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低碳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角度討論“一帶一路”,是一個新視角。“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或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適應氣候變化,獲得新的發展生機。
自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以來,“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成為新時期我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也是事關“一帶一路”國家發展路徑選擇的戰略要素。因此,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設計,具有長遠而深刻的意義。
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
減緩資源環境壓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帶一路”經濟帶沿線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過去20多年裏,“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迅速,GDP年均增長率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但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農業和工業增加值比重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則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單位GDP鋼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屬消耗、水耗、臭氧層消耗等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總體來看,沿線地區仍處於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強關聯階段,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
“一帶一路”經濟帶沿線地區既是世界礦産資源的集中生産區,也是集中消費區;既是人類活動集中、受人類活動影響明顯的區域,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區。這一地區提供了世界60%的石油、55%的天然氣、70%的煤炭和50%的發電量,也消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一次能源,包括超過70%的煤炭、接近50%的天然氣和40%多的石油。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但水資源量只佔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少國家處於乾旱、半乾旱區,自然環境差,森林覆蓋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這一地區,佔世界40%的哺乳類物種、1/3左右的鳥類、魚類和高等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人均生態足跡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出生態承載力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