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蘭軍)備受尊敬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論述:一切經濟問題歸根結底是貨幣問題。如果將這句話稍作延展,不妨換成:一切經濟問題歸根結底是金融問題。
時下中國的新農村經濟發展,同樣如此。如果説30多年前的承包責任制改革解決了土地使用權問題,從而釋放了農村生産力,那麼,今天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需要突出解決的便是金融問題。
如今,和農業相關的上下游都實現了完全競爭性的蛻變,這當然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以及農業科技發展,但同時被市場捲入的單個分散的農戶也面臨新的課題: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抑或是信息獲取,都處於競爭劣勢。
尋找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距離北京市區50公里的平谷區峪口鎮,位於北京、天津、唐山中心地帶,西鄰順義區,距天津新港130公里。除了早已馳名的“平谷大桃”,這裡新近興起的“正大雞蛋”,成為又一個“平谷製造”的品牌。
坐落在峪口鎮西樊各莊村的北京平谷正大三百萬蛋雞養殖示範項目,不僅是亞洲養殖規模第一、世界養殖規模第二、世界首例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蛋雞生産項目,其獨具新意的組建和運營模式,更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樣本性的意義。
辦法總是逼出來的,這個項目同樣經歷了坎坷。2004年,國內一家著名的蛋雞養殖企業,曾經看中西樊各莊村這塊地,想建養雞場。按當時的地價,征西樊各莊村這塊地至少需要一兩個億,還得搭上兩年的時間辦理各種手續。對一個農業企業來説,成本太高。2006年,僑資企業泰國正大集團有意在此投資建設蛋雞項目,但成本問題同樣繞不過去。
轉機出現在2007年。當年9月21日,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發出了《關於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其中規定:“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整體規劃,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所需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作為農業生産結構調整用地,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
2008年1月,平谷區政府通過鎮村兩級組織,組織動員西樊各莊村成立了“北京綠色方圓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本村村民的755畝地,落實了正大項目建設用地。
項目用地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關鍵的融資。
平谷區政府先後跟多家銀行接觸,希望銀行方面能在金融體制上有所創新,不需要抵押物,而是通過評價項目本身的盈利能力,來決定是否放貸。但是,各家銀行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最終沒有答應貸款。遷延近兩年之後,BOT融資模式逐漸進入各方視野,所謂BOT模式,即“建設-經營-轉讓”。具體來説,先搭建一個融資平臺,由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還貸期結束後,項目歸農民合作社所有。
向銀行貸款,必須有項目總投資的30%作為資本金。2009年初,平谷區國有企業——谷財國有資産經營公司和正大集團各投資8750萬元,成立了北京谷大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由谷大公司作為項目的融資平臺,替合作社進行項目的融資、建設、運營、移交等事務。
在這過程中,正大集團簽訂的是“照付不議、不可撤銷”協議。也就是説,不管經營的好壞,正大集團必須支付12%的固定資産回報,由正大集團旗下的大發正大來為北京正大畜禽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做擔保。
政府、企業、銀行、農民“四位一體”農業模式由此産生。
農村合作社收入包括資産租金、土地租金兩部分,資産租金在經營期內每年為6984萬元。清償投資本息後,合作社20年共可從該項目獲得純收益5.37億元。具體到農戶,西樊各莊村入社農戶戶均總收益將達到34.7萬元,平均每年每戶收益達到1.93萬元,入社農村殘疾人低保戶戶均總收益31.71萬元,平均每年每戶收益達到1.76萬元,分別超過2012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8和26個百分點,實現1600余農戶産業發展的資本積累與保值增值。該項目合作期滿,項目投資本息清償後,將無償轉讓給西樊各莊村農民合作社,農民成為現代化農業企業的真正主人。
據悉,正大集團目前已經在湖北襄陽、湖南衡陽等地推廣這一模式。
金融的“魔法”就在於此,農村具有土地、環境、勞動力等資源,但最缺乏的是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而通過金融的紐帶,可以打通資源阻隔,實現優化配置,同時在政府的制約以及大型實力企業的支撐下,風險控制壓縮到最小。可以説,金融將利益攸關方緊緊聯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