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即將到來的“9.3”閱兵,總讓我想起古羅馬的凱旋儀式。那些在首都之外或者境外打了勝仗的將領,在班師回朝之際,國家在羅馬城為他們舉行盛大的歡迎慶祝儀式。
已經70年了,打敗日寇是中國近代以來取得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徹底勝利。作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講究儀式的國度,因為種種歷史原因,我們欠它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典禮。
已經70年了,烈士陵園儘管年年有人來,葬身殺敵戰場的先烈們,或許有戰友和親人長年為他們掃墓,官方年年此時總有祭奠,但他們至今還沒有享受這樣最高級別的禮遇。
已經70年了,左權、楊靖宇的故事正在淡去,雖趙尚義最終被平反正名,但狼牙山五壯士的舍生取義竟然被人解構,這些民族脊梁的精神正需要一場前所未有的褒獎與弘揚。
已經70年了,活著的“抗戰老戰士”已經不多,在世的至少90歲高齡。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一樣,他們的健在,是後人第一次盛典這場偉大勝利的幸運。
已經70年了,當年共赴國難的國共兩黨,經歷峰迴路轉,雖然把兩岸引向了和平發展的軌道,但“革命尚未成功”,那一代人建設統一強大國家的夙願,需要新的融和與激發。
已經70年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中國軍民作出的巨大犧牲與偉大貢獻,有必要從歐美國家的光環中顯示自己的客觀存在。
這一天,終於來了。一切的虧欠,一切的願望,我們都可以表達並寄予期待。但有一種感受可以理解,卻需要克制,那就是有幸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的中國軍人們的自信與榮譽。代先輩們接受遲來的“凱旋”,自強比自信重要,使命比榮譽重要。
比起當年的白山黑水、太行山上、松滬戰場、緬北密林,今天的任何艱難困苦,都不值一談。那怕是將軍出馬,列隊排首,也只是一種象徵意義,付出的艱辛和揮灑的汗水,比起當年的“跟我衝”,不可同日而語。
流覽過媒體聚焦閱兵部隊苦練和光鮮的報道,筆者曾寫過一段話:“再苦苦不過堅持十四年的東北抗聯,再纍纍不過楊靖宇最後的五夜五天,再難難不過無路可退的五壯士,再美美不過女英雄趙一曼,再整齊整齊不過八女投江。”
在中國迅速崛起面臨的世界格局面前,這次閱兵是牢記歷史,珍愛和平,不針對任何國家,不是狹隘民族主義,但我們應該大聲説,這是獻給抗戰先輩們的一次“凱旋”。雖然遲了,它卻攜來新中國在那個基點上積澱起來的國威、軍威和民族復興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