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問《百家講壇》 文化該如何親近大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30日 17:30 來源:

  《百家講壇》“火”了,但伴隨名氣和讚揚而來的,還有質疑之聲,而且也很“強勢”。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一篇《我們為什麼要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的帖子,10名來自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暨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裏用詞“激越”,稱于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要求“《百家講壇》應立即讓于丹下課,並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

  其實,對《百家講壇》來説,類似的質疑並不陌生,欄目“火”起來後,贊成、反對、爭論的聲音,就一直不絕於耳。

  3月23日晚,與分管《百家講壇》的央視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副主任魏淑青和《百家講壇》欄目組製片人萬衛相對而坐,記者把這些質疑和盤托出,他們對此一一予以回應。

  【質疑】傳播學術還是歪曲經典?

  【回應】民眾對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一些個性化解讀並未傷害群體文化記憶

  究竟應該如何解讀文化經典,一直是《百家講壇》繞不過去的關鍵問題。在“十博士聯名倒于丹”事件中,博士們的怒火,主要來自於丹解讀《論語》和《莊子》的方式。實際上,講三國的易中天、講清史的閻崇年和紀連海走紅之後,都被一些學者、專家和普通觀眾挑了不少刺,認為有將傳統歷史文化“庸俗化、簡單化”的傾向。有的質疑聲非常激烈:“《百家講壇》不是在傳播和弘揚經典,而是在歪曲經典。”

  對此,萬衛很平靜地説:“沒有誰可以壟斷對經典的解釋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讀,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心中也可以有一千部《論語》。”萬衛表示,我們並沒有曲解經典。在《百家講壇》最早“火”起來的閻崇年,正是因為“正説”歷史才引起了廣泛關注,當時屏幕上的“戲説”之風盛行,書店裏各種各樣的“大話”、“水煮”系列也已讓大眾感到膩味。

  魏淑青則表示,在物質雖然豐富而精神卻相對貧乏的當下,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于丹等學者大受歡迎,也折射出民眾的心靈亟待某種撫慰,精神上存在著某種饑渴。魏淑青介紹説,于丹曾表示,她的解讀是從“學術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來、與民眾分享文化的一種嘗試,採用的是“心得”的表達方式,而非嚴肅的學術教材,應該説,這種解讀並未傷害群體文化記憶。而易中天則分析,“為什麼觀眾會被吸引來看這些節目呢?歸根結底是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方式。”

  不過,魏淑青也坦言,即使欄目再成功,即使請來的專家學者再“大腕”,也不意味著對傳統經典的解讀可以隨心所欲。為儘量避免出現“硬傷”和誤讀,欄目組下一步還要和專家學者加強溝通,把關將會更嚴格。同時,也不會過分追求收視率和轟動效應,會進一步考慮社會效益和文化影響,“總之,會儘量把握好度。”

  【質疑】學術講座還是娛樂節目?

  【回應】電視講座要遵循傳播規律,讓觀眾看得懂、記得住

  伴隨著“紅火”的收視率,一位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專家學者,迅速擁有了廣泛的知名度。但他們不同於傳統大學課堂的講授方式,也引來一些質疑聲:《百家講壇》究竟是在製造“學術明星”還是“娛樂明星”?《百家講壇》是否是一檔打著文化旗號的娛樂節目?

  在回應這些質疑前,萬衛向記者介紹了“學術明星”的“生産流程”。在挑選主講人方面,欄目組堅持“三維”標準。“首先,學術根基是根本;其次,要掌握電視化的語言方式。現在會講課的人很多,但能在鏡頭面前講,並且能讓觀眾聽得懂的並不多;第三,主講人還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圍繞人的成長、人的幸福來談文化、講歷史??這樣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心靈,節目蘊含的文化信息含量才能傳播開去。”

  有人對欄目的播出形式感到不解或不滿:“學者們講得好好的,幹嗎總插入畫面打斷他們?”

  對此,萬衛解釋説,“這是符合電視傳播規律的做法,因為電視具有‘過耳不留’的線形傳播特性。最初,有不少主講人也不理解,認為這麼做削弱了學術性,打斷了思路。然而,作為電視人,我們必須要為觀眾考慮:40分鐘長的節目,觀眾不可能從頭到尾全神貫注,何況還有許多人是節目中途才打開電視的,我們需要通過畫面切入等輔助手段,製造興趣點。這樣才能消除疲勞感,符合人們的收視心理。”他説,欄目組曾應一位主講人的要求,做了一期“不打斷”的節目,但播出之後效果很不理想,就連主講人自己都看得乏味。

  再回到開頭的質疑,萬衛回應説,作為電視人,只是想有所創新,既能讓欄目好看,又能讓觀眾有新的收穫。“這檔節目説白了,就是集老師講座與畫面故事為一體的電視課堂,而且我們的目標觀眾定位在15歲以上,要做到老幼皆宜,就必須時刻考慮怎麼才能讓觀眾看得懂、記得住。”

  【質疑】迎合大眾還是引領大眾?

  【回應】狹隘的“精英心態”不可取,在迎合的基礎上做到引領和提升

  嚴格的遴選標準能保證欄目的高收視率,但也許是把“雙刃劍”。有批評的聲音説,“《百家講壇》是在迎合大眾,讓學術來屈就觀眾的需求。”

  魏淑青表示,這種質疑聲,實際上反映出一些人狹隘的“精英心態”,“他們首先就認為‘迎合’觀眾是‘低層次’的舉動,我們並不這麼認為。或許從一定角度看,《百家講壇》是在迎合大眾,但我們是在迎合的基礎上進行引領和提升。”她説,“長期以來,我們非常缺乏優秀的文化或科技普及讀物,很多學者認為寫這類書不入流。造成這種局面,與我們長期以來缺少渠道來幫助學者培養公眾意識有關,學者們關心的核心問題是同行認可,很少會考慮學術普及問題。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打造有公眾意識的學者’,而不是單純地‘使用’他們。”魏淑青説,“大家各説各話,各走各路,學術圈和普通觀眾永遠是隔膜的。當然,這種‘引領’不可能太超前,只能比觀眾‘快半拍’,節奏確實很難把握。”

  萬衛説,在經歷過純學術節目一次次的“滑鐵盧”後,《百家講壇》將思考的出發點從“自我”轉移到了大眾,並與學者們一起完成了這種轉移。而當大眾給予了欄目深厚的感情與認同之後,當原本與大眾隔絕的學者們習慣了將自己終其一生的學術成果面向大眾時,他們也收穫了另一種自我認同。

  網友熱議《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主講人面對的不是權威的教授,而是我們這些平頭百姓。雖然有些人學術超群,但是他們走不近大眾,不能把文化很好地傳播。我覺得就是要把文化通俗化,這樣才能有人去看。試問一下一部書為什麼能流傳千古?首先是書好懂,其次,歷史上的説書藝人也功不可沒。

  (網友IP:123.113.238. )

  ●《百家講壇》要請些社會、藝術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專家權威來,老講人文學科太不負責任了。應該讓學生、讓普通百姓看到每個學科後面精彩的世界,激發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信心。

  (網友IP:60.9.2.)

  ●《百家講壇》搞的是商業運作,策劃方案很清楚明白,就是通過中央電視臺的強大傳播效應,給《論語》等經典古籍貼上個人的新標簽販賣,卻美其名曰普及傳統文化。

  (網友IP:219.234.25.)

  ●《百家講壇》該增加點深度了。

  (網友IP:61.51.232.)

  ●4年前的《百家講壇》你看了嗎?那時都是講“大學問”,高深得很,令人昏昏欲睡。如今的《百家講壇》走的就是大眾路線,當然免不了要説故事。如果你不想聽故事,而是高深的學問,請你直接去看高深莫測的書好了。

  (網友IP:218.104.123.)

  ●《百家講壇》在變味,似乎更多地在迎合一些人的需要。《漢代風雲人物》就是在追電視劇《漢武大帝》,然後什麼和?紀曉嵐、莊妃和多爾袞,都是借熱播電視劇提升收視率。主題也離不開權謀、宮闈……

  (網友IP:61.51.225.)

  ●《百家講壇》其實只一家爾。哪一家?歷史家!

  (網友IP:61.51.230.)

  ●每個上臺的人,不論是教授、博士、商人,甚至説書人,皆可自成一家。現在中國人的閱讀實在太少了,需要各種各樣的人講授各種各樣的知識。

  (網友IP:61.48.26.)

  來源:《人民日報》 (2007-03-28 第11版)

責編:百家講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