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蔡華偉繪
核心閱讀
黨風政風的示範,對社會風氣的養成至關重要。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八項規定施行到《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出臺,再到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開展,崇尚節儉的生動局面日漸形成。但應注意到,知易行難,在最為尋常的機關食堂餐桌上,浪費現象仍不鮮見。機關食堂如何繼續&&厲行節約,黨員幹部怎樣堅持尚儉戒奢?記者進行了調研。
嚴管公款消費、公務接待,大力倡導“光盤行動”,包括機關食堂在內的餐飲單位勁吹節儉之風。那麼,厲行節約的措施堅持得怎樣?記者走訪了雲南省的一些機關單位食堂。
“光盤”不易
剩飯剩菜較為常見,每天廚余要裝好幾大桶
節後上班的一天,中午12時,走進某市級機關食堂,各個窗口已經排起了長隊。
正值就餐高峰,整個食堂坐得滿滿噹噹,已經陸續有人吃完飯離開食堂。因為並沒有專門回收餐盤的地方,吃完飯的人將餐盤留在餐桌上,就直接離開了。
記者在食堂裏轉了一圈,發現留在桌上的餐盤一半以上都剩了飯菜,真正做到“光盤”的人並不多。“吃飯的人,大都會剩下一些。”負責打掃餐桌、清理餐盤的清潔人員説,“但只有極個別會剩得比較多。”
這名清潔人員推著一輛移動餐車,一邊放著一個殘食垃圾桶,另外一邊放著已經收好的空餐盤。她説,像殘食垃圾桶,她一天都要裝好幾個,有時候圖方便,還會換成一個大盆子來裝。“每天最後大概會有約200公斤的泔水。”
據介紹,這裡除了承擔大部分市級機關的公務員用餐外,還對外開放。外來人員中午來此就餐,可以通過現金購買餐券或者刷卡進行消費。
記者看到菜單標價牌,套餐價格並不貴,一葷一素8元,兩葷兩素10元,三葷三素也才15元。記者隨即也排隊要了一份10元套餐:豌豆燒肉、魚香肉絲、紅燒魔芋、清炒藕片,還外加一份米飯。由於菜量很大,沒有全部吃完,而同桌的另外三個就餐者也只有一個做到了完全“光盤”。
“有時候想要多吃幾個菜,不小心就會打多了,根本吃不完。”一名就餐的公務員説,“現在大家都有節約的意識,不會出現故意浪費的情況。有比較熟的人一塊吃飯,我們就會拼餐。吃不完的點心也會打包帶走,但是剩飯剩菜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叮囑師傅少來點飯菜。”
“這裡的機關食堂並沒有餐飲補助,主要依靠市場化運營,公務員用餐也是自己掏錢。”一名食堂工作人員説,“食堂人流量很大,我們雖然也會提醒不要浪費,但主要靠吃飯的人自覺。”
嘗試約束
工作人員監督用餐,提供小份菜品減少浪費
記者走訪了另一個廳級單位的食堂。這個機關食堂有三層:第一層是便民餐廳窗口,開放給普通市民,不到12時,窗口就已經排起長龍;第二層為另一個在附近辦公的機構服務,採取自助餐形式;第三層才是這個單位工作人員就餐的地方,刷卡消費,吃多少算多少。
第三層的餐廳可以容納200人左右。12時半左右,陸續有人用餐完畢後將自助餐具放到回收臺,記者觀察了半個小時,約有七成左右的人做到了“光盤”。“現在吃飯都是自己掏錢,我們不會隨便浪費。”一名就餐的公務員説。
食堂工作人員坦言,過去有段時間的確出現過浪費很嚴重的情況,食堂就專門派了一名工作人員在餐盤回收處進行監督,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督管理,現在浪費飯菜的現象已經很少了。
“我們的每份菜品都很小份,這樣方便大家多選擇幾個菜品,有特別喜歡吃的菜,就餐者也可以同時拿兩份,這樣就避免了菜量過大導致的浪費情況。”這名工作人員説。
在二層和三層的回收臺上,都放著“謝絕浪費”的小牌子。“我們的服務員在用餐前會提醒大家適量點餐,避免浪費。尤其是在二樓的自助餐廳,我們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監督,鼓勵大家吃多少盛多少,一次少盛點,不夠了再來添。這樣做下來,減少浪費的效果還是很明顯。”這名工作人員介紹,“不過一樓是對普通市民開放,也是市場化運營,我們能起到的約束作用就比較小。”
“我們的食堂不會提供高檔菜品和酒水,從一層到三層所有的飯菜都來自於同一渠道,都是平價、家常的菜品。”這名工作人員説。
標準困惑
判定浪費還沒有具體規定,執行中並不好處理
“自從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執行以來,如果沒有必須在外面用餐的情況,基本上我們的公務接待都放在單位食堂。”一名在鄉鎮工作的幹部説。
“一般在食堂吃飯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碗,吃多少盛多少。”這名幹部説,“但是如果遇到比較重要的公務接待,雖然還是在食堂吃,但是會改成桌餐的形式,這種形式不太容易把控菜品的供應量,供應少了大家沒吃飽就不太好了,但如果沒有估算好每個人能吃多少,就可能造成比較大的浪費。”
他跟記者舉例,有一次公務接待,一桌一共8個人,上了10個菜,五葷五素,最後就剩下不少。“都是外地來的客人,肯定要讓他們品嘗一下我們這裡的特色菜品。在食堂招待,都是家常菜,菜太少也不好意思,沒想到最後剩下那麼多。”不過他又補充説,“現在公務餐基本都禁酒,與原來光顧著喝酒相比好多了,能坐下來聊聊了。”
某單位紀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各種相關規定都很嚴,所以公務員在用餐、接待方面很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會去觸碰“紅線”。“但是像浪費這種細節上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標準,很難確定到底怎麼算浪費,也不好處理。”他説,“雖然我們提倡節儉,但是只有在後果特別惡劣、影響很不好的情況下,才會進行處理。”本報記者 李茂穎