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股票315公司觀點人物科技理財專題直播

【新常態·光明論】供給側改革要勇於處置一批“僵屍”企業

資訊 光明網 2015年12月28日 23:5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光明網經濟訊(記者張騰飛)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成為高頻詞,引發了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等的高度關注。如果把今後中國經濟發展比喻成一頭前進的耕牛,那麼“供給側改革”就是“牛鼻子”。如何牽住“供給側改革”的“牛鼻子”?哪些企業又會從供給側改革中收益呢?

  處置一批僵屍企業 加速去産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曾到一家煤炭企業去考察。該企業生産一噸煤的成本是400元左右,而賣到市場上一噸煤的價格是200元左右,也就是説每賣掉一噸煤要虧損200元左右。但這家煤炭企業卻不能停止生産,一方面10000多名職工需要養活,另一方面還有大量銀行貸款,停産後銀行也吃不消。

【新常態·光明論】供給側改革要勇於處置一批“僵屍”企業

  12月26日,劉世錦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上説,這就是一家典型的僵屍企業,它長期虧損生産,依賴政府和社會放貸度日,卻不能倒閉,因為倒閉後會産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類似的“僵屍”企業還有不少。重慶一家鋼鐵企業去年上半年政府補貼5億元,仍然虧損9億元;政府年年補貼,企業年年虧損,依靠政府援手成為這類企業的家常便飯。劉世錦認為,在一些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國有資本應該適當退出,然後用這筆錢充實社保資金,來解決在企業關閉重組過程中産生的社會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中國經濟年會上説,五大任務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産能,“去産能”最重要手段就是要推進産業重組,處置僵屍企業。現在工業的大頭是傳統産業,而傳統産業中結構性矛盾最大的又是重化工産業,我們尊重市場機制,但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化解過剩産能也有問題,政府要有適當的支持和引導政策來加速市場出清,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市場的優勝劣汰。

  馮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透露,工信部和發改委等部門正在研究和制定推進産業重組的方案,基本思路是多重組、少破産,使得社會的震動不要太大。

  優化一批壟斷企業 降低企業成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降成本,要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企業的通信成本等。企業的物流、融資、通信成本高,原因在於一些基礎行業存在行政性壟斷問題,放開準入、鼓勵競爭、降低成本才是解決之道。

【新常態·光明論】供給側改革要勇於處置一批“僵屍”企業

  今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督促電信運營商提速降費,社會上呼聲也很高,近期運營商推出了一些提速降費的政策,但還沒滿足百姓的預期。而在南太平洋上的斐濟,一個只有80萬人口的島國卻有三家電信運營商,市場充分競爭,自然資費不高。劉世錦認為,如果適當放入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基礎電信運營商而不是虛擬運營商進入電信行業,從而産生“鯰魚效應”,這樣能夠增加國有電信運營商的活力,督促它們革新技術、降低成本。當運營商主動降費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降成本,需要企業積極的技術創新,更需要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中國的經濟崛起需要制度和技術持續的良性互動。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博士,在接受光明網《新常態·光明論》欄目記者採訪時説道,“‘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在於通過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理順價格機制等信息傳送渠道,最終實現生産技術的進步和升級。”

  也就是説,“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諸如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都可以視為“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

  升級一批企業裝備 生産高附加值産品

  近幾年海淘、代購盛行,每逢國慶、春節長假,國內遊客紛紛到歐洲、日本、韓國、香港等地搶購,表明我們缺少的不是消費需求,而是創新的産品。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而國內消費品質量的提升卻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諸如化粧品、馬桶蓋、奶粉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都需要從國外購買,這就是供給側乏力導致供需矛盾的一個尷尬。

【新常態·光明論】供給側改革要勇於處置一批“僵屍”企業

  從國內來看,經過持續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以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長導致結構性失衡。一方面,中低端産品生産過剩,企業産品積壓;另一方面,高質量、高科技産品需求增加,卻生産不足。

  不少經濟學家建議加速設備折舊,升級一批企業裝備。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日本正經歷經濟高速增長期,有一個很成功的經驗是“加速折舊”,鼓勵企業淘汰落後生産設備,引進先進生産線,生産高附加值的産品。劉世錦認為,加速折舊類似于“供給側改革”中的減稅政策,鼓勵企業更新高科技設備,推動生産技術提升,既擴大了投資需求,又推動技術進步,可以説是一箭多雕。

  事實上,今年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政策就已經逐漸向供給端發力。早在去年,李克強總理就提出“大眾創業”、“草根創業”,今年更是在多個場合強調這一概念,逐漸在國內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並相應地提出“互聯網+”的概念。5月8日,國務院公佈《中國製造2025》,作為建設製造強國三個十年戰略中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秦海林表示,這些政策雖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相互聯絡緊密,互相促進。它們的目的都在於提高生産效率,應包含在“供給側改革”的框架下進行統一認識。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而“供給側改革”作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動力,將成為今後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牛鼻子”。

  • 央視新聞
  • 央視財經
  • 央視軍事
  • 社會與法
  • 央視農業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