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股票315公司觀點人物科技理財專題直播

21世紀的生意:賣碳

資訊 央視網 2014年06月10日 17:5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閻海東)

  在6月9日北京舉行的“第五屆地壇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稱,中國計劃建設全國碳交易市場,該計劃已列入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任務之中。

  碳交易目前已成為環境治理降低碳排放的有效市場手段。在碳市場機制下,碳排放權通過交易産生不斷變化的價格,引導經濟主體將碳排放成本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實現環境成本的內部化和最小化。

  孫翠華表示,我國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設已經啟動,計劃3年左右時間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建設碳市場的核心是分配的方法和標準及管理辦法、報告制度的建立,交易規則的制定等等,而最重要是管理辦法法律地位的問題。此外,依照目前國情來看,我國實行總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有點早,但不排除正在研究。總量控制包括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包括碳排放總量控制,但是什麼時候實行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進展情況適時推出。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已經啟動的碳交易實踐表明,如何盤活碳交易市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仍是需要攻破的難題。

  碳交易成全球巨大商機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規定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買主向可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

  清潔發展機制雙贏機制的出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碳交易市場。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網站公佈的數據,截至2007年6月,全球共有696個CDM項目成功獲得在UNFCCC執行理事會(EB)註冊,預期可産生的年均減排量可達到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印度、巴西、中國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項目註冊數目最多的4個國家,佔據了全球CDM項目總數的75%。從項目的年均減排量來看,中國每年可以産生64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總額的44%。

  到2008年,活躍在CDM交易市場的買家主要來自歐洲和日本、加拿大。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在CDM交易市場的買家類型分佈中,基金佔34%、私營企業佔58%、政府佔8%。市場上最活躍的買家來自英國,他們大部分屬於私營的金融機構;其次是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電力公司。

  6月7日發佈的《全球新能源報告2014年》顯示,2013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量104.2億噸,交易總額約為549.8億美元,報告認為,從整體上來看,2014年全球碳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近2/3,達到887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並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經過多年發展,全球碳交易市場漸趨成熟,參與國地理範圍不斷擴展、市場結構向多層次深化,財務複雜度也與日俱增。碳交易成為世界最大宗商品勢不可擋,分析認為,碳交易標的的標價貨幣綁定權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貨幣職能,可能對打破單邊美元霸權促使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産生影響。

  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已通過碳交易取得了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如英國通過“以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的氣候政策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德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做到了經濟與環境雙贏;美國堪薩斯州農民通過農田碳交易,獲得了新的農業收入來源;日本則把碳排放權交易看作是“21世紀第一個巨大商機”,通過在世界各地大量購買和銷售碳排放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此外,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看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商機,陸續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淘金”。

  我國碳交易市場亟待盤活

  我國碳交易前景可觀。湯森路透旗下碳點(Thomson Reuters Point Carbon)分析師今年初發佈報告稱,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深圳和重慶等7個地區交易所今年的總成交量可能超過2400萬噸,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9倍達2.27億噸左右。

  有關機構預計,如果碳交易在我國全面展開,則每年對碳減排的需求量將在6億-7億噸,碳市場規模將超過澳大利亞、韓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碳交易市場。而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可望增長三分之二,達到640億歐元(875億美元),為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增長。

  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董事長兼總裁、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熊焰稱,碳金融將成全球最大的市場,未來5-10年中國環境改革與金融改革相結合將會産生很大的産業和投資機會。中國環境産品服務的價格將大幅度提升,會催生一系列新的産業機會。

  不過,在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參與碳交易的內在動力並不充足。企業對碳交易仍感陌生,對未來的碳排放配額沒有底,國內也缺乏能夠對經濟形勢和碳排放配額預測的專業團隊。要從無到有建立整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國仍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碳排放指標的分配、碳盤查標準的建立。目前,我國雖然確定了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但每個碳交易所都有各自的規則與標準。如何盤活碳交易市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仍是需要攻破的難題。

  從長期來看,碳交易市場還面臨著如何從區域市場變成國際市場的問題。據透露,廣東、湖北兩省將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正醞釀讓碳交易從區域市場擴大到跨區域市場。但跨省交易的關鍵在於兩地的配額能否通用,這牽涉到一級市場配額的有效性,以及碳排放核查標準、排放配額平臺是否對接等複雜因素。在交易市場建立之初,就應充分考慮到對接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孫翠華表示,目前有關碳排放的相關制度都在研究當中。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氣候與能源團隊主管宋然平認為,目前要建立統一市場比較困難,在衡量之前肯定要先解決度量衡的問題。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碳排放市場政策敏感性高,存在不確定性。碳排放市場有三個特點:首先是政策敏感性高,目前稀缺性完全由政府設計,政府的政策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政府有很多調控手段會調控政策;其次,籌碼集中度高、流動性差,根據他的分析,一些市場的前十家企業擁有該市場碳排放總配額的60%—70%,有些企業為了未來的發展可能不會賣出當年冗余的配額。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掌握鉅額籌碼的企業對市場而言不是積極參與者;最後,信息可得性差,不管企業的基本面數據,除去可以拿到的總成交量、成交價之外,其他數據的跟蹤存在較大困難。

  • 央視新聞
  • 央視財經
  • 央視軍事
  • 社會與法
  • 央視農業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