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關注玉米“價補分離” “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裏”

三農 農民日報 2016年04月12日 08:3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開欄的話:

  從去年秋收開始,因為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引發玉米以及水稻、小麥市場價格下跌,緊接著在糧食主産區出現了“賣糧難”現象,本報曾刊出系列報道予以關注。今年3月16日,全國兩會閉幕,本報記者就這一問題向李克強總理提問,總理回答説:“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會減,對農民支持的力度也不會減。”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公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將實施玉米“價補分離”的新機制,目前具體補貼政策正在制訂之中。近日,本報記者深入遼寧、吉林、黑龍江,走訪種糧大戶、普通農民、村幹部,並在北京專訪了相關專家,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從今天起,連續刊出。

  本報記者李國龍

  春耕備耕正忙時。4月3日下午,一走進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百利家庭農場,記者就看到一台嶄新的東方紅拖拉機,農場主劉歡説:“這臺機子是剛提來的,新訂的免耕播種機也快到了,這是今年投入的兩大件,都是用來種玉米的。”

  劉歡畢業于瀋陽農業大學,2014年,與父親劉柏權一起組建了百利家庭農場。因風調雨順,玉米産量高、價格好,當年就獲得了近30萬元的凈收入。2015年災害多,産量下降、價格下降,凈收入一下跌到了7萬元左右。

  “今年如果價格再往下掉,一家人忙活一年,300畝地的凈收入可能還比不上在外打工掙得多,這玉米種著還有啥意思?”劉柏權説。

  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聯合宣佈: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劉柏權從網上看到這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的顧慮。但對補貼如何落實,他仍有疑問:“怎麼個補法,咱們最關注門檻有多高,政策怎樣落實到位。”

  “按照正常年景,一畝地可産1500斤,如果每斤按照去年市場均價7毛錢計算,毛收入是1050元。每畝土地流轉費用600元,種藥肥和農機作業費共400元,成本合計1000元。這樣每畝只剩下了50元的凈收入。”劉柏權估算2016年的玉米賬,“今年弄不好一畝地毛收入1000塊錢就是一大關。每畝地凈收入在150元左右,農場還可以維持。這樣算,每畝地國家至少要給補貼100元。”

  記者住在劉柏權家的當晚,正趕上鄰村的李玉傑來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地方政府統一印製的合同,要求詳細記錄流轉土地的位置、面積、流轉價格、聯絡方式等信息。劉柏權説:“我們都和農戶簽訂了流轉合同,合同面積就可以作為補貼面積的參考。”

  離劉柏權家不遠,就是調兵山市吉利農機合作社所在地。合作社擁有的玉米生産配套機械價值上千萬元,流轉的8000多畝地還會繼續種玉米。關於如何做實補貼,合作社理事長劉柏順建議説:“得嚴防糧販子收了糧去換補貼,要保證這個錢真正補到種糧人的手裏。”

  “將合同面積和糧食産量進行比對,會穩妥一點。”劉柏順説,“1000畝地,賣出130萬斤正常,如果超出太多了,那就明顯是假的!”

  4月4日一大早,天濛濛亮,劉柏權的電話就響了,送播種機的大卡車到了。剛卸下來,劉柏權就迫不及待地把播種機挂到東方紅拖拉機後面,拉著跑了一圈。他説:“咱們種地不能光靠補貼,價格跌了,要通過規模化和機械化把成本降下去,把勞動生産率提上來。”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