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當代中國需要弘揚什麼樣的愛國主義精神?

國內 《紅旗文稿》2016/03 2016年02月05日 15: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只有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但在現實中,卻一直有人大力鼓吹“愛國不等於愛社會主義”“愛國不等於愛共産黨”“愛國主義是極權主義的宣傳”“在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已經過時”“愛國主義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如此等等。面對這些奇談怪論,我們必須明確,愛國主義不僅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當代中國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既要傳承歷史上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又要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任務。具體説來,就是要做到以下“五個相統一”。

   一、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産黨相統一

   “我愛國,但是不等於我愛社會主義、我愛共産黨”,“不管什麼主義、什麼政黨,只有能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都會愛”。類似的觀點,長期以來在一些人中間頗為流行。實際上,這是打著愛國的旗號,人為地製造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對立。殊不知,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首先體現在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愛上,這是每一個公民都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但進入近代以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反抗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曾經不辭辛勞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舊的制度推翻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4月2日)

   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還是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領導人民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全面開啟改革開放,在新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樹立起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必須弘揚其時代主題,這就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産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鬥歷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266頁)在當代中國,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代替中國共産黨。雖然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也曾犯過錯誤,但那畢竟是前進中的錯誤,而且都能依靠黨自身的力量得到糾正;雖然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也存在消極腐敗現象,但黨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不移的,取得的成效更是有目共睹的。90多年來,中國共産黨一直堅持反思和糾正錯誤、勇於正視和清除腐敗,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國家、為民族謀利益的追求始終沒有改變過。實踐一再證明:“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共産黨的領導,必然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2、358頁)所以説,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一致性。

   二、愛國主義與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相統一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一個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傳統。現實中有人卻説,“愛國主義是極權主義的宣傳”,“愛國主義的畸變代替了民族自決和保護人權”。受這種思想影響,“一國兩制”的方針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權威在一些人那裏遭到嚴重挑戰,“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對臺海和平構成現實威脅,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破壞。面對如此形勢,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國內外條件新的變化,賦予愛國主義傳統新的內容和要求。

   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大業,上世紀90年代末已經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回歸,但由於各種原因,台灣問題至今仍未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港澳、台灣和海外的中華兒女來説,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損害社會主義祖國的利益,不能反對祖國統一。鄧小平指出:“港人治港有個界限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有些事情,比如1997年後香港有人罵中國共産黨,罵中國,我們還是允許他罵,但是如果變成行動,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對大陸的基地,怎麼辦?那就非干預不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1、221頁)在台灣問題上也是如此,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無論屬於哪個黨派、哪個團體,只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認同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認同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從未分裂也不容分裂的道理,都可以納入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聯盟,在擁護祖國統一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努力。“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這是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對兩岸同胞的共同要求。

   民族團結是維護祖國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根本保證。歷史反復證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團結友愛。只有56個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華民族才能煥發出無比磅薄的偉大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會展現出寬廣燦爛的實現前景。我們並不回避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同地域、族群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但在現實條件下,我們更應該著眼于國家的穩定和各民族的團結進步,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維護者、推動者,這也是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對中華各民族群眾的共同要求。在當前“三股勢力”活動猖獗、暴力恐怖事件時有發生的情況下,各族人民都應該更加堅定地意識到,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國家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國家,而是全體中國公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國家,要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信謠、不傳謠,不受壞人挑撥煽動,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國家分裂的言行,矢志不移地捍衛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穩定發展、偉大復興。

   三、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相統一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範、精神氣質的總和。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歷史上,一代代中華兒女大力傳承弘揚民族精神,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不斷激發創造活力,使滴水之微匯聚成無堅不摧的磅薄力量,維護著祖國各民族的團結統一,推動著祖國向著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方向不斷前進。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在重大利益關係的調整中,思想領域日趨多元多樣多變。在這種情況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引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夠很好地發揮這種作用。如果缺失了民族精神的引領,任憑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自由發展下去,國家和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就會鬆動,團結統一的思想意志就會喪失。唯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才能找到全體社會成員在價值觀念上的最大公約數,有效整合紛繁複雜的社會意識,有效避免社會分化可能帶來的思想對立和混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正能量,集中每個人的夢想成就偉大的中國夢。

   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表達,體現著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改革創新為顯著特徵的時代,任何一個具有愛國情懷的人,都應該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不能有絲毫的自滿和懈怠。面向未來,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使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礎;只有繼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才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使中華民族獲得撬動中國夢的精神杠桿。

   四、愛國主義與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相統一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伴隨著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跨國公司的本土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國公民經常性地跨國界流動,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愈加突出。這種情況使一部分人對自己的歸屬感産生了困惑,甚至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已經過時了,“人類利益大於國家利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將構成“歷史的終結”。

   這是糊塗的認識。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們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實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戰略,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發展進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這無疑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之一。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始終是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們在享盡經濟全球化“紅利”的同時,總想利用自己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優勢,搞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輸出和滲透,把其他國家納入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和道路,使其淪為自己的附庸,服務於自己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雖然可以享有資金、技術利用之便利,但也必然增加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使自己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中面臨更大風險。為了趨利避害,當代中國必須立足本國國情,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最大限度地享用經濟全球化“紅利”的同時,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發展本國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這同樣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之一。

   堅持愛國主義與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相統一,既要注意防止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狹隘民族主義,也要注意防止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前者對本國、本民族進行過度的頌揚和崇拜,盲目排外,閉關鎖國;後者完全否定本國、本民族的傳統和現實,倡導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一切領域都與西方接軌。殊不知,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既是面向世界的,也是立足民族的。今天的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因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0頁)所以,“我們繼續堅持同我們友好的西方國家交往,繼續堅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同時,“必鬚髮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9頁)

   五、愛國主義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愛國。革命戰爭年代,愛國並不空洞,每個人隨時都可以付諸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舍小家,為大家”的赴湯蹈火、“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捨生忘死。和平建設時期,有人認為,愛國是虛的、無法測評的,“看看滿大街的人,哪個不愛國?哪個像賣國的?”其實,這是對愛國主義的誤解,愛國既可以表現在轟轟烈烈的偉業中,也可以表現在日常細微的言談舉止中。

   作為當代中國普通的公民,確實沒有了拋頭顱、灑熱血的血雨腥風,但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依舊可以轉化為具體、實在的行動,體現在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細節之中。于學習,只有確立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之志,才能獲取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于工作,只有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同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找準人生的支點,更加敬重本職工作,在辛勤勞動中為國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在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于生活,只有把愛國主義的偉大情懷融入到點點滴滴的小事之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比如,當國歌響起、國旗升起時,保持莊嚴和肅穆;打開書本,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走出家門,飽覽祖國的大好山河;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溫歷史,緬懷英烈;在日常交往中,與人為善,言必信、行必果;在公共生活中,撿拾一片垃圾,節約一粒糧食。這些細節如同涓涓細流,一點一滴都是愛國的具體體現,匯聚一處即可排山倒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凝神聚氣、增磚添瓦。

   堅持愛國主義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不只是體現在個人層面上的恪守公民基本道德準則,還體現在國家層面上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層面上的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其中,富強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體現為人民真正地當家作主;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和諧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優秀傳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自由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是改革開放的內在精神要素;平等是人類嚮往的理想價值,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係狀態;公正即公平和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內在價值準則;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對當代中國的每一個公民來説,無論追求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還是追求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都應該樹立起為國家、為社會盡責守職的使命感、責任感,在對國家、社會各項事業的積極參與中,齊心打造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社會。

   (本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2015年度重大項目社會思潮研究和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劃的成果之一)

   (作者: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 | 精神支撐
我要糾錯編輯:劉姍姍 責任編輯:
  • 央視新聞
  • 央視財經
  • 央視軍事
  • 社會與法
  • 央視農業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