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蘭軍)近年來擔保業迅速發展,但同時,非法攬儲、放高利貸、跑路等事件屢見不鮮,尤其經濟下行期,行業資金鏈斷裂、兌付風險加劇。
8月13日,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是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部署加快融資擔保行業改革發展後出臺的具體文件。兩周之內,國務院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旨在從頂層設計上對融資擔保行業重塑。
回歸金融屬性
中國融資擔保行業經過近20年發展,經歷了從體系建設到規範發展、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歷史階段。1993年到1999年是在探索中發展,2000年到2009年呈爆髮式增長,2010年至今則在清理整頓中求生存。
《意見》出臺後,瀚華金控董事長張國祥第一時間接受記者採訪,對文件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意見》傳達出監管思路的最大變化在於棄“數量”抓“質量”。以質量結果為導向,無論國資、民資還是外資,只要抓得住“質量”這個牛鼻子,就是“好貓”。
“資本的出身不是質量的通行證。”張國祥強調説,“提高質量的關鍵在於兩個堅守:一個是堅守專注小微、三農、創業創新等普惠領域,一個是堅守風險控制底線。”
在張國祥看來,擔保公司自誕生起就面臨兩大“風險”:生存風險和發展風險。從擔保業的特質來看,兩大風險都離不開擔保“業務模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擔保公司主營業務是擔保業務,但是由於擔保機構是次位性主體,處於從屬地位,能不能做業務,主導作用在資方。“這就造成主營業務不能主導,卻承擔著全部合同風險。”張國祥補充説。
那麼,兩大風險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張國祥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三點:第一點是看不清“擔保的本質”,許多人沒有把“擔保”當“金融”。而實際上所有金融業的屬性和要素在擔保業都能體現出來--擔保以信用為基礎,具有資本密集、人才密集、經營風險的特點,這與傳統金融機構並無二致,因此應以經營金融業的思維經營擔保業。第二點是準入門檻不高,過去手握幾百萬就能涌進來“淘金”,將擔保業想得過於簡單,把“投資擔保”變成了“投機擔保”,導致出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亂象。第三點是因為擔保的業務模式單一,擔保收益不能覆蓋擔保風險,這使得一些擔保企業動了歪心眼,“不務正業”,不遵循金融規律、不依法合規經營、不堅守風險底線,導致問題接二連三。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擔保業呈現出大縮水的趨勢,各地紛紛出現擔保公司“摘牌”現象,僅江蘇融資性擔保機構4年間就消失六成,去年以來廣東省至少已有5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摘牌。隨著《意見》的出臺,在“減量增質”、做精做強的指揮棒下,行業洗牌的趨勢還將加劇,兩極分化般的優勝劣汰 在所難免。“最終比拼的是經營能力,資本只是要素之一。”張國祥指出,“大而不強照樣被市場淘汰。”
倒逼擔保企業運營能力
擔保業有兩個門檻:政策門檻和市場門檻。政策門檻,簡單説,主要體現在註冊資金的準入額度上,門檻相對較低。而市場門檻相對較高,體現在擔保機構的資本、人才、機制三個條件的綜合運營能力上,體現在杠桿、風險、規模、品牌四個要素的綜合平衡能力上,體現在産品、流程、IT系統、風控等標 準體系的設計執行上,而這些又綜合體現在管理體系、風控體系等能力建設上。某種程度上説,擔保業比主流金融還難做,“不幹個五年八年,體會不到其中的複雜性、艱辛性和挑戰性。”從主流金融業到擔保業二十多年的經歷,使得張國祥對擔保業的感受更為深刻。
此次《意見》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費率保持較低水平,其在保戶數佔比五年內達到不低於60%。對此,張國祥分析,這實際上對擔保機構的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擔保機構的服務對象要做到“量大”,而小微、“三農”所需要的擔保額度通常較小,“那麼擔保機構需要多少人來開發服務小微、'三農‘才能達到要求?如何控制住成本?”他指出,要滿足“較低保費水平”下的大量服務,勢必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的“量大額小”服務, 這樣企業只能向自身運營能力要效益,這又回到了市場門檻的問題上。要邁過這道門兒,擔保機構的自身“質量”必須過硬。“所以説'抓質量’是牛鼻子,只有質量上去了,才能真正實現普惠,並且這個普惠一定是高效的。”張國祥強調説。
那麼,當擔保業有了質量,這個質量是否可持續?同樣提出了挑戰。而應對這個挑戰不僅在於擔保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還在於政策的尺度空間。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於既經營資産又經營負債的銀行業來説,只經營負債的擔保業。
騰挪空間有限,而風險卻相對較高,“這更考驗企業的綜合能力。”張國祥説道。
此次《意見》展現的頂層設計思路更加成熟,諸多“新政策”體現了將“擔保業”作為準金融公共産品扶持的思路,將充分提振行業信心。他分析指出《意見》中有三大新政策看點:
第一,政策的指揮棒作用將凸顯。《意見》明確將融資擔保業務聚焦為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在建立新型融資擔保機構體系同時,建立政策扶持體系、監管制度體系。三個體系相互配套,體現了通過深化改革,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未來新型融資擔保行業有望進一步獲得政策支持,整個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第二,“政銀擔”分擔風險將成為行業“穩定器”。《意見》首次提出研究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進政府主導的省級再擔保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構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轄內融資擔保機構的三層組織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實現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風險在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之間的合理分擔。從行業長遠發展角度看,這些舉措將起到“穩定器”作用。張國祥特別指出,讓政府和銀行分擔部分風險,其主要目 的是在企業出現問題之後政府、銀行和擔保機構可以協調、協同、協作化解風險,大家利益一致有利於統籌高效解決問題。
第三,“混合所有制”將成為行業新看點。《意見》鼓勵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作為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主力軍,支撐行業發展;同時支持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有實力的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兼併重組,引領行業發展。在國家鼓勵推進混合所有制前提下,國有資本通過參股投入民營擔保機構, 有利於增強民營擔保機構的資本實力,有效放大國有資本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積極貢獻。同時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有利於發揮民營在機制方面的優勢,共同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張國祥表示,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將在改善優化公司治理、提高擔保機構資本質量、提升擔保機構信用能力方面起到顯著作用。
評級標準應一視同仁
“國家已經在頂層設計上給了融資擔保機會。後續如何在因地制宜、分類監管原則下,落實細則很關鍵。”張國祥表示。
在過去的實踐中,由於各地在認識、標準、風險容忍度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地監管部門“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使得一些“走出去”的企業在全國甚至全省落地時疲於“唱和”。雖然《意見》對擔保發展的大方向定了調,但各地在如何落實上也會存在一些模糊點。
張國祥建議,各地在分類監管的同時能夠兼顧釋放活力。在監管方面,他建議出臺統一的同業評級標準,對企業一視同仁。在標準制定上,在符合《意見》要求的前提下,選取合理的要素,如客戶定位、資本實力、人才實力、風控能力、盈利水平等對擔保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同時對主業突出、經營規範、實力較強、 信譽較好、影響力較大的融資擔保機構給予正向激勵與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