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高考加分項目大幅縮水 多省市見義勇為仍可加分

中國新聞 半月談 2014年06月06日 13: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4年高考大幕即將拉開。6月7日,全國各地939萬考生將走進考場,迎接人生的大考。

  在家長和孩子摩拳擦掌之際,全國31個省份2014年高考政策也適時出臺。與往年相比,今年多個省市加分項目大幅縮水,進一步增加了報考的公平性。

  不過,由於高考所承載的重大意義,任何細微的政策調整都會引起強烈關注。記者注意到,儘管“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被列入高考加分項目並非今年首創,但在各地高考加分政策大幅瘦身、多項高考加分項目紛紛下馬的背景下,這項老政策在今年高考季又成了新話題。

  高考加分整體“瘦身” 兩項仍“肥”

  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均已出臺今年高招辦法,其中加分政策均有調整。此輪大規模調整,頗受衝擊的是保送生,全國中學生奧賽決賽一、二、三等獎,及省賽區一等獎的學生,將自今年起,不再具備保送資格,保送資格“收緊”為一等獎且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遴選為參加奧賽國家隊集訓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各地也對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進行調整、限定。貴州取消了全國性體育比賽集體項目的加分資格,但湖南省規定,全國籃球、排球、足球賽事集體項目前六名的考生,經省統一測試合格者,仍可加15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體育加分項目不會“一刀切”取消,但將減少籠統加分項目,並嚴格規定其限定條件,教育部也將出臺針對二級運動員的相關文件加以規範。

  此外,今年四川、河北、貴州等省已取消省三好、省優幹或省級優秀學生的加分項目。除上述加分類型之外,福建省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羅立祝發現,近年來地方特色加分項目“瘦身”成果也值得肯定。例如,黑龍江省今年取消了為招徠優秀人才規定博士子女報考省內高校可獲加分投檔的政策。河北也從今年起,取消原來省“教育世家”稱號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範院校時可加20分的政策。從今年開始,山東統一劃定各批次的錄取控制分數線,徹底取消濟青線。相比其他地市,每年的高考錄取時,濟南、青島的考生的分數線比省屬線要低20分。

  雖然競賽、體育類加分項目接連縮水,但北京、四川、海南等13個省(區、市)都提出思想品德突出者以及見義勇為考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其中,北京、四川、湖南可加20分投檔。海南省規定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的應屆考生,報考省內外學校可增加10分投檔。山東省甚至在自選項目裏僅保留了“見義勇為”這一項加分。

  事實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加分並非新提出的加分項。據悉,早在1987年國家教委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中,就曾提出對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的學生,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委員會決定可以適當降低分數,由學校審查錄取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2001年《教育部關於學習貫徹的通知》中,也有類似表述。

  2010年7月,國務院發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清理並規範升學加分政策”,同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在2014年高考中開始執行新加分政策。此後,陸續有省份撤銷“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等加分項目;在沒有撤銷的省份,也進一步細化了對此項加分的明確要求。

  教育部相關人員曾對記者表示,各省市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總加分政策上,合理適度調減加分項目及分值。

  儘管一些地區規定加分考生必須獲得相應的縣級、市級、省級見義勇為稱號,或者經省錄取領導小組集體研究,認定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這兩個加分項目依然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是否應該用利益來促進道德復蘇,見義勇為中如何界定“義”,思想品德如何能有客觀評價標準,避免弄虛作假。

  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表示,這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只不過之前相對而言不太重要,沒有引起大家注意。“近些年,人們對高校招生制度的關注點主要在於以高考主體、自主招生為輔的主體模式,並沒有太注意到保送、加分等枝節性問題。即使注意到,人們的目光也大多集中在奧賽保送等顯性問題。直到近幾年高考改革,奧賽保送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品德加分問題才得以暴露。”

  用利益促進道德復蘇,該不該?

  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這樣的美德值得大力弘揚,而至於該不該用高考加分的利益引導機制來促進道德建設,則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高校招生首先要重品德。考生品德好不好,平時很難看出來,但在危急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的,其品德毋庸置疑。”濟南學生家長王學君説,“如果兒子班上有人因為見義勇為獲得加分照顧,我和兒子都不會嫉妒這樣的好學生。”

  在山東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是見義勇為行為的確認機構之一,理事長孟慶豐説,給見義勇為加分的政策初衷在於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從全國以及山東省的情況看,哪個地方對見義勇為行為表彰、獎勵到位,哪個地方見義勇為先進事跡就多,社會風氣也就要好一些。

  而在另一些人眼中,用升學利益促進道德建設,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説,“見義勇為”屬於道德行為,它是一種自覺的行為,不考慮得失、不考慮後果,純粹出於幫助他人的目的。用加分政策來引導中學生見義勇為,本質上是在用升學利益誘導學生,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再是見“義”勇為,而是見“利”勇為。

  王忠武認為,見義勇為固然可以弘揚社會正氣,但作為高考加分的手段就偏離了它原有的意義。利益驅動短期內或許會促進道德的復蘇,但從長期看,這反而會使發自內心的正義感越來越稀薄。

  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大學副校長蘇蓉對現行的高考體制有深入了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直言良好的道德不是一朝一夕之間養成的,道德加分似乎是一個不必要的附加條件。“高考本身就是一個考試,已經相對公平,何必在錄取時附加那麼多條件再加分或者減分?當一個物體承載了太多不屬於它本身的東西,就變味兒了。”她表示,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加分的政策飽受詬病,有些人用各種手段去獲取加分項目不是秘密,對考生來説並不公平,建議政策制定者酌情考慮。

  此外,由於認定見義勇為行為一般要有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或者參與搶險救災的行為,所以許多人擔心見義勇為行為列入加分項會變成鼓勵未成年人冒險的誘因。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想要厘清“見義勇為”的加分,難度很大。“中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此階段的學生首先應考慮的是保護自己,而不是見義勇為。所以,一旦上升到高考加分層面,可能會引發負面影響。”

  鄭州市民張廣博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高考具有高利害性,加10分、20分投檔對部分學生和家長來説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不否認見義勇為行為具有的正能量的確應該發揚光大,但不應用加分政策引導中學生去見義勇為。中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容易衝動,不計後果,況且本身沒有多少自我保護能力和專業避險經驗,在很多時候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引導他們見義勇為無異於讓孩子去冒險。

  “對中學生見義勇為,我們的原則是不引導、不動員,但如果他們真做了呢?”孟慶豐説,“已經做了就不能白做,社會應該給予精神和實際利益上的獎勵。所以此項政策更多的是事後褒獎,而不是事先鼓勵。”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