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致一直關注並支持《對話》的新老朋友:
在《對話》誕生的2000年,那是一個世紀之交的特別時刻,那是中國與全世界有著強烈對話願望的時刻,當然也是世界特別有願望和中國對話的特別時刻。很多人説這是對電視領域的一次驚艷,到2000年到2015年,我們執著,我們堅定,我們一路前行,我們和中國經濟共同經歷了風風雨雨,而這一刻讓我們欣慰的是我們記錄中國經濟所有精彩,我們更記錄下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每一個人他們身上的這份堅定和執著。在十五年的特別日子裏,也是《對話》向攜手走過了15年發出的一次共同的致敬。在過去15年來,無數知名企業家登上了《對話》的講臺,他們把自己的精彩呈現給了世界。而你們是共同的見證者,無論是20年,30年,感謝你們一直都在。
《對話》創始人陳紅兵十五週年獨白
謝謝大家,大家剛才説了半天書的事,其實我説不看書也可以,但是要看《對話》。《對話》在這個地方是一個翅膀,它的定位是給思想一片飛翔的天空,但是後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説出來,分享思考過程。其實在《對話》這個舞臺上,很多人都是思考過程,今天看到這麼多高朋滿座,我心裏其實很激動,我看到每個人後面都有故事,都有過程,包括李東生,李東生先生在做《遠征心得》的時候,他讓我去,我説不去了吧,他説一定要面對這個東西。他説做都做了,來了也可以説。15週年,像上過《對話》,沒有上過《對話》的人,要徵求或者眾籌你們的思想思考過程,每年大家把你們的思考過程,都通過手機發到央視《對話》的app上,我們截取出眾人有智慧的人的思考過程,然後多年以後,每年一本我們基本上就成了思考的寶庫。
如果你像劉永好先生、蔣錫培先生、馬雲先生在做什麼,你檢查一一查他們40歲的時候在做什麼,你們40歲的時候在做什麼。這是眾籌的思想。今天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今天來確實有點小激動,大家能夠收穫思想、奉獻思想,尤其是思考的過程。
當年我們開機做第一期節目的時候,是思科的老總來的,他們提出的是,我來《對話》,你們出誰?我們好多人他都看不上,後來他説好在張維迎老師是劍橋畢業的,他開了場,他怎麼樣看我們《對話》,我們可能有一個全新的定位。謝謝大家。祝大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