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掉價”的玉米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1月24日 08: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從“撂荒種樹

  ”到“開荒種糧”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這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曾經勾起了多少人對東北鄉村的嚮往,而如今來到這片黑土地上,我們能看到的更多是青綠的玉米秸稈,以及收穫後的金黃玉米。

  即便如此,老百姓種植習慣的轉變也有個過程。梨樹縣一位老農告訴記者,大概十年前那會兒,有段時間玉米價格也很低,“老百姓都種啥呢,種穀子、高粱、小麥。那時候糧食不值錢,也沒有保護價,老百姓就拿地不為重。撂荒的,種樹的,啥都有。”

  為了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2008年國家出臺玉米臨儲政策,之後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後來苞米都賣到1塊錢,老百姓拿地就為重了。挨著林帶子的,溝邊子的,都開荒了。過去沒人管來著。”這位老農説。

  以梨樹縣為例,這些年玉米麵積擴大了不少,全縣398萬畝耕地,目前百分之八九十的地塊都種的是玉米。“原來大豆佔一定的比重,現在大豆基本沒了。”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告訴記者。

  全國的玉米播種面積也呈逐年增長態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的玉米種植面積不到3000萬公頃,到了去年這一數字已經增至3700多萬。尤其是東北地區,在進口大豆的衝擊下,國産大豆面積大幅減少,騰出來的土地大都種了玉米。

  同時生産上各種有利的因素又都發揮了出來。氣候、政策、科技,單産又高。據了解,近10年,我國玉米産量年均增長5.2%,10年累計增長65%。10年前我國玉米年産1.3億噸,而這兩年的玉米産量一直都在2.1億噸以上。

  與此同時,庫存也在不斷增加。農業部玉米全産業鏈信息分析首席分析師、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習銀生告訴記者,2012-2013年度臨儲收了3000多萬噸,2013-2014年度臨儲收了近7000萬噸,2014-2015年度收了8000多萬噸。三年收了1.8億噸,到目前為止只銷了3000多萬噸,光臨儲結余就達1.5億噸。

  國內玉米豐收的同時,國際上的玉米也處於過剩狀態,並且價格一路下滑。美國玉米從2012年的一個蒲式耳(約50斤)8美元多下滑到了現在的不足4美元。不到三年的時間,價格下來一半還多。

  國內玉米價格卻因為臨儲保護一路走高。從2008年開始,玉米臨儲價格從一開始的7毛4,漲到了去年的1塊1毛3,達到了歷史最高。山東等地去年市場上流通的玉米甚至賣到了1塊4毛錢一斤的高價。

  到此,旨在避免谷賤傷農的臨儲機制開始出現“梗阻”。因為從這一刻起,臨儲托的不再是市場價格的底部,而是進口和國産玉米間倒挂的價差。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玉米開始出現激增,從2009年的8.4萬噸暴增至157.3萬噸。此後更是連漲三年,2012年最高達到520萬噸。近年雖有回落,但也都保持在250萬噸以上。

  原料需求的用腳投票不止在國産玉米和進口玉米之間。由於玉米有配額限制,高粱、大麥、木薯沒有,很多企業就進口這些替代品。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消息,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口高粱、DDGS(酒糟蛋白飼料)和大麥合計532萬噸,同比增長85%。2014/15年度進口量統計分別達到850萬噸、450萬噸和700萬噸,合計三大品種進口數量2000萬噸,估計能夠替代1433萬噸玉米。

  “實際上同樣是衝擊國內的玉米産業。”習銀生説,“加上我們有這麼多的庫存,又賣不出去,因為價格太高了,企業接受不了。這就逼著進行價格調整,因為不能永遠那麼收下去。”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