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李克強熱字之五:創

新聞頻道 中國政府網 2016年03月02日 22: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核心提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單指科技、商業、文化等領域的“創”,它尤其在意觀念之“創”、制度之“創”。觀念和制度創新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激發億萬民眾的創造活力,從而根本上改變億萬民眾的命運。

  “創”和“闖”,這兩個讀音相近、內涵相承的字,勾勒出給中國社會帶來深刻變革的一種氣質。本屆政府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將之提升為中國經濟“新引擎”。這個“創”接續的,便是發軔于改革開放初期那樣一種“闖”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上下同欲、戮力同心,破舊念、革陳規、改機制,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産力和個人活力,為中國“闖”出一條改革開放新路。如今,雙“創”接續上了這種精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單指科技、商業、文化等領域的“創”,它尤其在意觀念之“創”、制度之“創”。觀念和制度創新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激發億萬民眾的創造活力,從而根本上改變億萬民眾的命運。當初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正是基於此的一種創新。其中所蘊含的放開、搞活的原則,誠如李克強所言,到今天仍然沒有過時。而“雙創”的根本宗旨,就在於激活社會每一個細胞,實現更充分的就業,讓經濟社會肌體變得更加充滿生機。

  這堪稱正在書寫一個更大的“創”字。別忘了,中國發展到今天,已有13億多人口,其中9億多勞動力、1.5億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訓練的人才,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有700多萬。通過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近兩年來,我國新註冊企業每天都在12000家上下。所有這些數據都表明,隨著創業創新基數的增大,其所蘊藏的創意和可挖掘的財富也隨之增大——這是一座取之不竭的“金礦”。

  “30多年前,中國有很多人在改革開放政策激勵下,淘到了‘第一桶金’。現在我們正激勵大眾創造‘新的第一桶金’!”李克強在瑞士達沃斯論壇向各國來賓介紹。

  一個微觀的例證是政府對於“創客”的支持。李克強是各國中第一位走進“創客空間”的領導人。他在給清華大學的學生創客回信中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在於激發人的創造力,尤其在於激發青年的創造力。青年願創業,社會才生機盎然;青年爭創新,國家就朝氣蓬勃。

  事實上,他本人也被一家媒體形象地稱為“創客”。他從來就堅信,億萬民眾的創新、創造,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與精神面貌。

  對於我國大力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理認為,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他每次都會強調,創新不僅指科技創新,同時包括體制機制創新。政府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仍然有巨大空間,仍然可以釋放更多紅利。

  “創”聯接著新與舊。中國經濟要實現“雙中高”,必鬚髮動“雙引擎”。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方面改造升級傳統引擎,增加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通過擴大重點民生領域的有效投資“補短板”,為舊引擎找到新出路,這本身也體現出政策取向的創新。

  “創”覆蓋了大與小。“雙創”不僅帶來雨後春筍般的小微企業,大企業通過引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不僅服務業,工業企業同樣也是“雙創”的沃土。總理力推的涵蓋大中小企業與産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創”打通了內與外。本屆政府把創新宏觀調控與推進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對於結構調整中凸顯的富餘但並不落後的産能,李克強通過“國際産能合作”計劃,積極尋求全球市場。他表示,中國有巨大的裝備能力,而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工業化需求,發達國家有高端技術和創意,通過國際産能合作把三者需求和利益結合起來,實現“三贏”。這樣既可以拉動全球市場需求,也會有力促進世界經濟復蘇。

  某種意義上講,“創”的氣質,就是改革氣質的詮釋。李克強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是:“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他同時還説過一句話:“拒絕改革的人可能不會犯錯誤,但要承擔歷史責任。”

編輯:錢景童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