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南京,古稱金陵,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態擁抱體育事業,通過創新的體育消費模式激發城市活力,為市民打造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2024年12月,由中國生活體育大會智庫團隊發起,北京體育大學白宇飛教授團隊傾力打造的2024年度中國城市生活體育指數榜單矩陣重磅發佈,六朝古都南京榜上有名——在25座城市各項指標中,南京的經濟指標0.7995,宜居指標為0.4203,體育指標為2.0383,認知指標為0.4322,潛力指標為0.3728。
城市生活體育指數理論模型
南京生活體育指數得分圖
一、依託本土體育産業升級·釋放城市經濟活力
南京市以總分第一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目前體育産業總規模達到1310億元,體育産業增加值410億元,佔GDP比重2.3%,人均年度體育消費達333.91元。
2024年,南京市體育局創新推出“一節六季”的體育消費活動模式,貫穿全年。這一創新舉措包括“燃動季”、“仲夏季”、“金秋季”、“網購季”、“跨年季”和“迎春季”六大主題體育消費節活動,融合商業、農旅、教培、科技、金融的體育消費生態系統。在2024南京體育消費節上,愛飛客航空運動基地、南京艇友賽艇俱樂部、德菲特擊劍俱樂部等一批“最受歡迎體育消費新場景”成為市民體育消費新選擇,還推出了140個集潮流運動、新興項目、都市運動中心、戶外休閒於一體的體育消費新場景,以及體育消費地圖。期間,相關部門每年向市民發放千萬元體育消費補貼,惠及健身群眾百萬人次以上。
南京市體育部門已分批打造了共計170個體育消費新場景,&&成立了南京都市圈體育産業聯盟,打造了10條南京都市圈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在遴選公佈的江蘇省全省100個體育消費場景典型案例中,南京共有20處場景入選,其中精品案例5個,一批精品賽事開始進駐大型商圈。如在金鷹世界舉辦的南京街頭籃球系列賽,5天的比賽吸引了近4萬人次到場觀賽。在南京體育嘉年華暨中國田徑街頭巡迴賽(南京站)舉辦期間,仙林金鷹客流量超20萬人次,營業額同比增長22%。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在南京舉辦的賽事參賽人數近30萬人,“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帶動相關消費30多億元。因體育賽事拓展的消費場景接連“上新”,消費鏈不斷延伸,賽事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將對城市發展産生持續有益的影響。
今年,2024南京體育嘉年華、2024環南京都市圈自行車賽等一批精品賽事將更深入地走進南京各大景點,進一步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南京市體育局在去年發佈的“南京體育旅游電子地圖”基礎上,今年又新增了10條都市圈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這些線路巧妙地將都市圈秀麗的自然風景與各類適合全齡段的體育項目連接起來,為市民帶來了更多假日新玩法。
據江蘇省體育局2024年公佈消息,2023南京馬拉松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約2.1億元,間接經濟效益約6.2億元。2024南京溧水半程馬拉松為溧水區各行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5553萬元,極大地拉動了當地的餐飲、住宿、交通及旅游消費。
2024年南京體育嘉年華,圍繞“體育+”創新活動模式,把賽事活動辦在群眾身邊,打造“文體商、游購娛”為一體的街頭體育新場景。比如,夜間特色集市、路人挑戰等具有表演性、觀賞性和參與性的系列體育活動,融合文旅商體,拓展特色夜間多元消費,推動消費紅利持續釋放,引領夜間體育消費新風尚。如攜手中國田徑街頭巡迴賽打造南京街頭撐竿跳高首秀、聯動金鷹湖濱天地推出1000份體育消費券、開展“體育助農助銷”市集等。
二、“舉步可就”健身 嵌入居民美好生活
近年來,南京市體育局以“舉步可就”為目標,加大城市社區嵌入式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拓展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新空間。最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4.22平方米,2025年,力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升至4.2平方。
南京青奧體育公園
江北新區的新城體育文化公園2024年對外開放,這片原本是“荒地”的大面積草坪,搖身一變成為輻射周圍6個小區約2萬居民、佔地面積9257平方米的體育文化公園,居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空間。
資料顯示,2024年南京新改建體育公園(廣場)4個、燈光球場42片、百姓健身房14個、健身步道新增100.46公里。目前全市建有體育公園(廣場)123個、燈光球場281片、百姓健身房50個、健身步道4650.88公里,為市民們提供了一批新的健身鍛煉場所和新晉“網紅打卡地”。在提升硬體條件的同時,南京將燈光球場電子信息納入全市體育場地設施電子地圖。
南京市堯新社區盤活閒置空間,籌劃打造了設施設備最全的百姓健身房。460平方米的活動面積覆蓋健身器材區、乒乓球區、療養區、休息區等不同功能區,居民們可以享受“一站式”的健身體驗。2026年南京青奧體育公園也將被改造成5萬座專業足球場,即將成南京體育文化新名片。
南京的各個區縣也充分利用當地體育旅游資源,煥發出新的活力。棲霞區西崗街道樺墅村舉辦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還獲得了“江蘇省自行車訓練基地”授牌榮譽;位於江寧區的黃龍峴體育旅游村入選江蘇省體育消費場景典型案例,憑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該村以江寧春牛首馬拉松、黃龍峴最美夜跑等活動為依託,以“體育+旅游”産業為支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三、奧運城市加速度 打造“體旅融合”新名片
2024年,南京市舉辦辦省級以上賽事93場,包括12項國際級比賽、43項國家級比賽、38項省級比賽。此外,200多項群眾性體育賽事也將舉辦。
2024年,南京馬拉松、南京半程馬拉松、第23屆市運會、南京市大學生籃球聯賽、南京都市圈自行車賽等本市自主創辦、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賽事先後舉辦。同時構建“市區聯動”“一區一品”“一區多品”的南京特色品牌賽事集群,對標國內賽事名城。
南京馬拉松開跑
以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為辦賽方向,南京先後舉辦中國杯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斯諾克國際錦標賽,尤其是丁俊暉在南京重新奪冠,在業內掀起了一陣熱潮。南京還申辦成功2026世界蹦床錦標賽以及排球、籃球、羽毛球、霹靂舞、賽艇、輪滑等國際重要賽事,推進2025年世界田聯室內錦標賽籌備工作。
作為一座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現代化綠色都市,南京對於水上運動的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秦淮河上舉辦南京國際名校賽艇邀請賽和南京高校賽艇挑戰賽,在玄武湖舉辦賽艇公開賽,並配套舉辦相關活動。
“環南京都市圈自行車賽”“騎進”特色景區和美麗鄉村,2024年中國龍獅運動公益萬里行啟動儀式暨江蘇省龍獅大賽(南京站)走進景區,中國(南京)啦啦操公開賽來到歷史景點,2024中國街舞聯賽(南京站)將繼續走進門東歷史文化街區、2024中國田徑街頭巡迴賽(南京站)將繼續走進仙林商圈、2024全國室外射箭錦標賽(室外)決賽繼續在中國科舉博物館舉行……一系列“體旅融合”經典賽事將打造南京“體旅融合”新名片。
四、古都新韻綻放光彩 傳統現代創新融合
在秦淮河畔,“龍舟文化節”將傳統龍舟競渡與文化展演相結合,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參與。在明孝陵景區舉辦的“明文化馬拉松”,讓跑者在領略明代歷史文化的同時享受運動的樂趣。這些活動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也創新了體育消費形式。
此外,南京還在一些歷史文化場所開設了特色體育課程。這一做法不僅創新了體育教學模式,也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夫子廟地區的太極拳班為例,學員們在這座千年古剎的庭院中習練太極,伴隨着古老建築的飛檐翹角,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浸潤,將身心修養與武術技藝完美融合。而在朝天宮開設的古典舞蹈課程,則讓參與者在明代建築的氛圍中,體驗中國傳統舞蹈的優雅與韻律。這些課程不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成為了游客體驗南京文化的新方式。市政府還計劃在其他歷史遺跡如明孝陵、閱江樓等地開設更多特色體育課程,如傳統武術、健身氣功等,進一步豐富市民的文化體育生活。這種將體育與文化遺産相結合的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市民的參與度,也為南京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點。
2024年是南京青奧會十周年,將青奧主題文化展、“在巴黎遇見南京”等主題活動和2024南京賽艇文化月結合,進一步拓展南京與國際、與地區間的體育交流合作。此外,通過打造冰雪運動文化月、水上運動文化月、電競文化月和騎行文化月等活動,有力推動文化和體育、活動的聯結。
南京玄武湖水上運動賽艇比賽
同時,南京也在嘗試通過健身活動的推廣為全市健康事業賦能。根據最新數據,今年南京市已進行1575人次的免費國民體質監測,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健身意識。目前已建成6個運動促進健康中心(站、點),會同市衛健委驗收後掛牌,指導各運動促進健康中心(站、點)按計劃實施年度體質健康檢測和運動健身指導服務。
為了進一步推廣健身活動,南京建成150家“微社區”運動俱樂部,招募會員約2萬人。以俱樂部為主體,開展冰壺、籃球、路跑、太極等30余個體育項目共500余場體育賽事活動,進一步解決群眾健身“跟誰練”的問題。
五、南京向未來 青少年體育+科技+戶外多維發展
近年來,南京市體育局會同市教育局佈局實施“5621”計劃,在每個區至少推動5個運動項目,每個項目至少佈局6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並搭建起青少年陽光體育節“十大體育聯盟”,形成市、區、校、班四級競賽體系,每年帶動全市青少年學生近20萬人次參加。強化體育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從校園到社會的完整人才輸送鏈條。南京的目標是創建500余所省市體育特色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南京為市民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運動建議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動智慧體育發展。比如各體育場館逐步引入自助服務機、人臉識別設備、無人值守閘機、燈控等智慧化硬體,在南京“互聯網+健身”體育惠民服務平臺——“寧體匯”APP上,南京400余個惠民場館都可在線預訂,低免時段一目了然;全市上萬個健身點位信息也以地圖形式顯示,讓市民隨時隨地解鎖運動的快樂,讓“你點我送”服務品牌深化。
此外,南京是我國第一座得到國際健身大眾體育協會授權舉辦世界步行日健身徒步活動的城市,經過20年不斷堅持,該活動已經成為南京全民健身發展的一面旗幟。棲霞區西崗街道樺墅村舉辦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並獲得“江蘇省自行車訓練基地”授牌榮譽,這些金字招牌醬大大推動南京戶外運動的發展。
展望南京市民城市生活體育的未來發展,我們可以描繪出一幅充滿活力和創新的藍圖。首先,可以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在社區、公園、學校等場所增設多功能運動場地和智慧健身設備,讓市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可以深化“體育+”戰略,將體育與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領域深度融合,打造獨具南京特色的體育文化IP。例如,可以開發以明城墻為背景的夜跑路線,或在秦淮河畔打造集健身、休閒、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運動空間。此外,可以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發展,支持體育創業創新,培育新興體育業態和消費模式。比如,可以扶持發展一批特色體育俱樂部和體育主題體驗店,為市民提供個性化、高品質的運動服務。相信六朝古都南京在未來將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特約撰稿:楊旺 實習生:杜欣蔚)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