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3
就業:城市進得去,留得下有多難?
農民工進城,有了住所,還得有活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每年培訓農民工2000萬人次。到2020年前,使農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政府補貼的技能培訓,基本消除無技能上崗的現象。
楊志明透露,目前農民工經過政府補貼技能培訓的約有1/3。大城市多數實行的是積分落戶制。有技能的先落戶,技能少的後落戶,沒技能的難落戶。農民工不掌握技能很容易成為城市裏的匆匆過客。
怎樣才能讓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在城市有一份收入相對穩定的職業?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快職業教育,提高城鎮化勞動力供給質量的提案。提案指出,提升農民工就業技能、崗位技能和創業能力,應該為農民工提供一個具有彈性、多層次、多選擇、多模式的持續進修機制。建立在崗農民工“幹中學”培訓體系,整合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資源,將在崗農民工納入重點扶持的職業培訓項目之中。
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何香久看來,農民工就業保障仍有待完善。改革創新農民工就業培訓模式,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受益主體為輔”的多元化培訓投入機制,確保農民工具備相應職業技能,建立就業培訓的激勵機制,規範職業培訓市場。同時,要構建農民工雙向流遷就業體系,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支持。
4
待遇:公共服務如何完善?
農民市民化,最終還要融入城市,跟城裏人一樣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是他們的夢想。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石。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宋永忠建議,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就讀體制機制,按比例分級承擔公共教育經費,支持流入地建公辦學校及其他教育資源;實施“流動編制”教師聘用改革,招聘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師資作為流動編制教師,與公辦教師享受同工同酬和鼓勵保障;促進公共教育實現方式的多元化,通過政府購買教育服務、委託社會機構管理、建立特許學校等方式,緩解公辦教育壓力。
針對農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積累的現實困難,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建
軍呼籲,國家立法或出臺政策統一全國農民工養老制度,加大力度統籌和規範解決老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務求全覆蓋,應保盡保落到實處。
在具體措施上,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力帆集團質量中心成品檢驗部組長鄒先榮建議,從三方面籌集養老資金,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承擔1/3,地方財政承擔1/3,農民工家庭分擔1/3,解決一代農民工養老及後顧之憂。第二代達到退休年齡在用人單位未繳納十五年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政府出臺政策允許按退休當年社平工資補齊養老保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要求用人單位必須強制性為在職職工購買養老保險。
同城同待遇涉及到方方面面,資金壓力巨大,錢從哪來?雲南省紅河州正在試點全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綜合改革,全國人大代表、紅河州州長楊福生建議,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在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合理確定中央、省、州(市)、縣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分擔機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推進人口市民化的激勵政策,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城鄉建設用地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規模挂鉤機制。
“除了完善社會保障,還要重視農民工心理融入狀態,讓他們找到在城市的歸屬感。”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總公司七建集團公司勞務領包隊隊長康仁表示,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心理上的適應格外重要。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應加大對進城農民工的關心關愛力度,讓他們能夠真正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