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水淹余秋雨”到“火燒易中天” “文化明星”崛起之痛拷問中國文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5:24 來源:

站在新年的起點回望2006年的中國文壇,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當數易中天以“文化明星”的方式突兀崛起。説他突兀,是因為年近花甲的廈大教授易中天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突然之間星相逼人,如日中天;説他突兀,還因為易中天不是因主業興旺,而是劍走偏鋒,靠講歷史名動江湖。他的一舉成名,攪熱了傳統媒體,也攪熱了第四媒體,攪亂了學術界平靜的書齋。追捧者稱之為“超級教授”,自發建立起好幾個關於易中天的QQ群,在百度貼吧裏設立了一個“易中天吧”;不屑者稱之為“學術超男”,認為他以這樣的方式崛起有辱斯文,太不公平。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10年前的余秋雨。10年前,一本《文化苦旅》,讓余秋雨突兀崛起,繼之以《山居筆記》和《霜冷長河》,在中華大地掀起“洛陽紙貴”。可是,與讀者的狂熱追捧相反,文化圈啟動了對余秋雨曠日持久的口誅筆伐,以致余秋雨不得不宣佈封筆。
    兩大令人嘆為觀止的“聲余討易”浪潮,驚險驚艷之處,直追當年關雲長“水淹七軍”、周公謹“火燒赤壁”,可稱為“水淹余秋雨,火燒易中天”!
    自從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造星與追星已經成為傳媒工作與大眾生活的一部分。走在大街上隨機訪問,不論男女老少,都能説出一長串明星的名字,從娛樂明星與體育明星,他們都有自己的發燒友。這些明星之中,一夜成名、身價鉅萬的比比皆是。為什麼偏偏“文化明星”就要忍受不能承受之重?“鮮花與群箭齊飛,秋雨共中天一色”,“易中天現象”和“余秋雨現象”發人深省。
   

水淹余秋雨
    從百度搜索“余秋雨簡介”,你會看到如下兩段文字: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內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個王朝的背影》、《可憐的正本》、《蘇東坡突圍》、《這裡真安靜》、《夜航船》、《書海茫茫》、《莫高窟》、《遙遠的絕響》、《狼山腳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鎮》、《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夢》、《廟宇》、《十萬進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等。每部作品的問世,都能在文壇及讀者中間産生熱烈的反映。
    這一類似春秋筆法的介紹,讓人産生客觀、厚實、祥和的感覺,沒有絲毫火藥味。可是,如果我們搜索“余秋雨現象”,看看得到的470000篇文章,就能明白,為什麼這麼一個大學者要絕望地封筆。
    “余秋雨現象”的一面是鮮花,一面是口水。
    下面一段描述,可見余秋雨被鮮花包圍的一面: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一炮打響,接著又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問世,累計發行量逾500萬?之多,還不包括盜版數在?,在1990年代的文學園地裏一枝獨秀。電視上也時常見到他露面,侃侃而談。展覽會上常有他對雕塑作品、攝影作品、繪畫作品等的點評,記者對他的現場採訪,發表觀感,成了家喻戶曉的散文學家和文史學家、文藝評論家。連他搬家,也有專門的電視報道,只見學生們排成長龍,把書本從汽車上一疊疊傳遞下來,形成一條人力傳送帶,從馬路越人行道,進入樓道,蜿蜒上樓梯,一層、二層…直至房間。
    而余秋雨被口水淹沒的一面,就有點慘不忍睹了。
    對余秋雨第一波攻擊是“水淹余文”。比如,黃敏在《〈文化苦旅〉“七氣”》一文中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歸納為七種“味道”。“霸氣”(文風霸道、態度霸道);“商賈氣”(處處做廣告,兜售自己);“小儒氣”(掉書袋、抖箱底);“八股氣”(動輒上綱上線);“童稚氣”(邏輯和語言功夫不到家);“猥褻氣”(情節猥褻、語言猥褻);“市井氣”(饒舌、刻薄與媚俗)。朱大可在《抹著文化口紅遊蕩文壇》一文中,痛貶余秋雨散文的媚俗,其證據是某妓女的手袋裏有三件物品:口紅、避孕套和《文化苦旅》。王強在《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學問及文章》中總評説,余秋雨這類散文的風行,正是中國文化沉淪的象徵,值得深思。
    對余秋雨的第二波攻擊是“水淹余格”。比如,有人稱余秋雨是個“文化騙子”。騙什麼?不外乎騙財騙色,還有欺世盜名。
    對余秋雨的第三波攻擊是“水淹余身”。最開始是説他是“四人幫”的御用文人,靠寫效忠與批判文章發家的“文革餘孽”,説他“拒不懺悔”,後來又説他愛出風頭、愛張揚、浮躁、甚至出鏡率太高……總之,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文人“行為收斂,夾起尾巴做人”的要求。
    “水淹余秋雨”前後持續10年,被媒體視為文化圈的“群毆奇觀”。這個曾經宣稱要把謾罵當掌聲的“文化明星”,最終還是無法承受水淹之重,于2004年宣佈封筆退出文壇。
    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余秋雨表示:“我的憤怒和失望,要強烈地表達出來。對一個勤懇的文化建設者,10年來,日復一日地被這麼説,難以置信。”
    “我想很多年以後,大家終究會知道余秋雨這個不得不被十年罵聲驅逐的人,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是個從來沒做過壞事的人,一個從來沒有傷害過人、招惹過人的人,一個在荒漠地區拼命行走的人。”
   

火燒易中天
    “余秋雨現象”的明波暗流尚未平息,“易中天現象”又冒煙突火而來。
    公元208年,周郎赤壁一把火,燒出三分天下;2006年,易中天央視品三國,一把火燒出“半江瑟瑟半江紅”。
    首先是紅了《百家講壇》。在各大電視臺娛樂和體育節目點盡風頭的年代,《百家講壇》雖然開辦5年,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充其量只能算勉力維持。而自從《易中天品三國》出鏡,《百家講壇》好風憑藉力,從此上青雲。誰也不曾想到,三四年前甚至創下零收視率的《百家講壇》當下會如此火爆,在央視國際網站上的300多個欄目中,《百家講壇》點擊率排在第二,僅次於《同一首歌》。
    第二是紅了自己的腰包。由於想出版《品三國》的出版商太多,只得採取版稅競標方式確定版權歸屬。5月22日,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主辦的《易中天品三國》圖書出版無標底招標會在央視梅地亞舉行。包括上海文藝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東方出版社等在內的國內11家知名出版社參加了競標,吸引了全國出版界人士約500人。上海文藝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東方出版社還都是老總坐鎮。該次招標會採用無標底暗標競標,評標會根據出版社給出的首發數、版稅、3年保底印量的最高指標決定中標單位。最終,連續出版易中天4部作品的上海文藝出版社,以首批印量55萬冊、14%出版版稅的超高標的,奪得《品三國》書稿的出版權。
    此前,國內出版界曾出現過3位版稅過百萬的作家。他們分別是韓寒、安妮寶貝和王蒙,版稅分別是200萬元。而這一次,根據上海文藝開出的起印數、版稅和定價,易中天也將贏得鉅額版稅。三國書稿共分三部出版,按每本定價25元計算,單本版稅額雖未有200萬元,但也達到了190萬元多。去除央視2%的策劃費,易中天將贏得500萬元的版稅額,破了中國出版界的紀錄。在他之前,只有二月河曾通過出文集拿到過400萬元版稅。
    而上海文藝出版社也沒有虧本之憂。據訊,就在競標成功不久,即有45萬冊的訂單從全國各地飛來。
    第三是火了自己著作的銷售。此前,易中天也出版過如《讀城記》等多部著作,可是銷售慘澹,有的4年也只銷售4萬冊。乘著“品三國”的東風,很多舊作也登上圖書銷售排行榜,《易中天品三國》更是榮登榜首。
    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的一次圖書籤售活動中,三千“意粉”(“易粉”)助陣,由於讀者太多,簽售中途被迫叫停 。
    在上海書城舉行的簽售活動中,讀者從書城二樓一直排到三樓。從下午兩點到六點,易中天就沒有停過筆。每個讀者手裏都捧著一摞“易中天”:“品讀中國”書係4本、《解讀漢代風雲人物》1本、《帝國的惆悵》1本。新書搭上老書,有些讀者甚至還要個兩三套。這一下午,易中天簽售圖書5600多本,廢了8枝筆,直到雙手顫抖,拉不開易拉罐。
    第四是紅了自己。“如日中天”是當下人們對易中天熱最貼切的評價。易中天的“粉絲”遍及全國,網民為他建的“易中天吧”火得一塌糊塗,誰敢説易中天半個不字,保準逃不出“十面埋伏”,落得個“四面楚歌”。走在大街上,易中天甚至會被農民工認出、合圍,以致"乙醚"(“易迷”)們強烈要求,易中天上街必須戴上墨鏡。易中天還獲得了“魅力先生”、“第一先生”等雅號。最新一期的《魅力雜誌》盤點2006,評選出中國“十大魅力先生”,易中天以“溫文儒雅的另類教授”榮幸當選,將和黃健翔、竇唯等娛樂明星同臺領獎。除了“魅力先生”,易教授已經收穫到手的有《新週刊》頒發的“年度新銳人物獎”,《南方人物週刊》的“中國魅力50人”。此外,南方電視臺的《南方盛典》已經將“2006年度創意傳播獎”冠冕加給了易教授,同城的另一家著名媒體《南方週末》也將其鎖定為“2006年度人物候選人”。同在操作中的還有“新浪2006網絡盛典”,易教授將和郭德剛、趙麗華等名流同臺角逐“年度文化人物”。一個60歲的人能有如此魅力,不禁讓人感慨係之。
    在燒紅半邊天的同時,易中天也讓這把火把自己燒焦了一半。“要破曹公,宜用火攻”,當年周郎橫江一把火,燒得躊躇滿志的曹操倉惶北顧,而今“反易同盟”傚法赤壁故事,幾番火攻,直燒得快意恩仇的易中天草木皆兵。
    火燒易中天第一式:“火攻易學”。易中天的專業是文學和美學,卻堂而皇之地登上央視講壇,講什麼史學。用非所學,用非所長,對史學專家是班門弄斧,對觀眾是混淆視聽,甚至誤人子弟。
    火燒易中天第二式:“火攻易説”。有人説,易中天品三國“信口開河”、“胡説八道”、“滿嘴跑火車”。葛紅兵《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指出,學術的大眾化不是娛樂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易中天卻犯此三忌,而且只講微言,不及大義。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土等民《學術小人易中天著品三國有罪十三宗》指出,易中天有十三大罪狀。第一,誤讀歷史,詆毀名著;第二,硬傷纍纍,錯誤百齣;第三,東拼西湊,嚴重“注水”;第四,語無倫次,毫無文采;第五,滿篇“據説”,治學不嚴;第六,觀念陳舊,了無新意;第七,大肆引用,涉嫌抄襲;第八,“笑談”歷史,媚俗惑眾;第九,境界不高,心理陰暗;第十,唯利是圖,斂財無道;第十一,狐假虎威,媒體炒作;第十二,趕鴨上架,濫竽充數;第十三,倉促出籠,愧對大眾。
    火燒易中天第三式:“火攻易德”。首先,易中天是大學教授,是教授卻不帶研究生,甚至很少上課,不務正業,到處參加社會活動,甚至跑到電視臺拋頭露面,為自己博取名聲和金錢,是職業道德欠缺的表現;其次,易中天品三國有很多硬傷,講述方式也有諸多隨意,會誤導觀眾,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第三,易中天帶來了一個危險的價值信號。中國的學術出版環境本來就不好,沒有專業的學術出版社,更沒有真正的大學出版社──多數的大學出版社只是校辦企業,更多地承擔起了贏利使命。倘若再以易中天為榜樣,要求學者進行迎合市場的包裝革命和取悅大眾的文體革命,學術出版難免被逼入死路。
    火攻易中天第四式:“火攻易名”。首先,作為學者,不是在書齋老老實實研究學問,卻依靠媒體炒作一夜成名,有悖學術精神,他的這種出名方式,對潛心書齋研究的學者不公平;其次,易中天就是個“學術超男”,甚至是“學術小人”,和“超級女聲”沒有什麼兩樣。梁曉聲表示,“易中天現象”是浮躁的標誌。有那麼多人喜歡易中天,是一種悲哀。
    對於種種攻擊甚至謾罵,當年余秋雨的態度曾是“把罵聲當掌聲”,結果是悲憤地封筆退出文壇;現今的易中天有所進步,他向記者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但也強不到哪去。他表達憤怒的方式是一句話:“我想反問一句,這樣問我公平嗎?”
    行文至此,記者不禁擔心易中天會像余秋雨選擇“封筆”一樣,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選擇“封口”。雖然,《易中天品中國文化》又在寧夏衛視如火如荼,但如果“火燒易中天”也像“水淹余秋雨”一樣持續10年,易中天還能扛得住嗎?
    拷問文化圈
    記者既不是“余迷”, 也不是“易粉”,關心的也只是“文化明星”這一新生事物。所以拿“水淹余秋雨”和“火燒易中天”説事,只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只有餘秋雨和易中天堪稱“文化明星”罷了。
    拋開針對特定人和事的是非恩怨,有助於我們看清“文化明星崛起之痛”的本質。如此,記者提出如下問題,希望能夠引起文化人和文化圈的思考。
    問題1:時代是否需要“文化明星”?文壇是否應該與時俱進,為“文化明星”的成長創造適宜的環境?
    以互聯網的推廣和普及掀起的信息革命為標誌,人類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進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信息傳輸技術,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時空概念,人際勾通效率提高,交往距離縮短,地球好像變成了村莊。各行各業依靠網絡等傳媒的支持,掀起了目不暇接的造星行動,社會流行仿佛進入了“明星導向”時代。一個航天英雄,就能掀起全民航天熱;一個姚明的受傷,就能左右廣大球迷的情緒;一個“超級女聲”的閃耀,就能引發全國少男靚女的明星夢。我們隨便訪問一個人,就能從他的口中聽到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明星的名字;如果訪問的恰好是個追星族,他還能説出明星的年齡、愛好、影響等詳細情況。但是記者敢説,我們訪問中能聽到文化人名字的機會並不多。
    我們都在抱怨青少年熱衷於追星,主要是追娛樂明星和體育明星,心浮氣躁,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明星導向”的力量。我們拿什麼和明星導向對抗?用孩子們聽得耳根起繭的空洞説教嗎?告訴孩子們,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可是孩子們看不見,摸不著,如此他能拋卻浮躁,靜心攻書嗎?
    而“文化明星”的崛起,讓孩子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書中的成功機會,看到了治學成就明星夢的機會,不好嗎?
    如此説來,在明星導向社會時尚方面,文化人、文化圈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所謂“智者因勢而利導之”,我們是不是應該適應時代潮流,扶持“文化明星”的成長?是不是應該為“文化明星”的成長創造好的氣候、寬鬆的環境?
    問題2:什麼是文壇好的環境?我們是不是應該建設和諧文壇,建設文壇和諧文化?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十六屆六中全會又發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號召。作為文化人,應該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做和諧文化建設的先鋒和典範。
    建設和諧的文壇和文壇和諧文化,首先應該把“和諧”作為道德標準。文壇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比如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氣,是“文人相輕”的表現。曹丕《典論論文》説,“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而今,我們是否應該用和諧的道德為標準,自覺地根除“文人相輕”的習慣思想,樹立全新的“文人相重”的道德觀念?
    在競技場上,我們經常聽到勝利者對失敗對手的讚美與尊重;在我們文人自己虛構的武俠世界,也經常聽到一代大俠對邪教高手武學修為的推崇;即便是在娛樂圈,明星之間也多是相互敬重,相互捧場。為什麼文化人就不能相互看重?讚美別人的長處,寬容別人的缺點,是一種美德,也是為人的高尚境界啊。
    建設和諧文壇和文壇和諧文化,還應該把“和諧”作為文壇的行為標準。
    千百年來,社會上就有“文人無行”的説法。現在,如果我們把探討當作挖苦的手段,把批評當作攻擊的利劍,甚至演變成謾罵和群毆,就會在“文人無行”的死衚同裏越陷越深,把“文人無行”的惡名越背越重。須知“文人無行”是最嚴重的“有辱斯文”。因此,我們説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都應該想一想,符合和諧的道德標準嗎?符合和諧的行為標準嗎?
    建設和諧文壇和文壇和諧文化,還應該把和諧作為文壇的審美標準。如果“文化明星”的崛起是時代的發展需要,那就是“文化明星”與時代的和諧;如果我們的著作能夠得到市場的肯定,甚至引發“洛陽紙貴”的熱銷盛況,那就是著作與市場的和諧;如果文化人能夠得到讀者的追捧、網民的擁護,那就是文人與民眾的和諧。舉天下之美集之於和,和諧為美。美的人、美的書、美的事,我們為什麼要和他過不去?
    最後,建設和諧文壇和文壇和諧文化,還應該把“和諧”作為文壇的制度標準。所謂“儒者以文亂法,俠以武范禁”,説明文化人有不尊法度的老毛病。文人散漫,世有公論。以文壇管理而言,就存在過於鬆散、制度缺失的弊端。“文化明星”的崛起,很多人大呼“不公平”,但是,想過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嗎?沒有!我們沒有制度,人家靠媒體成名,就不犯法,也不違規,更不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擋任何人的道,有什麼不公平?在市場和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與其坐在那裏憤憤不平,不如適應時代,拋棄此前的學術權威思想甚至學霸習氣,建立扶持文化人成名成家的制度和程序,創造有利於“文化明星”崛起的環境。
    問題3:文化是否應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延安整風時期,就存在過“雅與俗”的爭論,而且激烈程度不亞於對“文化明星”“媚俗”等的種種討伐。其實,幾千年的文化史證明,陽春白雪,下裏巴人,各擅勝場,這是不爭的事實。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新聞報道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記者認為,這一原則也應該適用文化圈。再先進的技術發明,如果不能轉化成現實生産力,只能是廢紙一張;再高深的學術,如果不能普及大眾,那也只能説是學而無用;好的文章,沒有讀者,算是白寫。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古老的中華民族正以復興的姿態崛起于太平洋之濱。要完成復興之路,本世紀最初的20年尤為關鍵。作為文化人,應該為民族復興大業做些什麼呢?
    我們知道,決定一個民族強盛的因素,經濟實力很重要,這時硬體。沒有實力,就要落後,就要挨打。所以我們黨和國家這些年不遺餘力地搞經濟建設,強調發展的硬道理。
    但是,一個民族的強盛更需要文化,這是軟體。沒有軟體,一台電腦就是一堆廢鐵;沒有文化,一個民族就沒有靈魂。
    新加坡前總統、內閣資政李光耀説,如果中國的崛起能以文化復興的形式出現,那麼全世界包括美國和日本,都會被她所吸引和影響。中國的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她要打造的是21世紀版本的新中國。
    因此他建議我們,像鼓勵商品在市場自由貿易那樣,允許文化在自由的環境中發展壯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重建漢唐的文化盛世。他表示相信,如果不同流派的藝術、文化、哲學、政治思想可以自由地競爭,那麼文化的花朵將在中國盛放。屆時全球的中國觀察家、學者、媒體都會看到中國追求的不是稱霸世界,而是復興中華文明,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讓中國人都享受到高水平和高素質的生活。
    復興中華文明,正是文化人的時代使命。如果我們文化人不貼近這一實際,只能被時代拋棄;如果我們不貼近生活,只能被社會拋棄;如果我們不貼近群眾,只能被人民拋棄。拋棄到哪?拋棄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步伐之外,在沒有人關注的角落裏自吟自唱,自我欣賞。【來源:中國信息報】

責編:百家講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