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首頁
  • 新聞
  • 視頻
  • 經濟
  • 體育
  • 軍事
  • 更多 科技 法治 農業 評論 人物 圖片 文娛 書畫 公益 熊貓頻道 直播中國
  • 節目官網
  • 直播
  • 欄目
  • 頻道大全
  • 歡迎您, 央視網友   退出
  • 幫助
  • 應用
    央視影音 央視新聞 央視財經 熊貓頻道
登錄
×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立即註冊
使用合作網站賬號登錄
微信 QQ 新浪網 支付寶
書畫頻道

春聯徵集 書畫大會 書法遊學課 牛爺爺的書法 蘇東坡
一日一字聖教序 書畫百科 書畫講壇 書畫人物 國家寶藏

搜索
  • 首頁
  • 央視畫廊
  • 藝訊
  • 藝塾
  • 藝談
  • 看展
  • 專題
  • 藝術家庫

范迪安:丹青描繪脫貧攻堅的偉大畫卷

表現農業、農村、農民“三農”題材的美術創作,是20世紀以來特別是新中國以來中國美術的重要現象,在這類題材創作中,既體現了作為農業大國的文化傳統意識,也體現了關切民生、關注普通勞動者的文化情懷,還有歌頌新社會農民當家作主、建設家園精神氣象的時代追求。

陳履生:“數字藝術”前景可期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數字藝術正在迅速興起,正在融匯到主流之中,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力量。數字化時代催生了數字化的藝術,在多媒體以及媒體藝術的發展中,包括像數字化藝術以影像為主題的各種新的表現樣式,給人們打開了新的視窗。但如何把它納入到整個當代的視野中去考察,使之成為當代中國藝術的一個部分,則是決定在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至關重要。

陳履生:40年來的書房之變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一直到上中學時,家裏都沒有幾本書,更談不上書房。書,只有每年不同的課本,後來有了一本《新華字典》。那年頭在揚中還真沒看到哪家有書房的。我見過中學老師的宿舍,也就是一張床和一個書架。

桑傑本:以唐卡藝術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國家民族畫院唐卡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工藝美術大師桑傑本歷時5年,精心組織創作56米長的巨幅唐卡長卷《一代宗師 十世班禪》,通過精彩的故事、鮮活的語言、豐滿的形象,讚頌在黨的領導下,十世班禪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朱少偉:傳統漫畫如何走出一片新天地

漫畫所呈現的輕鬆詼諧和諷刺暗喻,給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更多創作的可能性。現當代藝術的表達不僅在技法上風格上呈現,在此基礎上更趨向於藝術家的個人表達,用作品述説對於生命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見解。

劉悅笛:從中西方創新差異看當代中國藝術評判基本標準

特邀藝評人: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在藝術標準普遍失范的年代,當代中國藝術其實更亟待建立自身的標準,其中創新性的標準的設置尤為重要。但是,中國與西方竟有著不同的藝術創新路徑,由此所設立的藝術標準也就有所差異。當代中國藝術的創新,的確不能脫離全球性的語境,但又要有本土的特質,否則就難以成為為中國自本生根的藝術。

陳履生:深圳美術館——創立與轉向 發展與提升

從深圳展覽館到深圳美術館的轉身,反映了發展過程中的探索以及轉變的過程,而像深圳美術館這樣能夠反映城市和國家發展的歷史則是非常特別的。如今,深圳美術館也進入到發展的盛期,新館在建設之中,將成為中國美術館事業高速發展的見證。當我們回顧這40年來的歷史,不難看到曾經的艱辛過往以及幾代人為之努力的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珍惜改革開放的成果。

尚輝:徐裏在當代語境中對意象油畫的詩性探索

特邀藝評人:尚輝(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作為從上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油畫家,徐裏的創作歷程既經過現代主義藝術的洗禮,也經過民族藝術傳統的回歸,而他所確立的意象油畫探尋方向可能更為深層、也更接近中國文化的本原;他通過書寫性筆線所達到的物我合一、所承載的格調與境界,才真正凸顯了意象油畫以文心詩境作為其內核的中國藝術精神。

理查德·懷恩:徐裏的現代主義——來自西方的一個視角

作者:理查德·懷恩(Richard Vine)。對於其作品表面的多樣性,徐裏的作品,準確地看,是中國和諧共存這一傳統的縮影。

陳履生:文化復工與文化脫貧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全國的很多博物館都在開始收集新冠災難中的見證物,這是比SARS時期的進步。但是,各館的收藏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一個問題,還有待此後的驗證。千萬不可一哄而起,在如今的疫情中,有很多歷史的記錄,可以直接對應大數據的時代。

陳履生:中國防疫博物館Logo與形象設計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由深圳設計師朱黎設計的中國防疫博物館的Logo以及其他視覺形象應用非常特別的創意。中國防疫博物館的專業指向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博物館,因為與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病毒和災難的關聯,而館藏以及展示的內容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災難和不幸,是人們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而這又是大家共同的經歷和遭遇。

陳履生:中國防疫博物館的規劃與建築設計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在影響到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的倡議,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當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之後,人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反思它的很多方面,而用博物館的方式來存留這些歷史記憶,用博物館的方式來反思過去的不當或存在的問題和存留許多歷史的文獻和歷史的資料。

吳為山:一洗萬古凡馬空——徐悲鴻

徐悲鴻的藝術人生與中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從理論到實踐,毅然開啟了以西融中的道路。作為書畫家,徐悲鴻秉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優點,不但胸懷大志,洞曉文以載道的重要性,而且善於言論,精於文字,勤於表達,筆鋒犀利,並熱心藝術宣傳,關注文化傳播。

陳履生:寫信的套路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寫信在社會的運動中,是一種套路,一種很陳舊的套路,但是,舊瓶裝新酒,屢試不爽。

陳履生:美術創作要以人文精神來表現社會的關切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悲劇性的作品在和平年代依然有著打動人的特別的力量,它們在眾多的以歌頌為主的新中國主題美術創作中,其特殊性正在於它們不同於那些眾多作品的獨立性,是它們的悲劇的特質。

陳履生:50年代的中國夢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50年代全國美術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新年畫創作運動,美術家通過各種題材的畫作表現了新中國的集體意識和努力的目標。

吳為山:雨後青山鐵鑄成——談潘天壽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風起雲涌的外部環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孕育了潘天壽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氣象深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吳為山:畫壇巨匠黃賓虹 厚潤華滋我民族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畫壇巨匠黃賓虹以“借古開今”的創造方式和“渾厚華滋”的美學追求,成為一代標領。其畫學理論與藝術實踐都彰顯出民族優秀傳統,以其精深、博大富於哲學思辨和自然之理的論説,以其豐厚的藝術實踐佐證了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內在活力。

陳履生:宋玉明的城市氣象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 ,像宋玉明這樣的著名畫家的後人,其藝術道路與一般沒有家學的畫家是全然不同。他們首先面對的是家學,從小的耳濡目染,是延續還是發展?是傳承還是創新?如此種種都是繞不開的問題和困境,而且會時時困擾著他們;社會也會用另外的尺度來比較他們與父輩的高下,或衡量他們的關係,這就有了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判他們,來看待他們。

吳為山:自知者明——熊秉明藝術展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熊先生是20世紀融通中西文化,且以哲學、文學、藝術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覺者,無論是他的文字或繪畫、書法、雕刻,總是在千錘百煉的歷練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陳履生:從中法特展看中法文化交流逆差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在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我們對於像法國這樣的西方國家的熱情,可能要高於法國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熱情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造成逆差。

陳履生:從十三屆全國美展看中國畫走過的70年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回首1949年以來的中國畫發展,經歷了從改造到發展、從傳承到創新的過程。在這一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老一輩的中國畫畫家以其傑出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創作了眾多的留存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品力作,推動了傳統中國畫在新中國的發展,並積澱了傳統中國畫在新中國發展的新傳統。

陳履生:豐收組曲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當代畫家表現豐收的作品中,涉及國畫、油畫、版畫等不同畫種和不同的主題表達,不管是如何的變化,“豐收”對於農民、對於社會的意義,都沒有變。

吳為山:以文字景仰吳冠中先生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關於吳冠中先生的文章,近年來我已先後寫過三篇。其中,《中國畫的圍墻終會打破》是針對吳先生的創新;《線的生命》是關於其藝術生命歷程;《真的猛士》則是我塑吳先生像的一點感受。現將三篇文章略加改動並作組合,以記錄一位藝術工作者對先輩的景仰之情。

陳履生:翻身農民的視覺圖像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這些當年表現農村題材的美術創作,雖然當時的現實變成了今天的歷史,可是,它們傳達的新中國的氣象以及美術創作中的時代精神,尤其是一代美術家在這個時代機遇中的努力和智慧,都在這些作品中顯現出了特別的意義。

吳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築牢文化自信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一種傳授審美觀念與審美經驗的教育形式,以豐富的直觀性使心靈在感受形式、領悟意義和體察價值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溝通情感與理性並融入意志抉擇和動機取捨,從而實現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最終促進人格的完善。

陳履生:我與中國漢畫學會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面對中國漢畫學會走過的30年,對於我們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來説,30年真是彈指一揮間,如流水一般從我們眼前流過。

劉悅笛:生活美學——為生活立“美之心”

特邀藝評人: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生活美學就是要以“美生活”來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質的生活來昇華有質量的生活,並對人民大眾進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則是生活美學的邏輯推演,生活美學通過生活美育得以落實。

教育部長陳寶生:推進新時代學校美育觀念大轉變大昇華

教育部長陳寶生:來一場教育理念的大轉變、學校美育觀念的大昇華,確保總書記關於美育的重要論述在校園落實落地、開花結果。

高洪:立德樹人 弘揚新時代中華美育精神

特邀藝評人:高洪(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主任),新時代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規律,在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鮮活的學習生活的實踐體驗之中,實現人的真正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現實問題。

范迪安:在美術教育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特邀藝評人: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加強美育”,指的是要在教育理念、育人內容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形成德、智、體、美、勞這個整體,把美育貫穿到人的全面發展的全過程中,尤其是要在學校教育把美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徐裏:新時代下全國美展的新氣象

特邀藝評人:徐裏(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從美協角度回顧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復評評審情況,對整體作品面貌進行了分析和梳理,總結五年來美術創作領域的變化與成就。

杜衛: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之三

特邀藝評人:杜衛(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國的美育傳統把美育納入“修身”的主要途徑,體現了濃郁的家國情懷;把美育定位於以倫理為主要內涵的人文素養的化育,形成了美育和德育內在融合的“心育”特色。

馮遠:以傳世之心而為傳世之作

特邀藝評人: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文史館常務副館長),大量的實踐表明,欲求達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藝術高峰並非易事,探取藝術堂奧,不光需要學養、能力的不斷提升,還需要時間和藝術積累。

高洪:立德樹人 弘揚新時代中華美育精神

特邀藝評人:高洪(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主任),新時代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按照美育規律,在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之中,在鮮活的學習生活的實踐體驗之中,實現人的真正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現實問題。

吳為山:寫意精神與雕塑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寫意是貫穿于中國藝術的核心語言並具有審美共通性,它在詩畫理論中得到深刻的闡發和印證,成為中國藝術的審美特質。

連輯:少年書法教育不應止于術

特邀藝評人:連輯(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連輯先生通過人類歷史上的兩個典型文化案例告訴我們:文字對一個國家的統一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讓我們從漢字的書寫入手來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和基礎,認識傳統文化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陳履生:論傳統書法與當代書寫問題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當代書法的問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混為一談,所以,説不清,理還亂。實際上關聯到書法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書法;一是作為藝術表現形式而又不同於傳統書法的以書寫為手段來表現某種藝術觀念的當代藝術。

中央電視臺網站|關於CCTV.com|聯絡CCTV.com|人才招聘|網站聲明|法律顧問|CCTV廣告中心|幫助中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央視網  版權所有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047123 京ICP證060535號  京公網安備 11000002000018號 京網文[2014]0383-083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4  新出網證(京)字098號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