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趙東明(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35年年均9.8%的持續高速增長,被國際社會譽為“中國奇跡”。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問題 :産業結構扭曲,貧富差距擴大,資源、環境、勞動力等要素約束加強,高速而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越發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中央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並以“新常態”描述新週期中的中國經濟。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如何適應新形勢,開創新局面?筆者認為,應該持續深化改革,堅持以市場為主導,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轉變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調控、維護市場環境和供給公共物品三個方面,市場則在資源配置上起主導性作用。面臨“新常態”,政府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既要做好裁判,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又要做好服務,為微觀經濟主體搭建發展平臺,更要限制對市場干預的範圍、力度和方式,以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第二,完善機制,營造公平型市場。“新常態”下,要向市場要效率,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的市場。首先,要在經濟活動中充分尊重市場作用,自覺按照市場規律行事,就需要有一個透明的市場規則,讓所有市場主體在同樣的規則下競爭,不用擔心權力對市場規則的扭曲。其次,要放開市場準入,堅定推進部分壟斷行業改革,引入其他所有制經濟主體,盡可能的使市場充分競爭。最後,要大力發展市場仲介組織,搭建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使之成為市場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機制。這樣,才能夠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打破行業壟斷、促進企業競爭,從而使經濟運行效率得到質的提高。
第三,促進競爭,催生創新型企業。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企業基於生産力水平提高的技術不斷創新和産業不斷升級。“新常態”的基本特點,主要是由與前沿國家的技術差距決定的,在“新常態”下,單純依靠擴大規模、消耗資源粗獷式發展的傳統産業、企業已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優勢。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一批技術先進、管理現代、富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企業。因此,需要營造市場環境,促進競爭,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以創新夯實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新常態”既帶來新挑戰也帶來新機遇,只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客觀分析形勢,遵循市場規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我國一定能走出一條轉型升級、內涵增長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