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訪談

CURRENT GUEST

趙德平

十八大代表 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趙德平,67歲,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編劇。在基層劇團生存艱難的大環境下,他帶領的縣級劇團不斷創新,一年演出200多場,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份。作品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飛天獎、中國電影百花獎等國家級大獎。

詳細
第101期

專訪十八大代表 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趙德平:文藝作品要接地氣

  • 基層院團是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

    我覺得基層院團是全國文化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面積非常大,人也非常多,比如説藝術院團演出的廣大受眾是在基層、在農村。所以要做到文化強國,把文化做大做強,基層這一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不好做,它有它的特殊性。這麼多年來,我們一路走來,對這個感悟頗深。

  • 走在全國藝術院團轉企改制前列

    河北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現在正在向文化強省邁進。這些年創作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在全國非常有影響。我們這些年致力於把團做大、做強,我們在全國藝術院團轉企改制方面,走在了前列,由原來的大廠評劇歌舞團,轉企改制為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公司,進行公司化企業管理。

  • 走基層 接地氣 與農民朋友心連心

    只有到生活中感悟,才能從泥土裏提煉出接地氣的作品,我曾經説過,作者沒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會生動,作者心裏沒有群眾,他的作品就沒有觀眾。前幾年,我肝上長了一個瘤。有一天我正在給團裏給開會,有個大廠的農民跟我説,要把他的肝捐給我。這讓我十分感動。

  • 劇團要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

    現在農村物質生活提高了,對於文化需求也需要提升,特別要看一些和時代貼得非常緊,非常好看,又有時尚元素的表演。所以我希望院團走向市場,特別是走向農村,農村是根,農民是養育我們的父老鄉親,到他們那兒演出,一定要讓他們更喜歡。

文字實錄

記者:趙團長,請介紹一下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公司目前的情況?

趙德平:我們團目前有107個人,都是全國各地招聘的,我們本縣就兩個人。有的是戲曲界的,有的是影視界的,還有歌舞界的。歌舞界的,都小有名氣的,比如説星光大道欄目的月冠軍、周冠軍,有青歌賽優秀選手,還有各地選秀節目的出色演員。

我們現在的演出都是面向全國。我們今年承辦了好幾臺國家級大型綜藝晚會。11月7號中央電視臺三套播出的慶祝三農晚會就是我們原創並演出的。

記者:趙團長,能否談一下院團這些年的發展?

趙德平:河北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現在正在向文化強省邁進。這些年創作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在全國非常有影響。我們這些年致力於把團做大、做強,我們在全國藝術院團轉企改制方面,走在了前列,由原來的大廠評劇歌舞團,轉企改制為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公司,進行公司化企業管理。

轉企以前,雖然説我們的改革已經做得比較好,觀眾肯定我們,效益也非常好,但轉企改制以後,還是出乎我們的想象。人的精神狀態,還有出人齣戲方面,面貌一新。而且演職員的潛能充分發揮,有原來排不上號的演員成為了明星、大腕,在全國巡演。有的拍影視電視劇、電影,而且還有的人是中央電視臺的特邀演員。

所以轉企改制使我們感覺到文化要發展、要繁榮,必須走一條適合藝術生産規律的建設道路。

我們轉企改制以後,中央領導李長春同志到我們那兒去看演出,並給予很高地評價。李長春説,東北有趙本山,河北有趙德平,希望你們二趙聯手,把文化産業做大做強。

隨後,河北省、廊坊市,以及我們團召開了多次會議,落實長春同志的指示精神。首先就是多元化發展,真正地把評劇歌舞團演藝公司做成一個産業集團,只有把文化做成産業集團了,才能做大做強。

我們建立了一個農村題材影視基地,就在美麗的長白河畔,現在已經掛牌,進入了實施階段。與之配套,我們成立了作品原創中心,從全國已經招聘了六七名有知名度,有一定影響的創作者,這樣一個團隊,對作品的高度能夠有把握。

影視作品方面,比如説由我現在正在創作,明年準備開拍的一個百集電視機,《當家的女人》姊妹篇,這個電視劇叫《進錯門的女人》。

現在一年我們團演出二百場,我們的演出收入2009年就突破千萬,而且我們團現在購置演藝設備都是一流的,燈光電等等,包括服裝、道具、舞美等等。

記者:趙團長,您是基層文化組織的代表,這次也是在總書記的報告當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講基層群眾文化訴求,從您的基層文化建設角度,來談一談對於報告的看法?

趙德平:在報告中,胡總書記特別強調了文化強國建設這一點,作為黨的文藝工作者,感到親切,同時感到責任重大,感到時間非常迫切。

我覺得基層院團是全國文化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面積非常大,人也非常多,比如説藝術院團演出的廣大受眾是在基層、在農村。所以要做到文化強國,把文化做大做強,基層這一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不好做,它有它的特殊性。這麼多年來,我們一路走來,對這個感悟頗深。

基層特別是農村,農民對文化的需求有它的特殊性。觀眾要看那些和他們貼得非常近,看得懂,就是身邊的事,這樣的作品他們才喜歡。如果是坐在高樓大廈裏編出來的作品,老百姓就感覺是胡編亂造糊弄人的,他們就不願意看。

只有到生活中感悟,才能從泥土裏提煉出接地氣的作品,我曾經説過,作者沒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會生動,作者心裏沒有群眾,他的作品就沒有觀眾,我們團一路走來,我們的作品紅遍全國,而且最後拍成電影、電視劇,驗證了我説的這句話。

記者:30年來,您帶領這個院團取得了很多成就。有什麼事讓你最為感動的嗎?

趙德平:我們對老百姓有感情,我們的作品也感染了群眾。我講講群眾怎麼讓我們感動的。前幾年,我肝上長了一個瘤。有一天我正在給團裏給開會,有個大廠的農民跟我説,要把他的肝捐給我。這讓我十分感動。

記者:十八大以後,您有哪些計劃?

趙德平:我們院團現在想再有一個創造性、跨越式的發展,我們提出了文化下鄉惠民演出升級工程。這是在全國第一次提出來,而且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群眾的歡迎。

為什麼要提這個升級工程,因為我們通過長期下鄉到基層演出,我們感覺到,在農村,如果還是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觀眾已經不滿足了。

現在農村物質生活提高了,對於文化需求也需要提升,特別要看一些和時代貼得非常緊,非常好看,又有時尚元素的表演。

所以我希望院團走向市場,特別是走向農村,農村是根,農民是養育我們的父老鄉親,到他們那兒演出,一定要讓他們更喜歡。

另外一個就是設備,我們第一次升級工程完後,更新設備花了六七百萬,燈光、音響包括舞臺,我們帶著升級以後的精神狀態、作品以及設施,我們到基層去演出。

高清圖集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