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産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穩速、高效增長轉型,關鍵是轉變過度依賴投資的格局,因此,經濟管理思路也應當轉變。在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管理的問題上,應將過去靜態意義上的投資、消費規模權衡,轉到培育消費長效機制的思路上去。
“2014年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著結構性減速的壓力,鋻於進出口貿易和國內投資的低迷,預計2014年經濟增長保持在7.4%的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藍皮書》執行主編張平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面臨的挑戰集中于能否有效降低金融風險、能否通過改革進行存量調整,並通過減稅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從而激勵經濟向高效增長轉型。
張平認為,2013-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呈現的新特點、新問題,源於長期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及規模擴張的累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源於結構性加速,但加速因素本身,已經蘊含了結構性減速的必然性。人口紅利的結束、傳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的工業化擴張階段趨向尾聲,低成本國際競爭模式的終結,倒逼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路徑轉換。
他表示,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産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1
今年全年各項預期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深圳特區報:請您對今年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作個預測。您認為今年全年經濟發展各項預期目標能否實現?
張平:2014年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著結構性減速的壓力,鋻於進出口貿易和國內投資的低迷,預計2014年經濟增長保持在7.4%的水平。下半年情況比較清楚了,隨著政府的力度加大,下半年經濟基本上處於平穩狀態,第二季度經濟出現回升態勢,但第三季度預期回升力度有所下降,較為樂觀的預期為7.5%,而我預測大致為7.4的水平,全年水平預測約在7.4%。
2014年的增長依然要依賴投資和進出口拉動,服務業的新發展是投資和消費的新亮點。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面臨的挑戰集中于能否有效降低金融風險、能否通過改革進行存量調整,並通過減稅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從而激勵經濟向高效增長轉型。
今年全年的各項預期目標基本可以實現。從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城鎮化穩步推進,服務業的巨大潛力,宏觀激勵水平較高,國際形勢有利,完全有條件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同時,下半年乃至近一個時期內,經濟社會中還是有不少困難,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2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深圳特區報: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7月29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提到“新常態”。在您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常態”表述中,“新”在哪?“常”在何處?
張平:何謂新常態?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産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中國宏觀經濟的新特點,源於結構性變化及規模擴張的因果累積。低價工業化加速的本身,蘊含了結構性減速的必然。人口紅利的終結、工業化擴張階段的終結以及低成本國際競爭模式的終結,倒逼中國經濟從高速向高效增長路徑轉換。新常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經濟結構進入一個“調整期”,必須通過市場化的改革激勵經濟向高效轉型。
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的改善民生。
深圳特區報:請您對未來5年中國經濟走勢作展望。
張平: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日前發佈了《經濟藍皮書(夏季版):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2014》。報告指出,基於經濟增長核算方程,計算出來的有關中國人口轉型影響,産業效率配置影響以及全要素生産率、要素分配、城市化影響等多個方面測算,經測算,未來5年——即2015-2019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區間為6.4%-7.8%。中國經濟從高速向高效增長路徑轉換。
3
通過改革加大存量調整力度,逐步探索新的宏觀調控體制與政策框架
深圳特區報: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逐步從工業擴張轉向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在新的條件下,宏觀調控體制是不是要做新的調整和探索?
張平: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換擋期和結構調整期,經濟增長逐步從工業擴張轉向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就業吸納能力提高,大量的需要服務業重新煥發效率的地方,恰恰是存量資源。因此,當前需要通過宏觀政策激勵,通過改革加大存量調整力度,逐步探索新的宏觀調控體制與政策框架。
一是存量淘汰,提升製造業效率。工業中的産能過剩、低水平重復,已經阻礙了中國工業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大量的“僵屍企業”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吸收大量的寶貴資源,降低社會的效率。應儘快啟動加速折舊,在折舊政策激勵下,企業固定資産更新速度將明顯加快。同時提高環保標準,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産業,推動新興産業的發展。
二是存量釋放,服務業存量調整至關重要。當前服務業發展很快,但多為效率較低的行業,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動生産率相差一倍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國現代服務業主體的一部分存在於事業單位,如科教文衛;另一部分存在著嚴格的管制,如電信、金融、鐵路、航運以及大量的公共服務部門,如水電氣供給與排污等。這些服務業部門長期困在事業單位和管制中,發展很慢。事業單位改革與放鬆管制相結合,釋放出中國的現代服務業的存量,吸納社會資源進入,才能提升服務業的效率。
三是存量調整,重組地方債務。近年來,地方政府在大規模舉債的同時,也形成了大量重要社會基礎設施的資産,包括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這些資産短期回報率低,現金流也較差,但卻是關乎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基礎設施,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根本。這需要中央出臺扶持政策措施,通過稅制改革,削弱地方政府側重於生産性投資的稅收激勵,鼓勵地方政府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投資。
4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穩速、高效增長轉型,關鍵是轉變過度依賴投資格局
深圳特區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日前提出,我國發展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問題難以解決。請問,您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有何政策建議?
張平:首先,轉變經濟管理思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穩速、高效增長轉型,關鍵是轉變過度依賴投資的格局,因此,經濟管理思路也應當轉變。在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管理的問題上,應將過去靜態意義上的投資、消費規模權衡,轉到培育消費長效機制的思路上去。凱恩斯意義上的需求管理,投資和消費之間的權衡無非是非此即彼,提高消費比例同時意味著壓低投資,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降。從動態效率的角度看,消費對於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消費增加對勞動生産率的促進上,如消費對於健康、人力資本的作用。
其次,重視收入分配改善和人力資本培育。收入分配狀況惡化導致經濟增長緩慢,在拉美國家表現得比較顯著。收入分配不公平通過以下途徑影響經濟持續增長:一是收入水平較低的大多數民眾、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於食品等基本支出,人力資本積累緩慢;二是收入水平較高的少數人追求奢侈消費,導致國內生産結構扭曲,不利於持續增長路徑的建立。現階段,中國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比較突出,富裕者對房地産等奢侈品的追逐(不論出於投資、投機還是其他動機),實際上已經成為生産結構扭曲的推動力。低收入者受到城市高生活成本的影響,抑制了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因此不利於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使用低素質勞動力已經30多年,也因此形成增長的路徑依賴,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二次人力資源開發,是經濟減速之後值得重視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