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訪談

CURRENT GUEST

劉萬永

十八大代表《中國青年報》報道部副主任

劉萬永,男,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2012)獲得者之一。現為《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作為記者,劉萬永不畏“惡勢力”和“強權”,堅決維護正義與公正.被同行稱為“藏獒”記者,網友稱讚其為“有血性的好記者”。其最著名的報道是《王佳俊冒名頂替讀大學路線圖》和《一個退休高官的生意經》。

詳細
第30期

專訪十八大代表 《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

劉萬永:當選代表前覺得十八大很遙遠

30

專訪十八大代表 《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

調查記者劉萬永:當選前覺得十八大很遙遠

簡介:我在當選之前,覺得十八大是很遙遠的,當選之後,我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跟我講,我們身邊有認識的人和十八大有直接關係了。我覺得能夠當選十八大代表是真是既是榮譽又是責任,感覺自己肩上擔子更重了。

一鍵分享 新浪微博 人人網 i貼吧 開心網 QQ空間

分段視頻

文字實錄

第一部分逐步轉型成為調查記者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CNTV十八大代表系列訪談。説到記者,也許不少人會想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殊不知這背後有多少辛酸苦辣,調查記者就是這樣一群人。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的是十八大代表,《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資深調查記者劉萬永,他將與我們分享他作為調查記者的職業經歷,和自己作為十八大代表的感想期待。首先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個人經歷,您是如何走上新聞事業這條道路的?

劉萬永:我是在199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教育係,本科學教育,後來畢業之後又在中國新聞學院學兩年新聞,從實習一直到現在一直在中國青年報。

主持人:這是不是您從小的理想?

劉萬永:我前幾天曾經在《中國記者》發了一篇文章,講了一下我從事新聞工作一些簡單的經歷。因為,其實我直到大二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新聞的五個W是什麼?更不用説是否從小夢想當記者。實際上大概在大三的時候,才慢慢地往記者路上走。

主持人:調查記者是出名的苦和累。這是您自己的選擇?

劉萬永:我一開始比較喜歡寫社會新聞,法制類報道,慢慢轉到調查性報道。

主持人:是自己選擇?

劉萬永:應該是自己主動和被動兩個因素相疊加的一個結果。

主持人:這個主動因素在哪?

劉萬永:主動是因為我自己喜歡,然後慢慢地從剛才講的社會類、法制類的新聞,一直到調查性報道。那麼被動是指我們報社這幾年都有一些改革,每次改革都是一些部門的重新組合,那麼我在不停地換部門,最終到了我們現在叫特別報道部,就是一個比較嚴格意義上的調查報道部門。

主持人:什麼原因讓您堅持16年從事新聞行業呢?

劉萬永:最簡單兩個字因為喜歡。我曾經跟我們的實習生還有一些學新聞的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就講,我説從事記者特別是調查性報道記者,這個工作確實是比較苦,比較累。可能待遇上也不會太高,誘惑比較多,風險比較大。但是,如果説你要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能走得稍微更遠一點,那你就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第二部分記者工作外表光鮮 內心焦慮

主持人:對,説到記者工作,可能很多新聞從業者都是非常嚮往的一個職業。尤其是我們一些晚輩都是非常嚮往,作為前輩您給晚輩一些建議是什麼呢?

劉萬永:我還不敢自稱為前輩,但是我覺得想希望走上新聞工作這個道路的學生來講,我倒是希望他們能夠頭腦比較清醒一點,不只看到記者光鮮靚麗的一方面,也要知道他們背後付出一些辛苦,一些困難,甚至心理上焦慮,多多少少了解一下。我曾經跟我們的一些同行探討的時候我就説,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向公眾展示自己最好一方面,那麼比如説我們的大學裏面和學生座談、講座,都可能願意介紹我們自己一些成功的作品。那麼比如説我們的報道通過發表,所反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可能我們自己願意説,學生也願意聽。

那麼,學生會覺得説當記者確實很好,能夠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等。但是,我也希望多去給學生講一講我們自己做的有哪些不成功的報道,在報道當中遇到什麼問題,從我們自身遭遇來講,或者説從我們的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來講,都存在哪些個困惑,讓學生正反兩面都了解了。我説他們在正反兩面都有充分的信息了解之後,最終作出的抉擇,能夠決定他們走多遠。

主持人:能不能以羅彩霞報道事件為例,給我們詳細地來分享一下如何完成這樣的報道的?

劉萬永:實際羅彩霞報道對我個人來講是比較早的一篇報道,是在2009年,羅彩霞當時是天津師範大學一個學生,馬上面臨畢業,辦理各種證件的時候發現身份信息被別人盜用,經過一番調查,最終發現是被以前同班同學王佳俊盜用。後來求助無門後來在網上發帖子,我看到之後就到天津去做一個採訪,那麼報道出來之後,事件有一個比較,不能説圓滿解決,當時看來雙方和解是最好的一個選擇了。

那麼,我曾經在我的博客上發了一篇文章就講,這個結果最終沒有實現一個社會公平和正義。那當然去具體實施這次冒名頂替的那些人,包括王佳俊的爸爸王爭榮等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當然我覺得可能對羅彩霞來講她也有很多的收穫,是一個比較重大的人生一個機遇。小羅原來是學導遊的,經過這個事件之後,接觸很多記者,也對新聞工作産生了很濃厚興趣,現在變成我們同行,就在你們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也是經常搞調查性報道。

因為畢業之後,她就去了成都電視臺,有一個叫《真相三十分》欄目,類似《焦點訪談》這樣欄目去做調查報道,後來跑到北京來。我記得特別清楚的一件事是羅彩霞在成都的時候,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説她做一個選題,和她的遭遇一模一樣,也是一個女生被另外一個冒名頂替上大學,她由於各種各樣原因沒有做出來,她就給我打電話。打電話時候就説她因為節目的問題,曾經放聲痛哭,我覺得我特別能理解她的心情。

一方面是感同身受,當時自己那種無助可能和這個學生的狀態是一樣的。另一方面也覺得,可能新聞工作並不像原先想象的那麼天真浪漫,可能會遇到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部分媒體之間合作很重要

主持人:在這次採訪當中有沒有一些背後故事,比如説像採訪的突破,或者是新聞線索等等,是怎麼去採訪的呢?

劉萬永:當然這個背後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其實有一個媒體之間的合作,因為我們經常講做調查性報道大家都希望拿到獨家的新聞,那麼可能對於媒體之間競爭會比較多,實際上我們也有很多合作。

比如説在羅彩霞事件最初報道之後,因為最初報道只是涉及到冒名頂替事件本身,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深挖,冒名頂替事件到底怎麼操作,是誰來做的,整個環節是什麼樣的?它怎麼樣把一層一層這種有明確法律法規規定的這些個程序突破的,然後最終實現了她冒名頂替。那麼深挖的時候,我們當時是要到貴州師大去採訪,但是由於我們在貴州的記者站,記者是有其他的任務,所以我們在貴州那個點是空白的。

這時候就是我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都市報的記者,他跟我們過去有合作關係,於是我們跟他聯絡。他是在去貴州師大之前,就跟我們打電話,説你們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先代你們去問一下,然後我就給他講了一些,後來他給我們看了初稿,在這個初稿裏提到了錄取通知書明明是發給羅彩霞的,怎麼會最終落到了冒名頂替的王佳俊手裏面,因為教育部有明確規定,錄取通知書必須交給本人,不能由他人代領。那麼錄取通知書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解決這個問題就大概能夠理清,整個冒名頂替的一個個環節是怎麼來的。

那麼貴州師大就跟媒體講説是王爭榮,也就是冒名頂替者王佳俊他爸爸,在錄取之後開學之前,跑到我們學校來説,我路過學校來看一看我女兒有沒有被錄取。那麼學校就問他你女兒叫什麼?他説我女兒叫羅彩霞。學校問為什麼你姓王你女兒姓羅,王爭榮就説我女兒隨母親姓氏,學校為了核實查了檔案,一查母親叫羅榮華,這是貴州師大對媒體講的,這些東西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實際上貴州師大裏有一個人,他一手操辦了冒名頂替的事件,他把錄取通知書截留了,然後他把錄取通知書給了王爭榮,那麼貴州師大為什麼要編造説又查身份證,又查檔案這些細節。是因為他們為了要推託他們的責任,但是對於我們來講,一開始並不知道,但是我們看《貴州都市報》記者,他去採訪貴州師大副校長,以及原來的招辦主任,其中只有一句話,錄取通知書是被我們一個教授拿走的。那麼我當知道這個環節之後,我就告訴了正在貴州師大採訪的,中央人民廣播學院記者楊超,楊超又找到了貴州師大,終於把截留錄取通知書這個人給挖出來了。

第四部分做調查報道一定要多去研究

劉萬永:這個故事我也經常在想:到底能夠給我們調查性記者有什麼啟發,因為我們經常看到,可能在採訪過程中我們認為挖出了事件的真相,全部的真相。但實際上也可能有很多重要的環節我們不知道。我們也可能永遠不知道,我們也可能由於某些機緣巧合知道了,這就提醒我們,我們一定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天然地認為,我們掌握的就是事件的全部真相。

主持人:這也可以説是您從這個事件當中所吸取的教訓和經驗是嗎?

劉萬永:對,我覺得我們在做調查報道過程當中,一定要多去研究,特別是聽到其他同行的經驗,或者是教訓,我們最好都要自己能夠去轉化為自己的一個經驗。

主持人:從前很多人喜歡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麼一句話去形容調查記者,那您認為現在時代大背景下,調查記者有一些什麼樣新的責任和挑戰呢?

劉萬永:其實新聞媒體主要是傳播新聞,那麼我們經常講,新聞的生命力是真實,尤其是作為調查性記者來講,你更要通過你的努力把遮蔽的真相呈現出來,呈現給你的公眾,呈現給你的受眾,那麼你在寫的時候當然需要各種各樣證據,而且這些證據要形成一個證據鏈。

第五部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媒體工作的影響

劉萬永:也可能我們過去對記者的定義是存在問題,比如我們過去經常講新聞就是宣傳。記者可能就是宣傳員,那可能是在一個特定時期是這樣,但是現在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那確實要求記者更多去報道新聞,而不是説你去只是作為宣傳工作來做,因為宣傳和新聞還是有區別。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互聯網,我們知道現在興起微博等等新興技術,對於調查記者或新聞記者來説,新的媒體出現是一種調整還是一種機遇呢?

劉萬永:我覺得,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對記者特別是調查性報道來講,有利有弊。利弊都是存在的,比如説有利一方面是能夠迅速地知道新聞發生了,比如説我們過去由於傳播的技術和手段,都比較落後,那麼一個信息的傳播。特別是當你傳播到記者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但是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特別是微博,能夠隨時告訴你説哪個地方發生新聞了。所謂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

另一方面是作為調查性報道記者,可能我們工作中耗費時間最長的,就是你去了解什麼人知道什麼。所謂找你的採訪的對象,那麼比如一件事情發生了,到底哪些人是最核心的知情者或者是當事人,我們有時候不知道,我們需要一對一對試,需要試錯,這個不對換一個。但是微博發展會告訴你,特別是很多人是實名認證的,相當於發生一件事的時候,底下有人説我知道,你可以採訪我。

當然這是有利的一面,我覺得可能是微博的發展能夠讓新聞變得更快,更便捷。但是另一方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就是説新聞記者變得越來越浮躁,因為過去信息傳播比較慢,你可以用相對比較長時間去做一個調查,同時還能保證它的獨家性,但是現在想做一個獨家基本不可能。迅速産生迅速滅亡。

主持人:新聞量越來越大的原因您認為是什麼呢?

劉萬永:對,因為某一個事件很容易成為關注熱點,也很快被下一個熱點所取代。

第六部分自認最適合做調查記者

主持人:所以很多在一線工作很多記者,突然選擇改行或者進入管理層,那麼您有沒有過類似打算?

劉萬永:我還沒有呢。其實我一直覺得,對那些能夠改行,或者有自己更新選擇的人,我從心裏面是祝福他們的。包括我的很多朋友、同行,有的去網媒了,有的自己創業,有的去做公益,我覺得都是很好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選擇,你很難説哪個選擇是正確的,只能説哪個選擇是更好的。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説從我15年從業經驗來講,其實在新聞領域這條道路上,不管是帶著遺憾或者是帶著失望離開,總會有人滿懷希望地進來,就是總會有人來加入這個新的集體,成為新鮮血液。我説對於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的人來講,所能做的無非就是要帶著這份理想能夠走得更遠一些,即使要離開,即使將來我們選擇離開,也要做一個站在路邊鼓掌的人,看著我們那些曾經的同行,或者説將來的同行,然後他們去做出更好的新聞。

主持人:所以對於您來説調查記者還是最適合您一個行業是嗎?

劉萬永:我目前來講覺得是這樣的。

第七部分作為十八大代表要做好履責

主持人:現在我們來回到十八大問題上,作為一個調查記者,當選十八大代表您有什麼特殊感觸呢?

劉萬永:我在當選之前,覺得十八大是很遙遠的,當然我當選之後,我的很多同事或者朋友都跟我講,我們身邊有認識的人和十八大有直接的關係了。當然我覺得,能夠當選十八大代表是真是既是榮譽又是責任,感覺自己肩上擔子更重了。我也希望能夠就是在不管説是十八大開會期間,還是十八大結束之後,都能夠更好履行一個代表的職責。

主持人:您個人生活或是工作在您當選十八大之後有沒有任何改變呢?

劉萬永:確實有一些影響,比如説我當選十八大代表之後,我的微博上經常有人@我,劉代表能不能把這個呼聲帶到十八大,那個呼聲帶到十八大等等。其實作為一個記者,或者説作為一個代表,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應該更多地去關注不同群體的,他們的呼聲,能夠了解他們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這樣才能把代表職責履行好。

主持人:非常感謝劉老師做客央視網,感謝我們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高清圖集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