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我想請問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您剛才也提到了中國有獨具中國特色的正面和戰後兩個戰場,我想請專家點評一下為什麼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能夠得以成功地開展,在當下有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張從田:我想朋友們大都看過電影地雷戰、地道戰、鐵道遊擊隊,這些電影實際上就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生動形象的那樣一些情景。遊擊戰爭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一個看家的本領。在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説他發展到頂峰。古今中外,遊擊戰爭通常是作為正規戰的一種輔助形式,起著戰役和戰術的配合作用。而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實行戰略創新,把這種在抗戰全過程當中起輔助作用的遊擊戰提到戰略的高度,從而為遊擊戰爭的開展開闢出一個嶄新的天地,使得這個時候的遊擊戰爭主要的不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作戰,而是到外線,也就是到日軍的佔領區去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進行相互配合。這樣一個關鍵的戰略的決策和行動,盤活了整個中國抗戰的棋局,這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一個奇跡。
抗日遊擊戰爭,由於是在敵人佔領區進行的,可以説是孤懸敵後,又長期處在日軍殘酷的掃蕩和封鎖之中,遊擊武裝的生存環境十分艱險,作戰條件十分險惡。遊擊戰爭為什麼能夠得到發展壯大?我想除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遊擊戰爭,在實行了一套主動、積極、靈活的戰略戰術以外,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這種抗日遊擊戰爭能夠緊緊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實行緊密地結合。毛澤東主席有一句名言“遊擊戰爭一刻也不能離開人民群眾”。正是在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抗戰的基礎上,才有了以後我們在很多電影當中非常熟悉的那樣一系列生動活潑的遊擊戰爭的形式: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鐵道遊擊戰,還有水上遊擊戰等等。這樣一些豐富多彩的遊擊戰爭的形式,使得中國的這種敵後抗戰出現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到處就演繹著“無時不戰、無處不戰”的這樣一種情景,從而使日軍就真正地陷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所以,當時日軍對共産黨開展的這種遊擊戰爭十分驚恐,大叫“令人神經緊張”,是“沒有戰線的戰場”,真正的是陷在遊擊戰爭的泥潭當中。
關於人民群眾同遊擊戰爭的這種密切的結合,我想在這裡談一下我頭幾天還翻到的材料,那就是當時的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在回憶錄當中,在談到1942年冀中地區,冀中敵後人民開展“五一”反掃蕩時候的那樣一種情景。他在這裡談到,為了保護幹部,青年婦女往往把幹部、八路軍戰士、遊擊隊員認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老大娘寧願犧牲自己的兒子來保護幹部和八路軍戰士,在深南縣一個叫王家鋪的村子,被日軍抓到的27名群眾,面對著頂在胸口的刺刀拒絕説出八路軍隱蔽的地點,日軍暴跳如雷,一連殺死其中的14人,但是其中的群眾仍然只字未説。人民群眾以這樣的犧牲和奉獻,堅定地支撐著敵後的抗戰,從而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堅強後盾和力量源泉。謝謝。
秦利: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記者提的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好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進入山西,毛澤東在電報中多次強調,八路軍的拿手好戲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在抗日戰爭的第一個階段,與國民黨正面戰場相配合,八路軍的任務主要是側擊日軍。在這個過程中,遊擊戰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理解更主要的是起到了遲滯日本進攻的勢頭。當年日本人叫囂要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正是由於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是比較努力的,以及共産黨進入山西之後,進入華北之後,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側擊日軍,與正面戰場國民黨相配合,這就為我們中國抗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東南向西南的轉移,爭取到了時間。這就是我們在教科書裏面講的,我們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特別是華北的遊擊戰,它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第二,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遊擊戰的作用,也就是剛才講的體現在戰略層面。為什麼這樣講?我想從一個角度去理解,日本人到中國來幹什麼,他殺我同胞,掠我資源,我們廣大的資源在哪?在廣闊的農村。我們説日本人當年正是由於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遊擊戰,使得日本只佔領了我們中國的點(城市)和線(交通線)。他要實現由點(城市)、線(交通線)的佔領向面的佔領的擴張。為什麼他沒有能達到這個目標?這正是由於我們的遊擊戰的開展,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破壞了、遏制了日軍的戰略企圖,使得日本由點線的佔領到面的佔領沒能實現。我想,從這個點上,也可以講,我們遊擊戰是起到戰略性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