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深化農業技術創新
“我們應該理解農民為了追求産量而使用化肥農藥等有關技術,但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研究開發效率更高、利用率更高、殘留更低、更加省時省力省事的便捷的化肥農藥技術以及其他技術。”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良彪表示。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哈米德·謝裏夫指出,“在中國,技術方面的作用一直是在下降的,而在發達國家,50%~60%的研發技術都能夠實現商業化。”
“美國農場規模有大有小,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使用技術來提高效率的。”夏嘉德既是美國大豆基金會副主席,也是一位大豆農民,他的農場裏採用了種植覆蓋性技術、保護性翻耕技術。
“採用保護性翻耕技術只需要下地一次。首要的好處是省時省力。一座200公頃的農場,一年可以節省252小時的工時,一公頃平均節省36升燃料。”夏嘉德介紹,“對土壤也有好處,比如説可以增加蚯蚓的數量,減少土壤板結和增加生物質,將侵蝕減少90%。”
糧食加工業是在整個農業産業鏈中非常重要的樞紐、流通主體和價值創造者。“希望中國能夠開發一個高增加值的農産品加工系統,來提升本國已經種植的一些作物的附加值,相信能使這方面的産量産值有效提高三四倍甚至十倍。”adm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羅逸銘建議。
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愛華認為,“生物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益海嘉裏集團公共事務總監王巍則表示,集團現在用加工大米的副産品——米糠來榨取和精煉稻米油,精煉加工技術已達到了日本的水平,“我們現在谷位素的含量最高保留到7000ppm,提取完油的米糠粕可以進一步加工成食品和保健品的原輔料”。
王巍建議國家鼓勵糧油加工企業的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産業自身的價值創造力,還建議進一步打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中國的農業産業和糧食加工業要走向現代化,進一步地對外開放、鼓勵引進外資是必由之路”。
拓寬國際視野
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代副司長約翰·克拉克認為,開放的貿易尤其是農産品和食品,“能確保供求有更好的匹配,使得價格位於合理的水平,能夠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而且能降低價格的波動”。
“中國作為人多地少水缺的發展中大國,僅僅局限于本地的耕地難以維持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積極主動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的理性選擇。”李偉表示,漸進和可預期的糧食進口增長能實現雙贏,適度進口是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
同時,中國還在向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食品和農産品,為全球食品的安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要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的體系,要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據我所知,這是政府在五年發展規劃當中,第一次把食品安全戰略提到這樣的高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説道。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必須樹立國際視野和思維。”韓俊表示,“我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建立一個更為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或治理體系,應當積極借鑒國際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經驗,食品安全的標準也應當循序漸進地與國際標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