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文化垃圾”論,可以休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7日 14:07 來源:

  繼閻崇年之後,CCTV2006年又將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和于丹等學者,相繼推上了“百家講壇”。傳統文化典籍閱讀,如“離離原上草”,短時間就風靡江南塞北;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于丹等人之書籍,剎那間“洛陽紙貴”。尤其是于丹教授開講《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風頭蓋過了易中天之後,各類傳媒上叫好稱頌雀起,垢病詈罵之聲也甚囂塵上,比較典型是一篇題為《于丹,一個撿拾文化垃圾的智者》文字。 

  于丹,不就是講了自己研讀《論語》和《莊子》的心得嗎?對於丹所講的心得,無論就內容和方式,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評價;對於丹講演中的差錯或口誤,提出具體地批評,是成人之美。但斥之為“撿拾文化垃圾”,實在偏激。如果《論語》和《莊子》都是“文化垃圾”的話,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典籍還能舉出不是垃圾的嗎? 

  《論語》、《莊子》等先秦古籍,不僅記錄了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先人生存的片斷場景,記載了先人心靈的思索、疑惑、恐懼、渴望,也匯集了先人之智慧。這些思索與智慧啟迪著後人,在後人求生存圖發展的多項社會實踐中,化為拼搏動力和拼搏技巧。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子爭鳴。動蕩的社會變革,激蕩著先人的思想意識,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局面,也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燦爛的先河。百家諸子留下的《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旬子》《韓非子》等古文典籍,二千多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物質生活及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這些古文典籍,內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中華民族先人智慧與思想的結晶。經過幾千年發展,這些古文典籍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響。這些古文典籍,也是今天的炎黃子孫享用著的精神財富,而不是“文化垃圾”。身受傳統文化熏染的當代中國人,不能數典望祖.  

  地球上的其他人類又是怎樣看待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呢?據環球時報2007年2月22日報道:近兩年時間裏,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當眾多的外國人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對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世界各地爭先恐後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時,本國媒體上竟出現了“文化垃圾”論,豈不令國人汗顏! 

  21世紀中華民族的發展在加速,發展進程中許多複雜的矛盾需要化解。既重視外國科學的思想與經驗,也不忽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使二者融會貫通,才有創新的活力,才能形成最大的民族合力,才能穩步地繁榮昌盛。看不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斥責為“文化垃圾”的觀點,誤人誤己誤國家。 

  浩瀚的長江,是廣袤山川涓涓細流和眾多支流匯聚而成;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如長江一樣,也是由涓涓細流和眾多支流匯聚、碰撞、交融所形成,儒、道、釋三大支流交匯後,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毛澤東曾經説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儒家的《論語》、道家的《莊子》,乃至釋家的一些思想精粹都值得我們當代中國人學習和借鑒。“文化垃圾”論的出現,更表明了:當代中國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得遠遠不夠! 

  對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不夠,既有當代人對傳統文化認識錯誤之原因,也有傳統文化自身的原因。《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典籍古文,畢竟形成于二千多年前。這些典籍的載體畢竟是古代漢語──古代中國字。天地間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著;人類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漢語與中國字自然不可能是一成而不變。我們現在使用的中國字,與春秋戰國時的中國字,無論是字體還是內在的含義,均有很多的差異。《論語》《莊子》形成之初的文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內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體。受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物質條件所限,春秋戰國時我們的先人,只能將表達思想意識古漢字刻劃在竹片獸骨青銅器皿上。簡陋的物質條件,制約著春秋戰國先人表達自己思想意識的文字必須簡約。所以,春秋戰國時的中國文字,是字簡意賅,一個方塊的漢字,便包涵人們思想意識中的一個整體觀念;一段文字中,同一個漢字,是多義並存,同一個漢字,通過假借、轉注的作用,又包涵著另外幾個觀念.不象現代漢語,要用好幾個,甚至一二十個字,才表達出一個觀念。因此,二千多年後的當代人讀這些古文,難免會增加不少思索和查閱《詞源》《辭海》的麻煩,減緩理解的效率,多耗費時光.

  互聯網時代的于丹教授,通過對《論語》《莊子》這些古文典籍潛心地閱讀及思索,用當代人易懂的語言和事例,將自己的心得,捧獻給世人,有助於當代人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典籍的閱讀和理解。于丹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上的“心語”,既沒曲解這些文化典籍的本意,也沒“忽悠”蕓蕓眾生之用意。對數百上千萬的“百家講壇”觀眾來説,于丹教授的“心語”,節省了閱讀這些典籍的時間,增強了對這些古文的理解,更理性地了解自己,有助於正確地看待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于丹的書,一上市銷售量就突破上百萬冊;每天中午12點45分,不計其數的觀眾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收看她的“《論語》及《莊子》心得”;這不計其數的國人再無聊,也不至於是在“撿拾文化垃圾”吧?  

  各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不同。外國的精神財富,如法蘭西的伏爾泰、狄德羅、巴爾扎克、雨果、左拉……德意志的馬克思、康德、黑格爾、尼采、海涅、歌德……俄羅斯的列寧、別林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契可夫、普列漢諾夫……英國的斯密、培根、莎士比亞、狄更斯……美國的潘恩、富蘭克林、歐亨利、海明威……這些外民族大師的優秀作品,不經過中國語言翻譯家的加工,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汲取那麼多寶貴的人類精神財富呢?  

  記載著外民族的精神財富的外文,大多數中國人是讀不進去的。但經過翻譯辛勤勞動,翻譯成中文後,大多數的中國人,才能受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澱下來的《論語》之類的典籍古文,對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説,也是要經過“翻譯”加工的。于丹,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馬瑞芳、隋麗娟等先生所從事的,正是這樣辛苦的“翻譯”工作。他們的幕後勞動之辛苦,很少有人能體會到。他們在社會大眾的渴望中,走上百家講壇,傳播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可惜,在物欲浮躁空氣迷漫的學術界,象于丹、易中天這樣的學者還是太少。于丹──多乎哉?不多矣!  

  作為當代的學者,于丹等先生不是在“撿拾文化垃圾”,而是利用自己的學識,為中華民族的穩步發展,盡著自己的綿帛之力。他們的辛勤勞動,已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喝彩──于丹易中天紀連海王立群等人書籍,一直位居新書排行榜的前列,就是最好的證明。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這是千古名言。“文化垃圾”論,可以休矣。

  【來源:紅網】

責編:百家講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