利雙收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學術界人士的質疑,焦點在於她本人並非國學專家,以通俗手法為大眾講解的《論語》《莊子》雖然好聽、好看,但是存在不少學術上硬傷,被斥為誤人子弟。
買于丹的書成為時尚
《于丹寂寞無對手》,這是最近網上有關於丹的眾多文章中最惹眼的一篇。從2006年11月26日至今,于丹和她的兩本《百家講壇》落地書,雄霸全國各大排行榜之首已有近半年,依然無人能撼動。于丹寂寞的心境,易中天已經體味過,而郭敬明正在體味。暢銷書在排行榜上待的時間越來越長。業內有人尖銳地指出,寫作明星落寞,正説明今年書市亮點匱乏。
三問《百家講壇》 文化該如何親近大眾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一篇《我們為什麼要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的帖子,10名來自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暨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裏用詞“激越”,稱于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要求“《百家講壇》應立即讓于丹下課,並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
聚焦《百家講壇》現象:“講壇”告訴我們什麼
“沒人關注的時候,我們著急;關注的人太多了,我們也著急。到這個時候,是該好好靜下來思考一下了。”幾天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分管《百家講壇》的央視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副主任魏淑青這樣説。
《百家講壇》再捧文化名嘴 易中天后,王立群要火
根據製作人萬衛的介紹,《王立群讀史記》是央視《百家講壇》今年重點推出的節目,定在每週六、日播出,設置36集,持續時間長達5個月。
《百家講壇》為什麼這樣“火”
2001年7月9日誕生的這個欄目,一度曾因收視率低,面臨被末位淘汰的危險。然而,絕處逢生之後,便一路紅紅火火,成為2006年度央視十大優秀欄目之一,僅次於《新聞聯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權威機構推出的中國電視節目榜中,《百家講壇》被評為年度電視節目和最佳人文科教節目。
《百家講壇》:走向大眾與靜坐書齋
本版“聚焦《百家講壇》現象”的報道,今天告一段落。不過,學術界、傳媒界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渴求,將會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45.0%的公眾喜歡明星學者上電視普及國學
民調顯示,48.2%的人對國學“很感興趣”,公眾了解國學的渠道包括:讀古文經典(56.1%)、讀關於國學的通俗書籍(44.1%)、看電視講座(31.6%)。
于丹現象啟示錄(7)——于丹讓我們著迷
2月7日至14日,伴隨著中國傳統新春佳節來臨的腳步聲,本報連續7天在一版、四版兩個要聞版,以導讀加整版或半版文章並配以圖片的形式,隆重推出了“于丹現象啟示錄”7篇系列報道。這組報道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因在央視解讀《論語》心得而一夜“紅”遍中國、其書創下全國銷售紀錄的非同尋常的“于丹現象”,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讀。
于丹現象啟示錄(6)——從閻崇年、易中天到于丹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閻崇年講45分鐘,大約是5000多字的量,而他寫成的文稿,則有2萬字。
于丹現象啟示錄(5)——于丹是怎樣被“發現”的
于丹是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臺上被億萬觀眾所熟知的,但當初她之所以變成《論語》主講人,是中了欄目製片人萬衛的“計”。
于丹現象啟示錄(4)——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普及者
採訪于丹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實在太火,因此也太忙。自從“改變命運的7天”以後,于丹就一直生活在異常忙碌中。作為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藝術人生》等幾十個電視欄目策劃的她,臨近春節,自然閒不下來。而很多省市電視臺都在改版,她這個“軍師”也就不得不一個星期要飛幾個省市。
于丹現象啟示錄(3)——“魚丸”為何愛于丹
2006年11月26日,于丹新書《于丹〈論語〉心得》在北京首日簽售。一個60多歲的老人排了兩個多小時的隊,終於來到了于丹面前。老人只説了一句話,于丹便激動了。
于丹現象啟示錄(2)——于丹“紅”得有道理:易中天眼中的“同行”
易中天和于丹是“同門弟子”——都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座,都因《百家講壇》而“紅”遍中國。於是,易中天眼中的于丹便有了格外的意義。
于丹現象啟示錄(1)——不必熱炒,但可以關注
有人會問:一個小小于丹,不過是北師大一名普通教師,不過在央視講了7天《論語》,不過其書在京城出現了一陣熱銷——僅僅憑這,就值得在報紙上如此“隆重推出”,且冠名以“于丹現象”,加以剖析研討?
“文化垃圾”論,可以休矣
繼閻崇年之後,CCTV2006年又將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和于丹等學者,相繼推上了“百家講壇”。傳統文化典籍閱讀,如“離離原上草”,短時間就風靡江南塞北;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于丹等人之書籍,剎那間“洛陽紙貴”。
揭秘《百家講壇》的殺手锏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也屢見報端,某著名雜誌更以易中天為封面並譽之學術超男。央視國際網站公佈的7月訪問量,《百家講壇》欄目在全臺近300個上網欄目中由6月份的第5名一舉躍升為全臺第一名,日均訪問量超過20萬次。這一切表明《百家講壇》著實火了。
央視《百家講壇》的幕後故事
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隨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一同誕生。早期的《百家講壇》更像是一部電視版的“百科全書”。從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到飲食起居、養生保健,只要與學術領域沾邊兒,都在欄目的選題之列。
電視知識分子:遊走在娛樂與學術之間
似乎是“一夜成名天下知”,人們開始談論起一個叫作于丹的教授,原因是她去年國慶節期間在央視《百家講壇》説起了《論語》。然後一下子就火了,火得京城紙貴,據説同名書銷售如今已經突破150萬冊。在中關村簽名售書時排隊的人蜿蜒好幾裏,真是有點莫名其妙!這很自然地讓人聯想起《百家講壇》此前的兩個演講者閻崇年和易中天,甚至還有十幾年來在電視上頻頻亮相的學者余秋雨,於是,電視知識分子的話題似乎又重新被人提起。
“百家講壇”在“PK”聲中怎樣迎新
2006年十一黃金周央視“百家講壇”播出《于丹<論語>心得》之前,“于丹”對於公眾還是一個陌生名字。但在隨後的2006年11月26日,她在北京創下一天簽售1.4萬冊的奇跡。“截至目前,已售出百萬餘冊。”中華書局副總經理沈致金説。
從“水淹余秋雨”到“火燒易中天” “文化明星”崛起之痛拷問中國文壇
站在新年的起點回望2006年的中國文壇,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當數易中天以“文化明星”的方式突兀崛起。説他突兀,是因為年近花甲的廈大教授易中天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突然之間星相逼人,如日中天;説他突兀,還因為易中天不是因主業興旺,而是劍走偏鋒,靠講歷史名動江湖。
“我歡迎聽眾給我找錯”
應“廣州講壇”之邀,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日前來到廣州做了一場題為《明亡清興六十年》的專題報告。報告結束後,閻崇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于丹:灰色聖殿的時尚元素
採訪前,部裏的同事對我説,于丹太能説了,可能根本不用提問,她就會滔滔不絕地講。我也這麼想。身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她,同時又是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今日説法》《藝術人生》等五十多個電視欄目的策劃人,“説”毫無疑問是她的強項。
毛佩琦在寧反駁"為明朝翻案"
昨天下午,《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在南京新街口大眾書局為《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舉行媒體見面會,並針對該書是“為明朝翻案”的説法做出澄清。
于丹的出現像一顆速效救心丸
一本書一個下午單家書店售出12000冊——這個紀錄是于丹日前攜帶她的《于丹〈論語〉心得》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簽售時創造的。于丹的簽字速度幾乎可以和她的走紅速度同樣令人驚羨。她成為作家“一夜成名”的新案例,同時也為“暢銷”這兩個字賦予了新的內涵。
高鶚誤導讀者兩百年
本報訊 兩百多年前,曹雪芹在北京郊區臥佛寺旁寫下曠世奇書《紅樓夢》;兩百多年後,作家劉心武同樣是在北京郊區古剎旁,尋找迷失的夢中真“樓”。人民出版社近日披露,劉心武將於本月中推出《劉心武揭秘古本〈紅樓夢〉》,公佈其多年研究成果,並列出《紅樓夢》後28回的回目和梗概。
走近説不盡的易中天
一個物質生活漸趨豐富的時代,精神享受慢慢地也就成了民眾普遍關注的話題。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品評“三國”,於人們的閱讀視野捧出了一個熱鬧的事兒,無論是普通網民還是知名學者,總是對易氏一部《品三國》創造的出版狂熱有著説不盡的新鮮言語。
趙林別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臉
如今有些事情“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先拍影視劇作,然後隆重推出文學作品,先搞電視講座,然後結集出書。正當紅火的《百家講壇》主講人也借這股“東風”,紛紛出書,這不《百家講壇》主講趙林就推出了新書《趙林談文明衝突與文化演進》。不過與其他主講人感激《百家講壇》不同的是,趙林多有微詞,明確表示自己和欄目風格並不相符:“欄目要求多講故事,但我不想放棄學術性,而且這是一個很作秀的講座,我並不感興趣,以後再也不想上《百家講壇》了!”
新解《論語》美女教授紅過易中天
今年的書市,易中天《品三國》曾以55萬冊創下了單行本最高起印紀錄,震驚業內。不過,日前,這個紀錄卻被一位美女教授徹底打破———12日下午,在《百家講壇》錄製現場,女教授于丹與中華書局簽訂了《于丹〈論語〉心得》的出版合同,新書本月底上市,起印60萬冊,易中天將為其寫序。
于丹:遊弋于當代影視與傳統經典之間的女人
人民網天津視窗11月11日訊:當一位美女氣定神閒地站在那裏講解儒家傳統經典《論語》的時候,您一定覺得她是一位古典文史哲的學者;當她在全國40多家省市電視臺講解影視傳媒的時候,您一定認為她是一位熟悉當代傳媒的傳媒人,當我們把這兩個圖像疊加到一起後,發現他們本來就是一位的時候,您會有什麼感想?
41載積累61歲一夜成名
他是《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唯一教過小學的教師,但他最終通過“海選”登上熱辣的《百家講壇》,他曾41年如一日默默無聞躬耕于教育,但卻在61歲已過耳順之年一夜成名。他多年來一直從事文學領域的研究,最後卻因講歷史而名揚全國。他為人獨來獨往、處事慢條斯理,但他卻因此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儒雅之士。
來自黑土地的學者出鏡百家講壇 哈師大將給予重獎
從本月17日開始,繼“紅透半片天”的易中天之後,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上,又新出現了一位哈爾濱年輕學者的面孔———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系42歲的碩士生導師隋麗娟教授開講慈禧,將從慈禧被選秀入宮,一直講到清朝滅亡。平日行事非常低調的隋教授,是龍江這塊黑土地上,學者走上央視“百家講壇”的第一人。在央視“百家講壇”上神采飛揚,她的系列講座受到家鄉父老的一致歡迎,人氣節節攀升。哈師大有關領導昨天向記者獨家披露:將重獎隋麗娟教授。
《百家講壇》想讓觀眾“多知道一點”
談起《百家講壇》的選人和選題,高虹用非常“家常”的説法來介紹:電視節目是做給觀眾看的。觀眾到底喜歡什麼?已經知道一點兒,但還想知道得更多,這樣的內容他們就有興趣。如果説的這件事他們一點都不知道,那麼你講得再好,水平再高,也很難吸引他。《百家講壇》就是要講觀眾們“知道一點”的事。
屏幕上的“後腦勺”個個是“百家粉絲”
東北網9月24日電到《百家講壇》的現場去看易中天品三國,聽紀連海侃和紳,這大概是很多“百家粉絲”們的夢王申,其實夢想實現並不難,《百家講壇》錄製現場的觀眾,是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只要你按時到場,遵守規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坐進“百家現場”。
閻崇年堅稱“正説”歷史
結集了清史專家閻崇年央視百家講壇講稿的《明亡清興六十年》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與兩年前閻崇年推出《正説清朝十二帝》獲得讀者一致好評不同,此次出版的《明亡清興六十年》一面市便遭到讀者批評。有些讀者指責閻崇年在詆毀明朝、稱頌清朝。針對批評,閻崇年表示,他一直堅持用嚴肅的態度講史,不會刻意美化或醜化某個朝代。
叫響央視《百家講壇》的河南學者:王立群
河南日報報道:(劉哲)他被預測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明年最火的學者;他在古代文學領域深有造詣,卻因講歷史名揚全國;他是河南大學唯一上課用繁體豎寫板書的老師;他歷經磨難,但常常能抓住瞬間機遇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他就是王立群——叫響《百家講壇》的河南學者。
百家講壇易中天:新説書時代
這些以學者身份講歷史、講小説,頻頻出現在電視、報紙上的人,成為了今天最耀眼的大眾文化明星。不過,有批評家認為,《品三國》不同於《萬曆十五年》,這些文化明星起到的作用並非學術創新,而僅僅是大眾普史。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幾百年前在民間傳播歷史文化的説書人何其相似,甚至在講授知識的形式與手法上,也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
易中天劉心武替你讀書,何錯之有?
從劉心武講解“紅樓”開始,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日益受人關注,但關注的結果卻是“爭議四起”,比如紅學家批評劉心武、葛紅兵炮轟易中天……面對罵聲,很多觀眾都犯起了迷糊:一個受到廣泛歡迎的節目為什麼會招來這麼多的罵聲?在易中天、紀連海紛紛叫屈之餘,一些專家也覺得這樣的罵聲毫無道理:《百家講壇》其實是個“電視讀書”節目,用專業的觀點去評判一個大眾性的電視節目並不科學。
窺探《百家講壇》起"火"的背後
《百家講壇》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對講座內容和講師的選擇,而非正統學術的觀點。《百家講壇》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對講座內容和講師的選擇,完全依照大眾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統學術的觀點。同時它吸收評書和電視劇的技巧改變了講座節目的講法。
不妨給“講史”作品一席之地
“易中天:比‘超女’還紅”,這是一本人物週刊的封面標題。近日,火熱的“易中天現象”因某教授的指責,幾成街頭巷尾的焦點話題。就其所品三國而言,筆者對學界的批評頗表贊同。易先生的“品”確有將《三國演義》《三國志》以及後人所作的《三國志注》“混嚼”一氣的味道,至於把“空城計”的專利歸於曹操,也未必符合史實。
《百家講壇》的幕後故事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一檔時長43分鐘、帶有學術性質的節目,在這個節目裏,諸多學者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評古論今。早上8點半,我們走進了《百家講壇》的演播室。今天的節目還沒有開始錄製,但已經有很多觀眾在一邊相互交流,一邊等待。我們甚至還發現,有的觀眾是從外地趕來的。
百家講壇與出版互動 沉寂歷史變身成暢銷書
“百家講壇”聯動圖書的巨大價值被挖掘出來,“保護品牌,多方共贏”的口號被明確提出。再加上“百家講壇”精選系列VCD光盤製品,“百家講壇”一個小小的電視欄目對當前出版界的拉動效應令人矚目。在“睡眠時間”創造高收視率奇跡的萬衛有驕傲的理由。
《百家講壇》講稿火爆圖書市場 易中天成新星
“韓信是待業青年”“諾,相當於現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吳王,也沒有發現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嘛”“太子家令是個什麼級別呢?算是一個中層幹部”……你聽過這樣的歷史課嗎?用通俗的語言翻譯正史,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就是用這種手法將西漢前期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表達出來。易中天主講的“漢代風雲人物”已成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一檔超人氣節目。
易中天大話三國:“俏皮話”不打底稿
易中天忙啊,約他採訪要搶時間,聽他講座還要搶座。從去年年底開始錄製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每個月易中天都得從廈門到北京來,至少一次,他説自己現在已經是超負荷運轉了。問他打算怎麼減壓,他笑説“少點採訪就可以了”。昨天易中天就不歇氣地錄了兩個小時的節目,講的是《隆中對策》和《江東基業》。
《百家講壇》欄目獲2005年促進性別平等 傳播學術之聲獎
這一全國年度大獎,由中國婦女報社、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聯合發起,旨在通過評選在不同方面為促進社會性別平等表現突出的媒體,並向社會推薦,鼓勵媒體關注性別議題,提高報道水準,推動公眾關注媒體的性別表達,優化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的意識環境,協助創造有利於性別平等的輿論環境。
風雲變幻的歷史,通過無厘頭方式評説《漢代風雲人物》熱播後又與《百家講壇》簽約一年以史實為基礎
作為廈門大學文學院的教授,易中天以研究漢代歷史見長,《漢代風雲人物》在央視熱播後,為何又要開講一年“三國”。採訪中,易中天對記者道出了其中原委。《漢代風雲人物》熱播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負責人曾來到我家,非常希望我能再次到央視開講座,於是我就接受了邀請。最終計劃在央視講一年的“三國”。
“麻辣”易中天玩鬧三國 粉絲狂追捧 學界冷相對
今年年初,《漢代風雲人物》的講稿結集《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數量就達到了驚人的15萬冊。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易中天先生再接再厲,于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講壇”繼續開講《品三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易先生表示,三國故事已經有了很多版本,所以現在他講起來還是很有壓力。
酒香也怕巷深 《百家講壇》與電視包裝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2001年7月9日開播的匯集名家名師的講座式欄目。其宗旨是“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這個欄目在開播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收視率一直默默無聞,經常處於央視收視率的邊緣。這時候的《百家講壇》,其選題主要集中在大學精品課程方面,可以説,幾乎是把大學的課堂簡單地搬到了電視屏幕上。
百家與百姓講壇與書壇
本來只是《百家講壇》的一個觀眾,沒想到近來竟也成了《百家講壇》的一位講述者。從互聯網上可以查閱到網友們對《百家講壇》的評説,叫好的多於批評的,批評者也大多是希望節目更精彩而發出的不滿足之聲。這檔節目到目前為止,播出時間仍然最不“黃金”,甚至連“白銀時間”或“青銅時間”也不是,像午夜《今日氣象》之後的重播,可以説是“鐵錫時間”。
去《百家講壇》的路有多遠因“獨見”走上“講壇”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央電視臺附近一家賓館的會議室裏,由《百家講壇》欄目組召集的“二戰人物”選題策劃會正在進行。儘管距2005年5月8日即“二戰”勝利60週年紀念日還有半年多的時間,但電視專題節目製作上的繁複性,常常令其編導們“聞雞起舞”般地“趕早”。
受眾為王:央視《百家講壇》的異軍突起
2001年7月9日,一個以“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為宗旨的嶄新節目《百家講壇》在央視“科學教育”頻道(CCTV —10)開播。4年間,通過對節目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完善,至2004年,《百家講壇》從紛繁複雜的節目中脫穎而出,在科教頻道年終的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成為2004年電視節目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文化節目尋求收視突圍
《百家講壇》欄目《清十二帝疑案》自去年5月開播以來,共播出了37期,最高收視率達到0.57%,排列10套之首,對於這樣一檔演講類的文化歷史節目能夠在收視大戰中一軍突圍,節目主講人——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閻崇年先生表示,他之前對於“收視”其實沒有一點概念,現在編導跟我説做節目要注意收視,這裡面就要把歷史講得通俗,比如正史和野史相結合。”
曾經沒人看 央視《百家講壇》為什麼這麼火
誰也不曾想到一檔學術味和文化味很濃的電視“講壇”節目突然之間因為幾個有爭議的話題而在最近火爆起來。這就是央視十套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首播12點45分,復播晚上0點10分,在這個被電視界稱為“鐵錫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的非黃金時段,《百家講壇》在教科頻道收視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綜合排名僅次於《週末講述》。
央視百家講壇《清十二帝疑案》的熱播初步打通電視傳播學術的“腸梗阻”
在大眾傳播學術圈中始終存在著這樣的爭論:文化含量高的東西究竟是否適合用電視這樣的媒體來傳播?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最著名的前車之鑒就是去年9月終被收視率“末位淘汰”的央視《讀書時間》。1996年開播的《讀書時間》是全國第一個讀書節目,它的出生帶動了各地讀書類電視節目的扎堆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