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數字平臺建設正式啟動。該平臺將利用VR/AR虛擬技術、裸眼3D等手段構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體系,讓國家級文化資源鮮活地呈現于億萬受眾的指尖、眼前。
特邀藝評人:孫曉雲(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和精神象徵,我們要牢牢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片豐厚土壤,以書法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邵大箴先生是當代中國美術界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美術史論大家和名師。幾十年來,他以深厚的藝術學養和高度的文化使命意識研史論藝,為中國美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深為美術界幾代人所敬重。
特邀藝評人:邵琦(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繪畫和中國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梳理中國繪畫的文脈,不僅是對歷史的闡明,或者説完成了一個背景的展示;同樣也是對當今問題的展露。
特邀藝評人:邵琦(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二十世紀山水畫的語境是:“衰弊”。因為,二十世紀的山水畫是在“衰弊”的判斷中端始的。這既是二十世紀山水畫的邏輯的起點,也是二十世紀山水畫的特徵的淵源。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海派”開啟了中國美術發展的近代篇章;這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這一時期有了與海派相對應的京派和嶺南派,形成了近代美術史上三足鼎立的時代。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唐代開元年間所鑄之黃河鐵牛雕塑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外蒲津渡。它以其體量、構造及造型的巨大張力予我以震撼!其單體與群體的組合營造了一個凜然的藝術氣場。
漫畫所呈現的輕鬆詼諧和諷刺暗喻,給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更多創作的可能性。現當代藝術的表達不僅在技法上風格上呈現,在此基礎上更趨向於藝術家的個人表達,用作品述説對於生命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見解。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風起雲涌的外部環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孕育了潘天壽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氣象深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熊先生是20世紀融通中西文化,且以哲學、文學、藝術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覺者,無論是他的文字或繪畫、書法、雕刻,總是在千錘百煉的歷練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在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我們對於像法國這樣的西方國家的熱情,可能要高於法國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熱情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造成逆差。
特邀藝評人: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當代畫家表現豐收的作品中,涉及國畫、油畫、版畫等不同畫種和不同的主題表達,不管是如何的變化,“豐收”對於農民、對於社會的意義,都沒有變。
特邀藝評人:徐裏(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從美協角度回顧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復評評審情況,對整體作品面貌進行了分析和梳理,總結五年來美術創作領域的變化與成就。
特邀藝評人: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文史館常務副館長),大量的實踐表明,欲求達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藝術高峰並非易事,探取藝術堂奧,不光需要學養、能力的不斷提升,還需要時間和藝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