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確立發展重點任務舉措,首先要辨明大勢、把握大局,認清我們所處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是一個大判斷。準確理解這個一分為二的判斷,對於我們把握“十三五”發展的大邏輯,主動適應環境變化,主動全面深化改革,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三五”時期我國國際環境的基本特徵
未來五年,外部發展環境有望總體保持和平穩定,這是中國繼續發展的外部有利條件。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
國際環境變化趨勢和基本特徵繼續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大勢。一是經濟全球化整體趨勢沒有改變,世界各國經濟聯絡不斷加深,利益也進一步融合,面對共同挑戰、維護和平共謀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將有利於世界經濟在調整中曲折復蘇。二是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到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産總值佔全球比重將大幅提高,這有利於推動國際治理平等化、民主化。三是文化多樣化受到更多尊重,各國堅持探索自身發展道路,展現更多制度和文化自信,發展模式多元化態勢增強。四是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信息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世界範圍流動,各國相互聯絡和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人類“地球村”、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有利於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二)對我國發展的不利影響和挑戰上升
國際金融危機自身演化的邏輯還沒有走完,隱含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産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顯現。一是經濟低迷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損害了世界經濟原有的增長格局和增長機制,新的增長動力沒有形成,經濟復蘇仍主要依賴政策刺激。發達經濟體債務去杠桿等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政策刺激又産生和積累新風險。新興經濟體受自身結構性問題和發達國家政策外溢影響,風險增多,處境艱難。世界經濟貿易增長低迷,各國競爭加劇,保護主義抬頭,外部需求不足的狀況不會有明顯起色。二是技術和産業大變革背景下國家競爭力不進則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未來五年到十年,信息、生物、新能源、智慧製造等領域可能産生大範圍技術進步和産業形態變化。高端人才、技術水平等決定著這些新興産業及其價值鏈分工佈局,勞動力數量等傳統要素地位下降。我國既面臨迎頭趕上的機遇,也不排除因發達國家技術優勢強化,我與其差距拉大、傳統産業面臨被技術性淘汰的風險。三是國際經濟規則主導權之爭強化。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經貿新規則制定,提高知識産權、勞工、環境保護、政府採購等方面標準,並向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拓展,對全球貿易投資發展格局將産生深刻影響。國際貨幣和金融監管體系正在改革重構中,主導權爭奪十分激烈。新興經濟體面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規則制定的難得機遇,但由於自身能力總體偏弱,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仍處於不利地位,短期內提升實質性話語權面臨突出挑戰。四是各類安全威脅增加。一些國家貧富差距、失業等問題嚴重,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引發社會動蕩和國家間衝突,有可能産生較大外溢作用,給所在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帶來嚴重衝擊。同時,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能源資源、糧食、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上升,都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潛在威脅。五是大國合作競爭關係更為複雜。主要國家和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全方位較量加強,大國關係在動態博弈中角力制衡,新干涉主義持續上升,地緣政治關係複雜多變,熱點問題持續發酵。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發生變化,一些國家對我遏制和施壓等不利因素可能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安全形勢更趨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