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抗美援朝:正義之戰、揚威之戰、固基之戰

中國新聞人民論壇網 2016年01月13日 14: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抗美援朝,是剛建立不久的新中國與強敵美國互為主要對手進行的一場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的全方位較量,是毛澤東一生中作出的最為艱難的決策之一。回顧這場戰爭發生時中國所處的內外環境,縱觀戰爭結束60多年來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歷史仍然證明,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當年作出的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它既不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最大錯誤”,也非“引火燒身”、“得不償失”,而是在中國國家安全、尊嚴、利益受到嚴峻挑戰下我們作出的必然回應。這場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正義之戰,是打出新中國國威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威的揚威之戰,也是中國人民空前團結、中國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空前提高、中共領導建立的新政權加速鞏固的固基之戰。

  一、抗擊侵略、援助“鄰人”的正義之戰

  (一)朝鮮是中國唇齒相依的鄰邦,中日甲午戰爭後逐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在日本戰敗投降前夕,美國提議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由美軍和蘇軍分別在南北兩邊接受日軍投降,得到了蘇聯的認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雖然掙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但統一的國家卻被人為地分為兩個部分。在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朝鮮臨時政府的問題上,美蘇兩國意見尖銳對立。1948年8月,在美國政府扶持下,朝鮮南方成立了李承晚任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針對這種情況,朝鮮北方也于當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南北朝鮮由此正式分裂。1948年12月,蘇軍根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要求,從朝鮮北部撤出。半年以後,美軍也宣佈從朝鮮南部撤出。這樣,如何實現民族統一便成為朝鮮的內部事務。朝鮮南北兩個政府在如何實現國家統一以及統一于哪一方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鬥爭,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南北朝鮮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導致1950年6月25日出現大規模嚴重衝突,朝鮮內戰爆發。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立即決定對朝鮮事務實行武裝干涉,並將干涉的範圍擴大到朝鮮以外的亞洲地區。6月26日,美國調動其駐日本的空軍和海軍部隊侵入朝鮮,對朝鮮城市狂轟濫炸,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6月2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決議,向韓國政府提供援助。6月30日,美國又命令其陸軍部隊在朝鮮參戰。7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由美國指揮的“統一司令部”,使用聯合國旗號,組織 “聯合國軍”開入朝鮮半島作戰。“聯合國軍”由16個國家的士兵組成,其中美軍佔90%以上。南北朝鮮之間的內戰因美國的插手而重新成為國際性問題。

  對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一直密切關注。朝鮮戰爭在最初階段,由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但隨著交戰雙方在釜山地區陷入膠著,戰爭長期化的趨勢逐漸顯露。為應付朝鮮戰局可能出現的不利變化以及朝鮮方面屆時可能提出的援助要求,中共中央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未雨綢繆”之計。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迅速調集25萬野戰軍,組成東北邊防軍並完成集結;同時向蘇聯訂購武器裝備,加快空軍、炮兵和高射炮兵等特種兵建設,制訂防空計劃。對朝鮮戰爭事態的發展,毛澤東作過“戰爭持久化”、有可能“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等各種預想。在1950年8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要作出國作戰的打算,認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1]對於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條“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美軍是否越過三八線,如果“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2] 進入9月中旬以後,朝鮮戰局急驟逆轉,美軍7萬餘人在仁川港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退路被切斷。9月28日,美軍佔領漢城,隨後又全線進抵並準備越過“三八線”。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殆的緊要關頭,毛澤東決定,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于9月30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3]10月3日淩晨,周恩來透過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再次對美國當局提出強烈警告,若美軍越過三八線,“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然而,美國當局對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置之不理,不屑一顧。10月1日,先是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10月7日,美軍也越過“三八線”,向朝鮮北方大舉進犯,並迅速向朝中邊境推進。

  就在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的當天深夜,金日成緊急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請求。儘管毛澤東對出兵早有準備,但要真正付諸實施,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決雌雄,仍費躊躇。10月1日以後,毛澤東連續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出兵得失。曾長期擔任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4]胡耀邦也回憶:考慮出兵不出兵朝鮮的問題,毛主席“一個禮拜不刮鬍子,留那麼長。想通以後開了個會,大家意見統一了,毛主席就刮鬍子了。”[5]討論中毛澤東動情地表示:當“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説,心裏也難過。”[6]

  經過18個日夜的反復討論,在反復權衡利弊的基礎上,毛澤東最終作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認為出兵“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7] 1950年10月19日,我英雄的人民志願軍將士,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在夜幕掩護下秘密跨過鴨綠江,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