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屏幕上的“後腦勺”個個是“百家粉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5日 17:04 來源:CCTV.com

  東北網9月24日電到《百家講壇》的現場去看易中天品三國,聽紀連海侃和紳,這大概是很多“百家粉絲”們的夢王申,其實夢想實現並不難,《百家講壇》錄製現場的觀眾,是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只要你按時到場,遵守規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坐進“百家現場”。

  這對於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説當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於是一批北京的大叔大媽們,成了“百家現場”的“固定觀眾”。

  “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些白髮蒼蒼的大叔大媽,他們所以能夠幾年如一日地坐在‘百家現場’當觀眾,自然有他們的道理。他們的文史知識非常豐富,時常會給主講人提意見,與主講人就某個史實展開辯論,糾正主講人的錯誤……”《百家講壇》的一位編導對記者説。在“百家現場”記者採訪了兩個人。

  自封觀眾組組長───米姨

  如果説易中天是全國觀眾公認的《百家講壇》的明星,那麼米姨就是《百家講壇》欄目組和所有主講人公認的《百家講壇》的幕後明星。米姨是一位名叫米櫻的63歲大媽,是《百家講壇》的“鐵桿觀眾”,只要有節目錄製,不論冬夏,不論颳風下雨,米姨從不缺席。

  見到米姨時,她正在演播室外的休息室裏忙著手裏的“活兒”,製作一個毛線編織的小草莓。這是她的一個絕活手藝,用毛線編結各種水果、蔬菜,花樣翻新。據説每位《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都得到過米姨親手編結的小禮物。在米姨的身邊,記者看到了米姨自製的“口袋書”───10厘米見方的厚厚一本手抄古詩詞。一提到她的“口袋書”,米姨立即“興奮”起來,她把“口袋書”塞進記者手裏:“翻開,隨便點一首,挑長的,我全能背下來。”63歲的老人興奮得像孩子一樣給記者背誦了《琵琶行》、《隆中對》,因為時間關係,《長恨歌》只背了一小部分。米姨説她的這個手抄本上共有古詩詞280首,現在她都能背下來。對古詩詞的興趣就是從現場聽《百家講壇》開始的,現在她不但背詩,已經開始寫詩了。

  20日上午在錄製現場,記者看到在錄製即將開始之時,米姨先發話了:“大家都靜一下,各就各位,別聊了。手機什麼的都關好了。年輕人都往前坐,坐到第一排,大家配合一下,我們老頭兒老太太的後腦勺不好看,我們坐後面,謝謝大家,配合一下工作……”原來米姨給自己封了一個職務“觀眾組組長”,每次節目錄製前都要行使一次“組長”的權力。

  逃課來聽專家講座───付立松

  付立松,應該是“百家現場”裏少有的黑頭髮的年輕人了,現在正在北京某大學讀書,大三年級,英語專業,老家在黑龍江雙城。

  從今年6月份起,付立鬆開始期期不落地坐進“百家現場”。他對記者講原來只是在電視裏看《百家講壇》,錯過了就到網上下載。今年6月,他的老鄉告訴他可以現場聽講座後,他就一期也沒落過。付立松逃課去聽《百家講壇》在學校是有了名的,如果連續一個星期課堂上找不到他,那就肯定是坐在了《百家講壇》的課堂上。

  付立松在“百家現場”有個專門的筆記本,他和聽他的大學專業課一樣認真記筆記。付立松説現場聽老師們講課和看電視不一樣,在這裡他能感受到課堂上的氛圍,課下他還能和老師們就某個問題交流,甚至爭論,這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難以想象的。他的文史知識就在這三個多月的現場聆聽中突飛猛進。付立松為記者算了一筆“求學賬”:《百家講壇》每月最多錄製四天到一週的時間,其間除去週六週日,他並沒有耽誤幾天課,再説學校裏的課可以補,學校裏的老師隨時都能找到,可是《百家講壇》的老師錄完節目就走,再要見面就難了。

  付立松對記者説,他已經定下目標,本科畢業後改考文史類研究生。但他有個擔心,《百家講壇》掀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到時他考研的競爭者會增加不少。

  米姨和付立松是《百家講壇》觀眾隊伍裏的兩個代表,他們和《百家講壇》節目組自發地形成了協作和互惠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

  中午午休,記者看到他們坐在休息室裏開始午餐。《百家講壇》欄目組提供免費飲用水,大叔大媽們從各自的拎兜裏拿出麵包、燒餅、火腿腸……老人們這種粗簡的午餐方式,讓人的心中有一絲不忍,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責編:英子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