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 代工業如何不再待工?
導語:在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時代,代工業怎樣才能轉型升級走出困境?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待工寒潮是代工企業發展必經階段,企業發展需要“三步走”;財經評論員張春蔚認為,走出寒潮,代工企業要能接單也能尋找新市場;路透社評論員陳一佳認為,高技術行業代工成為新契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認為部分代工企業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
新聞背景:“東莞塞車,全球缺貨”,曾經,這句話被用來形容“世界工廠”東莞製造業輝煌的過去。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雲集著五六萬家製造加工企業,曾經的人力資源優勢,使得加工貿易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但從2014年開始,關於東莞代工企業關門的消息不斷;2015年,東莞代工企業更是大面積遭遇寒流。不只是東莞,一些深圳的明星企業也先後倒閉。代工行業生存步履維艱。
央評説:2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金堅敏、財經評論員張春蔚、路透社評論員陳一佳、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走進《央視財經評論》直播間,評一評,在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時代,業績下滑、股價下跌的代工業怎樣才能走出困境?是苦苦維持還是放下包袱顛覆過?升級主業、創新業務?,如何尋找代工行業的新希望?換個視角看經濟,CCTV2《央視財經評論》週一至週四,每晚21:50,準點開評。
收購對代工企業意味著什麼?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代工行業面臨兩大衝擊:①全球經濟下滑②周邊衝擊
代工行業,無論是巨無霸還是小螞蚱,都面臨兩個共同的衝擊:全球經濟下滑所帶來的需求下滑以及代工企業所面臨的周邊衝擊。這些衝擊迫使代工企業進行收購。
金堅敏(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鴻海收購夏普三個原因
日本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電子企業夏普被外資收購,之前社會抵觸情很大。事態發生變化的原因有三:第一,鴻海出價高;第二,兩大債券銀行支持鴻海收購;第三,夏普自身技術在貶值。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富士康收購夏普是好買賣
對於富士康而言的話,收購夏普絕對是一石二鳥。第一,面板收購的産品對於富士康而言,是戰略性産品;其次可以擺脫只靠蘋果、三星接代工訂單的局面,往上遊發展;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主任):代工企業在收購過程中要思考出路
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應設身處地,因勢利導,研究自己的短板在哪。過去靠廉價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稅負的轉讓來做代工,現在這些優勢都在慢慢喪失。在收購過程中,相當多的代工企業應該是沿著微笑曲線兩端思考出路,再建新渠道?拓展品牌?還是向上遊做研發?
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代工企業?
陳一佳(路透社財經評論員):美國企業尋求海外代工主要為降低成本
美國是一個服務業大於製造業的經濟體,主要因素就是很多美國企業把回報率比較低的生産和製造轉移到別國進行,而自己緊緊抓住技術開發以及品牌經營這些回報較高的部分。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誰最能幫他們省錢,美企就選擇誰。
陳一佳(路透社財經評論員):高技術行業代工成為新契機
美國一些高技術企業,在考慮是不是要代工的時候,也會考慮員工的素質問題。近幾年,在動畫以及軟體設計等一些高技術代工方面,訂單涌入中國的數量在增加,這是代工行業的新的契機。
陳一佳(路透社財經評論員):代工企業有回歸“美國製造”之趨勢
從中國自身來説,工資不斷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另外,美國自動機械化發展越來越快,很多工作不需要人來完成,而是用機器來完成,這比尋求代工企業更能降低成本。因此很多美企選擇回歸本國。
代工企業如何實現“華麗轉身”?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代工企業要能接單也能尋找新市場
代工企業最主要一個話題,就是有沒有持續的訂單,當沒有訂單的時候,必須還有另外一個能力:尋找市場的能力。如果不能夠在新市場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嫻熟加工能力等都沒有價值。對於代工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既有接單能力,還要有面對新市場的能力。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待工寒潮是代工企業發展必經階段 企業發展需要“三步走”
如果企業簡單地留戀代工發展階段,會陷入停滯的狀態。目前所面臨的寒潮,看似是衝擊,但恰恰表明,市場已經要求企業必須提高整體層級,整個生態已經承受不了原來這樣相對低端的生産方式。代工行業必須從一些小規模企業逐步變成巨無霸,以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第二步,必須通過並購來塑造自己的營銷渠道和品牌效應。第三個,要創造自己整個的技術和創新的東西。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主任):代工企業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
就目前而言,對於我國代工企業而言,已經成型了很大的網絡,其他周邊國家想承接中國三十多年來積攢起來的代工能力和代工網絡,並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對於一部分代工企業而言,我們還是要給他鼓一點勁的。
市場萎縮!方便麵行業將何去何從?
導語:方便麵為何淡出我們的餐桌,未來將何去何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認為,行業負面消息多,導致大家另眼相看;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財經評論員張春蔚認為,吃方便麵的人少了很多,但是方便麵作為一個食品的屬類仍然存在。
新聞背景:近日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宣佈2015年度未經審核的股東應佔凈利潤同比下降35%到40%,康師傅2015年前三季度的歸屬股東凈利潤同比下滑12.67%,而到了四季度之後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已經同比下滑超過35%,接近40%的水平,此前康師傅凈利潤下滑幅度一直控制在10%左右,出現大幅度的凈利潤下滑,在康師傅的老對手統一身上也出現過。去年三月,統一集團中國發佈了2014年成績單其凈利潤大跌68.8%,降幅為近五年最大。
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公佈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22家方便麵企業中有9家銷售額下跌,全行業産量下跌10.6%,銷售額下跌7.9%,而排在前四位企業中康師傅今麥郎銷售額分別下滑3.45%,48.18%。
央評説: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財經評論員張春蔚走進《央視財經評論》直播間,評一評,曾經火爆如今低迷的方便麵行業將何去何從?換個視角看經濟,CCTV2《央視財經評論》週一至週四,每晚21:50 ,準點開評。
方便麵行業目前萎縮的原因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主任):行業負面消息多方便麵優勢減弱
最早現代工業的方便麵有五大優勢:快捷、健康、衛生、價廉物美、可以長期保存,現在老百姓越來越多的將方便麵看成了一個記憶符號,健康因素是消費者目前最關心的,人們慢慢追求健康綠色。最近方便麵行業負面消息特別多,導致大家對方便麵另眼相看。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 行業利潤下降促銷減少
從2014年和2015年以來最重要的一點是行業的利潤打薄了。由於質量安全,不斷使中國台灣的兩家企業利潤下滑,以前雙方還可以去拼,通過不斷地促銷,通過負正的方式使得市場競爭激烈,通過美輪美奐的廣告不斷促銷喚起購買欲。當沒有促銷、利潤不夠、大家開始公平競爭,廣告外衣脫去之後的方便麵,回歸到了原有的屬性。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生活方式的改變減少了方便麵消費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八千美元,大家更注重綠色家庭、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的時候,雖然方便麵沒有完全從大家的視野退出,但是從家庭的這種概念裏面,它已經退出來了。現在第一大家要求更綠色,第二大家更注重家庭生活,一個人吃方便麵這種概率很大,一家人全家老小都來吃方便麵這種概率很小。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主任):方便麵被其他行業所替代
方便麵只是食品工業中很小的一個分支,雖然快節奏生活仍然存在,但是快節奏生活背後替代方便麵的東西太多了,比如電商、速凍食品,其實方便麵失去的這個市場是在過去食品工業裏面失去了那個份額,被誰填上去了,就被速凍食品,被電商O2O的生活服務業、本地生活服務業替代了。
方便麵行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方便麵現在的這個階段,並不能夠代表未來幾年的狀態。現在方便麵實際上可替代的産品非常多,但是為什麼前兩年你就會覺得方便麵很重要呢?那是因為它廣告做的好,它現場促銷的力度大,所以在這樣一個話題的背後,方便麵還是帶著某些快銷品的特徵。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主任):未來方便麵市場會更加細化廣告促銷對於整個拉動方便麵的消費,是有正相關,但是這個蛋糕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方便麵市場佔的份額是會越來越小。而且方便麵它還會進一步的細化,走向了五塊錢,慢慢走向了十塊錢,十塊錢的二十塊三十塊,這種層級也會拉開。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食品安全的污點會影響品牌形象
吃方便麵的人少了很多,但是方便麵作為一個食品的屬類仍然存在,我們今天更關注的實際上就是曾經方便麵是康師傅的一個主打産品,這個市場下滑以後,對於康師傅本身的股價帶來的影響。而對於工作而言,各式各樣的口味都可以有一個選擇,但是方便麵曾經帶給康師傅的榮光為什麼不在,有企業經營的問題和在食品安全領域當中的負面話題,只要在食品安全當中做過任何一個灰色的事情,都會在最終的品牌上得以呈現。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方便麵應該回歸到普通行業
方便麵應該回歸到一個很常態的很平凡的小行業。從原來的比較榮耀的一個行業,從解決溫飽向富裕過度的一個快節奏生活的行業,逐漸回歸到一個很常規性的行業,它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行業,不可能存在像原來康師傅在最鼎盛時候的那樣一種光環,和那樣一種利潤。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25日 22:49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夏普股價暴跌15% ,市場仍存顧慮。夏普接受鴻海援助,收購金額6600億日元。成本是選擇代工企業的決定因素。業績下滑,方便麵行業如何走出困境。本期節目專家探討代工業如何不再待工及方便麵為何失寵,敬請收看。(《央視財經評論》 20160225 代工業如何不再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