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評論員 張天蔚
一個牽涉多個環節的非法産業鏈上,沒有任何人表現出哪怕一絲道德愧疚,不得不讓人感慨這些人道德上的無感乃至麻木。高考已經成為測試社會公平的最敏感的“試紙”,高考考場上出現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眾心中引起最大的不安和不公平感。
日前,央視曝光了河南、湖北兩地不法分子串聯作弊,組織、雇用在校大學生為今年高考生“替考”的新聞。
報道通過“線人”提供的視頻資料證實,多名河南某縣考生的家長,通過中間人雇用武漢多家高校的在校學生,趕赴河南為考生替考。組織替考的中間人疑似武漢某高校教師,而替考考場涉及的各方,如考生、家長、槍手、中間人,乃至考場監考老師和縣級監考主管,對替考一事均充分知情且有份參與。由此可見,至少在被曝光的河南某縣,替考“一條龍”服務的背後,是圍繞高考考場秩序而設置的諸多保障系統出現系統性失守。
高考舞弊並不算新聞,多方串聯的集體舞弊案近年來也屢有曝光。此次事件的“新意”在於,由於線人身份特殊,其所拍攝、提供的視頻資料極其詳實和充分,使我們得以完整窺到這樁集體替考舞弊事件的各個環節,和其中當事各方的行為、作用和心態。而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當事各方的坦然、自信和從容。
首先,自稱某“老師”的替考組織者,對組織替考一事有著充分的把握。在他們對替考槍手的説服動員過程中,對“有錢就能搞定一切”的法則,有著足夠的自信。而事後在考場中發生的一切,也證明他們的把握和自信並非虛言,那些本該維護考場紀律,發現和制止舞弊行為的監考老師們,果然如替考組織者吹噓的那樣,對存在明顯破綻的替考者視而不見。雖然視頻中並未直接揭示他們被買通的過程,但其間的內幕卻不難想象。
其次,那些受雇替考的在校大學生們,雖然也曾出現小小的擔心和糾結,但很快就在數萬元酬金的誘惑下輕裝上陣。而且,他們所糾結和權衡的,只是被抓的風險與酬金數額之間的風險收益比,卻從未提及他們的替考行為給考場紀律和高考公平帶來的破壞。從他們在考試中表現出的水平看,他們都是憑著自身努力,通過正當考試進入大學的好學生,可是他們不僅沒有對替考行為表現出任何道德愧疚,甚至不曾想到由於他們的行為,可能有多少像他們當年一樣努力向學的學生,被擠出了本該屬於他們的大學。
“供方”如此,作為“需方”的考生和考生家長,也沒有任何人表現出一點愧疚和不安,相反都是從容自信甚至堂而皇之,似乎他們正在操持著的不是一樁違法的勾當,反而是一件理直氣壯的正當行為。
一個牽涉多個環節的非法産業鏈上,沒有任何人表現出哪怕一絲道德愧疚,不得不讓人感慨這些人道德上的無感乃至麻木。而在風險收益比的盤算上,這些違法者似乎也安然無虞——呼之欲出了許多年的《國家教育考試法》至今沒有頒布,而作為一份部門規章,現行《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對考場舞弊行為也沒有足夠的處罰權限和力度。內無自我約束,外無法律懲罰,替考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有人受利益誘惑而積極參與,也就毫不足怪。
高考已經成為測試社會公平的最敏感的“試紙”,高考考場上出現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眾心中引起最大的不安和不公平感。因此,整飭考場紀律、維護考場秩序和考試公平,是今後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過時的任務。為此,必須儘快頒布國家層面的《國家教育考試法》,使處理類似考場舞弊案有法可依。同時,加強師德教育,讓各級學校的教師都知廉恥、守師德,面對考場舞弊等違法現象,做到不縱惡、不失守,也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