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抗美援朝:正義之戰、揚威之戰、固基之戰

中國新聞人民論壇網 2016年01月13日 14: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三、凝聚民心、鞏固政權的固基之戰

  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極大地提振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共産黨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也極大地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成為加快推動各領域社會變革、剷除危害社會安定的各種反動勢力、加速新中國政權鞏固的強大動力。

  在志願軍打響入朝作戰第一仗的次日,黨和政府即在國內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參軍、參戰、支前,募集慰問品慰問金、寫慰問信、組織各種慰問團慰問志願軍以及開展生産競賽、優待烈軍屬的熱潮,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被極大地激發起來。抗美援朝運動的蓬勃發展,不僅表達了對志願軍的尊敬和愛戴之情,大大鼓舞了志願軍的戰鬥意志,而且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各方面工作的開展。

  國民黨當局敗退台灣前夕,有計劃地在大陸潛留了大量特務和反動黨團骨幹分子,他們聚集潰散的國民黨軍隊,會同遍佈城鄉的慣匪、反動會道門組織等,從事縱火、爆炸、暗殺、竊取國家機密等破壞活動。朝鮮戰爭爆發後,這些反動分子的氣焰更加囂張,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反攻大陸”時機已到,更加肆無忌憚地從事各種破壞活動,據統計,僅1950年1月至10月,全國就發生妄圖顛覆新生政權的武裝暴動816起,西南地區被匪特攻打、攻陷的縣城有100座以上,全國有近四萬名幹部和群眾積極分子慘遭匪特殺害。為了剷除反動勢力,伸張民氣,鞏固政權,1950年中共中央部署在華東、中南、西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剿匪鬥爭,投入剿匪作戰的主力部隊有150余萬,到1951年上半年,基本平息了大陸匪患。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大張旗鼓地重點鎮壓特務、土匪、惡霸以及地下軍、會道門等反動組織,到1951年10月,反革命勢力基本肅清。大規模剿匪和對反革命分子的鎮壓,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社會秩序,鞏固了人民政權。

  為配合抗美援朝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從1950年冬季起,各新解放區還分階段、有領導有步驟地展開了一場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及台灣省外,全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連同老解放區,完成土地改革地區的農業人口占全國農業人口總數的90%以上。全國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從根本上剷除了中國封建制度的根基,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城鄉社會發展産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等基本生産資料之後,不僅迅速提高了經濟地位,而且形成有覺悟有組織的階級隊伍。這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保衛翻身果實的重要力量。

  在進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的同時,黨還領導開展了其他各項民主改革。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主要是廢除使工人群眾深惡痛絕的封建把頭制、侮辱工人的搜身制等;舊的婚姻制度的民主改革,主要是頒佈和實施《婚姻法》,移風易俗,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和借婚姻關係索取財物等;黨和政府還發佈了嚴禁鴉片煙毒和賭博的通令,掃除了舊中國屢禁不絕、被視作不治之症的娼毒賭等社會痼疾。通過民主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工礦企業到機關學校,整個社會面貌都發生了積極深刻的變化。各階層在民主改革基礎上振奮革命精神和生産熱情,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環境。

  各項改革都是圍繞恢復和發展經濟這個中心的。1951年2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思想,1952年5月中央確定了“邊抗、邊穩、邊建”的財經工作方針。按照這些方針部署,中國國民經濟恢復計劃雖因抗美援朝而進行了調整,但1951年中國的財政經濟力量,“卻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出現了遠比原來預計良好的情況”。與1950年比較,1951年工業總産值增加了26.8%,鋼增産47%,煤增産28.76%,發電量增産25%,全國人民1951年的購買力比1950年約提高25%。到1952年10月,中國的工農業生産全部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並有了自己的製造工業。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60多年了。6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巨變,世界也發生了巨變,在這個巨變中,抗美援朝戰爭的決策及勝利發生着不是無足輕重的作用。今天我們回顧和評價這個重大事件,應取的正確態度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歪曲歷史,崇敬英雄而不是褻瀆英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曹普 中央黨校黨史部教授)

  【註釋】

  [1]《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頁。

  [2]毛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記錄,1956年9月23日。

  [3]周恩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建國一周年慶祝大會上的報告,見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報》。

  [4]《胡喬木傳》編寫組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版,第521頁。

  [5]《胡耀邦談毛澤東》,引自《湖南黨史通訊》,1986年第12期。

  [6]《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7頁。

  [7]《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頁。

  [8]《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頁。

  [9]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頁。

  [10]《周外長髮表聲明,杜魯門聲明和美海軍行動是對我武裝侵略,我全體人民必將從美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人民日報》1950年6月29日第1版。

  [11]《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

  [12]《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頁。

  [13]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

  [14] [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126頁。

  [15]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0年10月26日。

  [16] [美]沃爾特·G·赫姆斯:《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65頁。

  [17][美]約瑟夫·格登著、於濱等譯:《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頁。

  [18][美]馬克·克拉克:《從多瑙河到鴨綠江》,台灣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56年版,第1頁。

  [19]彭德懷:《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195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頁。

  [20]《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54頁。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